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謂性(本性),率性之謂道。慾望也是人的本性之一,難道說按照慾望去做事也合乎道,這句話作何解釋?

時間 2021-05-12 06:55:59

1樓:山木君

性分為兩個部分,要一分為二的看待,

乙個是慾望之性,這個很好理解,就是物慾,為了生存與繁衍為目的,只知此性者為物所累,身體的行為全部被物慾掌控,這個是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這個在道家也稱為後天之性,或者叫魂魄的魄。他體現在人的身上就是情慾,一股收縮,想要穩固安穩的能量。

乙個是叫天性,或者佛說的自性或本性,道說的先天之性,其實都是乙個意思。這個性,是乙個宇宙整體全息的性,這個就是天的性。道的性,他是萬事萬物的根源,如如不動,叫什麼名字其實無所謂。

此性體現在人身上就是」志存高遠「」天地與我為一」一種廣褒,擴張的能量。這個也是魂魄裡的魂。

好了,理解了這兩種「性」,那麼就會導致出現三種結果,

第一,凡人只知情慾之性,所以被物慾蒙蔽受累。扎根在黑暗,卻長不出樹木,這個是凡人境,凡人有為。

第二,智者拋情慾之性,認為是人的情慾蒙蔽了自性,反而落如虛空,猶如無根之野草。企圖超脫於塵世,這個是智者境。智者不為。

第三,聖人境,知情慾之性是種子,為輔,而自性是花朵,為主。猶如皇帝(自性)坐上了主位。文武百官(慾望之性)無不聽從號令。

似無為而不為,是名無為。此謂聖人之境,也稱無為境。土地裡的根紮得越深,開出的花朵越是絢麗。

聖人是根植與世俗與方外的中間,這個就是孔子最後所說的:從心所欲不踰矩,說明孔子晚年也踏上了聖人境。

在本人看來, 「智者」不為,不如凡人有為,而凡人有為,不如聖人無不有為。世上談虛空者大多貽害無窮也。中國的幾千年文明更迭就是赤裸裸的證明

2樓:不知所云

你說的對

按照慾望做事是合乎道的,不按慾望做事是德。

古時候,二者要求的物件不同。

君有為,世之道則礙。 君無為,世之道自然。

上有為,物難順帝之則。上無為,道自成己成物。

3樓:李倩

嚴格來說,合乎。

但是也有王陽明提出」致良知」,也有歷朝歷代的學者提出」君子」該如何如何。

率性只是一條性情的」道」。如果一生只想率性,慾望沒錯。(不過你可以慾望,法制也可以管制)

如果人生有更多一些的需求呢,光率性就不足夠了。

4樓:oilsh

就是這樣啊,還有人的消亡也是道

道不就是客觀道理的意思嘛,a導致b,b導致c……慾望其實也是客觀的東西,當然也是道

悟道是為了清楚自己做事的後果,然後才能更好地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5樓:Sir GH

道在便溺。宇宙規律可不會因為你那小小的道德潔癖和羞恥感有任何改動。交配生殖活著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物質基礎。否定這個,自決了吧。

6樓:趙俊

乙個人的命運,就是由他的本性和環境,時運構成的。所以這是乙個人的天命,在這個時空裡成為什麼,完成什麼功能。

而掌握,掌控,支配這個天命的本性的就是道體。就是這個宇宙的本元。當然我們自己也是宇宙的乙份子。

所以可以把這個宇宙看作乙個程式包,整個宇宙按照程式包的內容,在執行著。而道體就是這個執行程式包的主體。他支配著整個宇宙,也支配著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天命。

7樓:moyuer888

古希臘人正是在人的本性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然法的概念。即自然法是正義之源,是一切人定法的基礎。每個人的第一本性就是儲存自己的生命,保護自己的財產。

這就是正義。同時理性也是人的本性,人在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的同時,也知道他人也有同樣的本性,所以,你在按自己的慾望行動時候,不可侵犯他人的利益。

8樓:老來

合乎道的,但是道無善無惡,你不見得能得到好的結果。

就像你有慾望,吸毒,然後你死了。

這也是合乎道的,但你不得善果。

你提出這個問題證明你根本沒想過道家本意。

讓眾生看見道,規避不好的結果。

就好像踢足球,如果你看得見球每乙個瞬間的落點。那麼在別人看來你就好像什麼都沒做,站在那裡球就找你一樣。不可思議。

如果你看得見落點,但你就是想跑,想搶,也可以,你發生任何意外也是合道的。

9樓:LaiZhi衝衝衝

率性之謂道,此處的「道」應該是規律與邏輯吧。

遵循本性去做事是合乎規律與邏輯的,但不一定是正義的。

如果把「道」理解為宇宙之道,率性而為也就沒有善惡之分,它只是某種存在的行為。

10樓:飛公升大道

道自虛無生一氣,此一氣被稱之為性。太極。先天元氣。

又從元氣中生出天地萬物,是萬物的父母。人之本性,為先天之性。亦稱之為先天元神。

性本身就是道的顯化和運用。所以率性就是符合天道法則

當初人的靈魂借天之元氣而投胎也就是借天性,為肉體的生長提供強勁的動力。稱之為先天元神。到了後天,自食五穀陰精,先天元神已不能保持本心。

因為慾望而陷入後天,為花花世界所迷惑而退化為後天的識神。所以你所說的慾望不是人的先天本性,而是人的後天私性,是元神和識神之間的差別。按照私性去做事,是遠離大道啊。

終將走入不歸之道。

修道的目的就是重新煉化五穀陰精,恢復人的先天元氣,也就是所謂的煉精化氣。煉化後天的識神返還先天元神。也就是讓自己的先天本性重新當家作主。

化私性為天性,進一步氣化肉身與道合真,飛公升大羅。跳出三界外。不在輪迴中。

11樓:長風

按照慾望去做事,如果犯了錯,是誰負責?是慾望,還是「按照慾望去做事」的那個做事的人?

你要回家,然後路上掉到坑里了,所以是你的家的罪過?

12樓:So long

按慾望去做事當然也是符合道的,不過因為慾望而不顧其他的本性便不符合道了。

比如你天天玩遊戲,導致你精神萎靡,什麼都不顧,身體狀況也變差,那就不符合道了。也就是說你的慾望要有度。

那為什麼這樣就不符合道了呢?因為當你天天玩遊戲,一事無成,身體也變差的時候,你會認為你做錯了,雖然可能你還是會天天玩遊戲。可是你自己否定了自己的行為,故而類似於天天玩遊戲這種行為便不符合道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怎麼理解?

梧桐樹下讀書人 性 即事物的自然本性,是事物與生俱來的,所以說 天命之謂性 率性 就是做事需遵循事物的自然本性,用道家的話來說是 順其自然 用馬哲的話來說就是 按客觀規律辦事 最後一句話就很好理解了,按照以上的做法自然就能夠做到教化世間。 徐曉軼 這種問題最討厭了,知道我就是個工程師,這種咬文嚼字的...

古文中,之謂與謂之的區別何在?

迷途書僮 恰好讀中庸遇到了這個問題 天命之謂性 vs 自誠明謂之性。之謂和謂之有什麼區別?這兩個性字又有什麼區別?先說結論 謂 是形容什麼怎麼樣,之謂 是一種規範性形容,謂之 是一種描述性形容。關於之謂與謂之的區別,不妨比較以下兩個例子 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意思是說 不看人家臉色就一味地說,這叫做瞽...

2 《易》的基本精神是「一陰一陽之謂道」,請舉例說明,在領導風格應該如何體現這一思想?

Alan F 管理之道,在決策與進退。時機成熟之時當進,時機不當之時當守。易 有六十四卦,其中 幹 卦最當為管理者之卦。天為幹,所謂天者無外乎是管理者。初九,潛龍勿用。初九之時,萬事不具,僅有成為乾卦之趨勢。所以,潛龍勿用。如皇子,如企業之初步,如乙個初入職員工。雖有其位,但並無其權。不可亂用,要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