對人類社會和思想的深刻思考,為什麼常通過文學作品被 委婉 地表達出來呢?

時間 2021-05-31 05:57:10

1樓:希夷

因為語言是智慧型的間接表達,只能做到「委婉」的表達,他也想簡單粗暴來著,只是沒人能做到。

正因為是間接的,就需要反覆思考,反覆淬鍊,才能做到用語言與自己心中的「靈光」基本對接,因為這種艱難的生產方式,也就注定了人們在消費它,理解它的時候必然也是艱難的。

所以,深刻絕逼不是為了裝深沉,實屬無奈。

2樓:

也有直接表述出來的啊,社科專著往往更深刻全面。

文學作品在表達思想性與社會性的時候重要的不是辨析,洞明,而是藝術化的表達和感染力。

悲催世界未必深刻回答了革命時代法國的社會問題。但它有感染力地表現了社會的問題。

3樓:林鳴謙

因為文學作品想告訴你他對道理的推演過程,結論是你自己看他的書推導出來的,怎能不讓人信服。可是,作者萬萬想不到的是,他列出了推導過程,結論卻是開放式的,隨著時代而發生了變遷。這也正是文學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

4樓:劉寄奴

藝術的目的在於描寫人生的痛苦及其解脫,讓我們這些可憐可哀的芸芸眾生擺脫世俗的利害關係的束縛,至少可以短暫地棲身於生命意志之外,為自己贏得暫時的平和。一切的藝術,都是為了這樣乙個目的而存在的。

毫無疑問,文學是人類史上最大眾、最貼近生活的藝術。而所謂「深刻思想」及「生命真諦」若以一言而蔽之則過於強調,甚至是過於功利——即刻意追求人生哲理。這種非美學所帶來的哲理往往淺薄、粗糙。

5樓:Bean

如果說作者的創作衝動有乙個體積的話,其完成作品往往只是乙個區域性,而讀者通常一次閱讀,由於記憶力的侷限,感知能力和作者的距離等,感受到的只是不連貫的切面。

作者可能採用的創作方式很多樣化,可能是由靈感或者衝動驅使,在創作過程中再通過技巧,邏輯和審美習慣重新構局;也可能是借用某種極其新穎或者成熟的結構開始創作,但在過程中交給靈感打碎既定的結構再放入更新的感受,再把感受清晰化為思考的過程,轉化成乙個有可能傳播和交流的結果。

在這個轉化過程中,作者的創作意圖必然有乙個流失的程度,採用讀者看起來委婉,曖昧的描繪方法是乙個平衡手段,在最大可能保留了自己思考感受飽滿程度的基礎上實現了乙個表達形式的可能。

作者有時也會利用這種切面,作為乙個控制手段。比如控制時間,無限放大乙個瞬間,展示細節,增加五官感受的描寫密度,調動錯覺,利用反差,利用一些本來是空無的載體逼出讀者內心的噪音,強迫調出記憶想象中的感受來填補這種描繪上的無。作者在採用這種手段時是具有完全主導權的,這是一種清晰的創作手段,而不是說不清楚自己的表達目的而打的折扣,但作品本身的完成程度需要讀者調動自身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參與。

也存在這樣的作者,他的感知能力超越了時代,而理性思考的結果和當時的社會現實存在明顯的矛盾,有可能尖銳到讓他痛苦的程度。那麼在他創作的過程中他可能沒有辦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當時讀者的審美和教育水平侷限下其作品就有了乙個所謂委婉的層面,也就是理解不了,不能有效欣賞和分析的部分。到了後面的時代,當一般讀者接近甚至超過作者的感知水平時,這個委婉就消失了。

6樓:

最近買了幾本關於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書,童鞋看書名就被震退跪舔了,你指望大多數人會去看?還不如指望文學作品夾帶私貨的方式表達出來

7樓:寂夜

因為真像是相反的。

一方面人們承受不起打擊,如病人需要安撫,病人不能刺激。

另一方面安慰的話反被當作優點,促成病的延續,病人的堅持。

殘忍的真實,但並沒找到正確的方向。

8樓:「已登出」

對人類,社會的思考,並非被更多相對更通俗的文學作品表述,因為題主忽略了更晦澀的學術論著。

從西塞羅到蘇格拉底,再到薩特以及現在還未被更多人了解的哲學家,他們已經構建了乙個龐大的哲學生態,任何乙個流派的作品都汗牛充棟,足夠乙個普通人研究一生,而且,他們都在試圖回答這個社會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正義,什麼是對的,比如存在,時間等等。如果你想對時間有更深層次的認知,馬上貼出一長串書單,足夠你這幾年普及嘗試,而這只是開始。

另外,文學作品,有文筆優美的,有說人間百態,有說喜怒哀樂,但是,當作品涉及更深層次的人類社會的現實問題時,才具有更多的深度,也才會被我們所看到。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大程度上在續寫古希臘十字路口的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兩個女人,兩種生命的樂趣,當然還有其他,比如政治,布拉格之春。

金庸先生的武俠,並非以情節取勝,而是中國傳統的「道」「義」,以及命運。

回到題主的問題,做結論,晦澀的學術論著有關於人類社會最深層次的思考,這一點,文學作品無法比擬,但是文學作品一方面需要深度來提高厚度,也需要情節,文筆來豐富其寬度。因此,題主的問題本身存在偏差,稍作發散了。(手機碼字)

人的意識和自我思考屬於後天培養 人類社會影響 還是與生俱來?

我覺得這兩種因素都有的。只有當乙個人融身於社會,和他人產生各種關聯,然後通過他人的行為意識到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後再通過這些問題,了解到自身究竟是怎樣的乙個人。如果我們不去與他人相處,很多事則就不可能發生。而事情一旦不發生,我們所認識的自己,也不過是想象當中的自己。問題是,這種人性的覺悟不是每個人...

說出你對人類社會的願望?

形成完善 符合實際與人民期望的法律體系並嚴格執行,貧富 階層 宗教 種族 性別 取向等等,不因以上一或多者而任意歧視,打壓,諂媚,諷刺自己或他人,在合理合法的的前提下,願意且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樂於提出基於現實的肯定或批判,樂於接受他人基於現實的肯定或批判,不盲目自信或...

是否有辦法避免人類社會的貧困和剝削?

只看了題目先來占個坑,之後慢慢補充回答。不平等由來已久。21世紀的資本主義放大了這種不平等。好的制度可以減輕不平等。在聰明人眼中,資訊不對等的其餘人類只是嗷嗷待哺的小韭菜。有志向的窮人應該聯合起來。現有科技水平只能這樣了,基因生物大力發展,有可能會給有志向的窮人機會。好像過了好幾年了,不知道題主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