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5-29 23:46:05

1樓:梧桐樹下讀書人

「性」即事物的自然本性,是事物與生俱來的,所以說「天命之謂性」;「率性」就是做事需遵循事物的自然本性,用道家的話來說是「順其自然」,用馬哲的話來說就是「按客觀規律辦事」;最後一句話就很好理解了,按照以上的做法自然就能夠做到教化世間。

2樓:徐曉軼

這種問題最討厭了,知道我就是個工程師,這種咬文嚼字的學問本就非我所長,還要來問,太討厭了:(

不過呢,我很理解題主的心思,如我當年剛看到這樣的話時:嗯,一點都不懂,就是看起來好牛的,哇,趕快背下來虎虎人也是好的啦:)

所以姑妄言之吧,讓題主忽悠忽悠人也是不錯的

這個問題的核心其實就是道的問題,我們中中國人最喜歡說的就是道,但到底什麼是道呢?大家各有各的理解,很多人把道理解為規律、本源,但就字面上來說,道者:由之而往也。

就是人走多了踩出的路,所以就詞源上來說,把道理解為本源、理解不可更替的規律是有問題的。我絕對還是稱之為天道更準確些。

我一直把道理解為我們對外部世界的微縮模型,也就是我們如何對外部世界的高度概況,也就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的總結,具有個體性、具有主觀性

在夫子那還有種道稱之為人道,也就是社會執行規律、民眾福祉、人心向背,儒學更關心的其實是這種社會學意義上的道,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更廣泛意義上的天道在人這個問題上的細化,人道相關的問題主要包括社會治理問題和價值觀問題。

夫子曰:天道遠,人道邇。原本儒學是不關心天道的,但後世儒學要營造乙個儒學化的中國,要將儒學價值觀推行道天下,要將儒學價值觀確立為至高無上的準則,所以依天立道,將個體化的人之道外推為普天而應的天之道。

也就是打通天人之際,以天人合一,為人確定天的支援,從而將儒學價值觀和天命進行了勾連,儒學價值觀也就成了天道

從個體性的、主觀性的人道到普遍的、客觀的、至高無上的天道,需要乙個過程:

1、人道和天產生聯絡

2、打通天人之際

3、天人合一

儒學在夫子那,是求己的,儒門君子不需求外求於天,從天那裡獲取支援,而是通過學習反省,以理性、以認知、以深刻的反省來發明內心,立命求仁、勇進踐行、當仁不讓,最終樂在其中。

但理想越大摧折越多,便是夫子有時也難免洩氣,此時夫子激勵自己到: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這就是人道和天道的聯絡之初。

求己太難,所以後世儒者對天的依賴也就逐漸增多,最終發展為天人合一,也就是儒者獲得天道的支援,其行為也就具有了天命的加持,外合天內合仁,此即道義,道義在手,自然理直氣壯。是儒者可為帝王師、可為當世鐸、可為聖人的心理支撐。

說清楚了這個儒學天人之際的演變過程,也就可以理解【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這句話了,這句話是乙個承前啟後的關鍵點,突破了夫子不談天道的觀念,而將天人聯絡了起來。但這裡的道還不是天道,還是人道的範疇,應算夫子到董仲舒之間的乙個關鍵節點。

儒學對人的慾望的態度是:承認人的合理慾望,但認為應當加以節制。所以這句話其實很簡單,天性->人道->克己復禮歸於仁的路數來論證儒學價值觀的合理性與天然正義性。

不過呢,我一向的觀點是夫子之後、論語之外,可以不看,包括這句話。夫子之時的道是人道、是個體性的、是相對的、是強調主觀能動性的;後世儒學的道是天道、是絕對的、是強制性的。我非常不建議如此的儒學,學問化的政治儒學,非吾所好也。

天命之謂性(本性),率性之謂道。慾望也是人的本性之一,難道說按照慾望去做事也合乎道,這句話作何解釋?

山木君 性分為兩個部分,要一分為二的看待,乙個是慾望之性,這個很好理解,就是物慾,為了生存與繁衍為目的,只知此性者為物所累,身體的行為全部被物慾掌控,這個是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這個在道家也稱為後天之性,或者叫魂魄的魄。他體現在人的身上就是情慾,一股收縮,想要穩固安穩的能量。乙個是叫天性,或者佛說的自...

理學的天理 道心 氣質之性 天命之性等在唯識論的八識系統中如何安立?

孤獨的六邊形 很想寫乙個詳細的,但是還沒完全梳理出來啊。藉此隨便寫一點吧 zzzz 1.宋明理學和大乘佛教,特別是如來藏和唯識宗的淵源很深,從侯外廬到張祥龍都有所闡發。題主的行為恰是宋明理學的探源。2.所謂天理,大略等同於婆羅門教的梵,大乘佛教的緣起性空。所謂道心,大略等同於婆羅門教的我,唯識宗的內...

能知之性?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大拘絺羅尊者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人們說 智慧型,智慧型 智慧型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賢友,知道,知道 因此這稱為智慧型。知道什麼呢?知道什麼是苦,知道什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