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性(見精之性)是不是自然的?是不是「常」的?

時間 2021-09-09 00:38:00

1樓:

不邀自來。

對於這個問題,我對匿名使用者1如法的「不落二邊論」、匿名使用者2精妙譬喻「求兔角論」、華藏淨流精闢的「馬與馬鞍論」、齊天大聖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都持肯定態度。

說說我的看法。就見性來說,---我不認為它是「常」的---。我援引《雜阿含經》佐證:

雜阿含經(一一)記載:「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

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

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

以凡夫視角(這非常重要,不是初果以上聖人的視角)來看乙個茶杯,眼睛、神經、視網膜、茶杯這都是讓乙個人「能見」的「因」。顯然,此因及成因之緣是無常的。這裡可以引出乙個結論:

無常果必是無常因的合和產物。其中只要有乙個因是恆常的,諸因所生之果必定不是無常。但是事實佛已經親口講了:

色無常。成色之因雲何有常。

基於這個結論,若有不可還的「能見之性」存在,不論常與無常,或非常非非常或不生不滅或。。。的性質,見性必定是」能見「的組成條件之一。只要見性「常」,則「色法」必定有一部分是「常」的。

但是色法是無常的。則見性若存在,則必定無常。

注意,我不認為楞嚴是偽經,我也不認為他100%完全符合佛陀教法,對於楞嚴,我還要研究。所以我只是拿出公認的《雜阿含》作為論述的論據。我本想再援引《金剛經》,但是還沒想好怎麼寫。

2樓:華藏淨流

首先,明心見性的性就是楞嚴經裡面的見性,那個性在眼叫見性,在其他五根叫聞性嗅性嘗性覺性知性,說見性是因為眾生慣常用眼根,以此為喻,佛教的"見"帶有觀智的意思,我們常說的"見"道指的就是用法眼(無分別智)觀道,爾時道是現前無阻礙的好像真理鋪呈於眼前所以用"見"這個字。當然楞嚴經的見性你的重點應該是性上面。因為此見性和後面的聞(嗅嘗覺知)性是同乙個。

所以你沒有必要區分此性非彼性,他們是同乙個。開悟的楞嚴要開悟不是楞嚴經就是般若經,這誰都繞不過。

見性不是自然。佛破斥了阿難尊者的迷思,開悟阿難尊者"見性非因緣非自然性"具體參考楞嚴經,裡面佛陀都有具體破斥。你所理解的自然是道家經書的自然,道家的自然你也沒懂,道家其實和佛教是通的,他們的自然義很廣,即是如來藏又是因果又是其他之類的,沒有佛教清爽,所以你不能用見性是自然,反正中中國人喜歡這種含蓄朦朧又無所不包的表達。

佛說的自然針對的是當時的自然外道。再說了你說的自然可能連你也不知道代表什麼意思。所以你別用外道(道教,當然道教很博大精深很本土說的也是諸法無生但就是不富貴不究竟,尊重,學習但不是究竟皈依處,姑且算外道吧,體是一,相用來講佛比道大。

當然我說的道家專指道德經一脈,不指存思固形那一脈,道家我也不懂錯了我道歉)的語言來理解佛經。

見性當然是常的,因為見性不失不動不還不生滅,這是真如,如來藏,本際,空性,如果不承認這點你還是再鞏固鞏固佛教基本知見,我不說非常非斷,因為你沒有執常也沒落入斷見坑。沒有馬準備馬鞍幹什麼!

我自己聽過法師講楞嚴經,基本的還是懂的,雖然有點覺得沒資格,我學過的我都掌握了深信不疑,還是可以答的。

3樓:齊天大聖

見精不生不滅是出自於楞嚴經第二卷,佛陀為波斯匿王開演不生不滅之法所主張的,但是楞嚴經是中中國人自己編的一部偽經,很多概念都是和佛教風馬牛不相及的,不光此處,還有什麼阿修羅分布於四道之中,闢支佛拜見佛陀等等,這些都是佛教中不存在也不可能的事情。

佛法主張諸法因緣法諸法因緣滅,根本不存在不生不滅的見精或者見性。

歷史是不是唯一性的,未來是不是也是唯一性的?

陳豪 歷史未必是唯一性的,曼德拉效應。未來也一樣,打個比方,你去跳樓,結果是摔死,摔殘,摔傷,輕傷,無恙,各種結果都有可能。結果是有隨機性的。換言之無論你生活中作何選擇,結果都是隨機性的。 輕舟 歷史是不是唯一性的,未來是不是也是唯一性的?以下僅僅是我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僅供參考。我業餘時間對兩個學科...

一見鐘情是不是見色起意

水之姿態 每個人都有他 她的磁場,於相遇的時候被吸引不一定都是外貌,不是所有的一見鐘情都是見色起意,但不難不認同,大部分的一見鐘情出於見色起意。每個人都是追求美的,每個人對美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好感這詞來得莫名其妙,去得也毫無預見。留存的也不過是相遇時心中悸動那幾秒短暫的光陰的無數次延長。那個人的動作...

孔子是不是乙個精周?

白夜 懿德天皇,大日本彥耜友天皇.先帝第二子也.年四十四,即位.二年,徙於輕,稱 曲峽宮.宮趾在大和高市.三十三年,周孔子卒.三十四年秋九月,天皇崩.葬畝傍山南纖沙溪上陵.明年十月.經一歲,皇太子即位,是為 孝昭天皇.出自 日本國史略 就僅限於政治批孔就對了,因為他政治觀點是反動的,想開歷史倒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