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不爭」是不是一種更深遠的「大爭」?

時間 2021-05-29 22:46:08

1樓:輝輝

不爭也就是要走人間正道。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走人間正道當然要做好多事,也就是為而不爭。人間正道是滄桑。以上。

2樓:夏柏

帛書中「諍」和「爭」都有用到。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胃不之德,是胃用人,是胃天古之極也。

老子中前面有「是謂」的詞都是重點概念。

這麼來看。。這話和陳傳席說的「大商人必無商人氣, 大文人必無文人氣。 大英雄必有流氓氣, 大流氓必有豪傑氣。」有那麼點相似。。

炊者不立,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公尺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則金,枉則定,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章,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胃曲金者,幾語才?誠金歸之。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這一章也是。。對應了前面的概念。

這裡的爭就更明顯不是爭鬥的意思,而是類似《菜根譚》「有妍必有醜為之對,我不誇妍,誰能醜我?有潔必有汙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汙我?」的表述。

所以在這兩章中這個爭應該是做「諍」用,意思是是霸氣外露。不諍之德就是真人不露相的意思。

這樣一來「不上賢,使民不爭」也就合理了,上賢和爭鬥根本就是弱對應邏輯,反而和諍,是有因果關係的。

諍和爭本來意思就趨近,但是差別還是有不少的。

全文來看,書中所有的爭都是諍的意思。

3樓:東大街常無觀

要牢記的是,道德經主要是給統治者,君主侯王看的,其次的物件是善為道者,善為士者,將帥,這些統治精英們。百姓則是愚民。愚不是貶義,而是淳樸,沒文化的愚樸。

君主侯王應該無為不爭。他自己不爭,也就沒人跟他爭。他要爭,也沒人能爭得過他。

他要爭,必然是國家動亂。理想的君王應該是個牌位。好的君王做好三件事:

修身養德,執掌大道,用人。

有權,有為,競爭的是士,相,將帥。虛君實相。這些人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爭,有所不爭。看情況。

老百姓該怎麼爭還怎麼爭,爭不過,不想爭,隨便。統治者任百姓自然。

統治者要約束的是自己,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慾。使民不爭。因為這三者必然挑起百姓不必要的爭鬥。

不爭是深遠的大爭,老子《道德經》是權謀之書,這麼想也對。因為君王不爭,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下屬,百姓的積極性。

4樓:維寧

我想起截教的「截」的解釋,說天地運作50次中有49次是注定的,截教就是截住那1次,在那一次上有所作為。既然如此,那大部分時候,又有什麼好掙的呢?

但是柴公尺油鹽的事兒還是得掙的。

大事無可掙,小事必要掙。

5樓:海字輩三貓組

因為「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人人都想利己,所以當你也想利己的時候,你就和別人處在競爭關係,你要想得利,就要戰勝競爭者。

但是當你不爭的時候,就省下了爭的力氣。而我們爭的東西往往都是自己不需要的,來自於我們的執念,所以你放下執念,才有機會看到大家忽略的寶貝,而且還沒人爭,不是唾手可得了麼。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樓:饕餮有悔

不爭理解為世俗間幾乎沒有值得爭取的事物,是及其錯誤的,老子怎麼可能寫出這樣廢材的論點?不爭又怎麼會教人打仗?教人歸化?教聖王治理國家?

錯誤的原因是以現代字面的看法簡單解讀,忘記了古中華文字的像、形的深義。老子的不爭,是說人不能和道割裂,不能以人害天,不能自以為是,人只是自然(道)的孩子,法天法地的生存,此為「不爭」的真意。

7樓:彎的父

也許對老子而言,不爭與爭沒有什麼區別。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高下相傾,音聲相和」事物有了相對性才有所謂的名相。天之道,水之幾於道,在天與水而言,它們爭與不爭有區別嗎?

權謀?太小看老子了!夏蟲不可以語冰!

8樓:常公升

愛咋爭咋爭,反正一輩子就一百年左右。你爭贏了又如何,能開心幾天。

不爭就不一樣了,天天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也沒人會特意打擾,可以天天開心。

9樓:洪權

用現在的邏輯思維,是不對的。是不可能理解道德經。

因為,那是完全不同的體系。

道衝,象帝,不盈,能用現代邏輯說的通嗎?因為,這都是在描述人體的內部現象。並不是指什麼邏輯,哲學這些空洞內容。

道法自然,是指人體全面放鬆的狀態下,最佳的狀態會自然的出現。只要讓人體自然,這就是道法自然。而進入這個佳境,就會精神郎發。

而起心動念,不需要做作,不需要爭什麼,產生什麼,都會處於全然融洽狀態。

跟什麼競爭,獲得沒有關係。

把這些修心的實際情況如果運作到生活中,如果你能做到溫和如風的對待所有人,就不會出現紛爭。都會成為互相謙讓,互相幫助的氛圍。這是不爭而雙贏。

所以,還是古人厲害啊!

10樓:大晴

道德經是一本探索你內心的真經,我們讀不懂它正常,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順道而生,道是什麼,道德經裡講,道乃久,所以我們能生存本身就合乎了道!

11樓:forestlaw8088

這樣卻決於題主怎麼看待《道德經》。

如果題主把《道德經》看作是術,認為「不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爭」,那這就是權術,就像是司馬懿,隱忍數十年,看似不爭退隱,但卻抓住時機,以雷霆之擊,取代曹魏,司馬懿以不爭而爭,這不是權謀又是什麼呢?

然而道術,《道德經》有其術的一面,也有其「道」的一面,而且老子更看重的是「道」。

「道」簡單的說就是宇宙和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根本原則和基本發展的趨勢。「道」是一種原則,不是具體的規則。現實生活中,《道德經》只能給你指明大致的方向,培養基本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心態。

當你以「不爭」的心態去「爭」也好,「為」也好,在道家的眼裡,這就是不爭。

因此,當爭是原則,不爭是手段時,這叫權術。當不爭是原則,爭是手段時,這叫做道心。

但道心是一以貫之的哦,人在得意時,事事爭先,失意時,卻用,無為,不爭來寬慰自己,那不叫「道心」,而是失敗者的寬慰劑。

12樓:過天涯

不爭就是只得應得。

但是應得怎麼說。 這裡的爭是外求,比如中國外部向東發展就是爭。向西發展就是不爭。但是向西發展好了,東部自己就來了。

秦國向東發展就是爭,向西發展就是不爭。

就是苦練內功,內因。

爭就是求外因。

爭大道,大道自成。

不爭利,不爭氣。爭勢。

勢就是天道,順勢而為,窮天下莫能與之爭。

13樓:MXX

春播、夏耕、秋收、冬藏,跟隨時節做該做的事,是不爭。

春收,夏收,秋收,冬收,顛倒妄想,是爭。

不爭不僅僅是不與人爭,更不能與道爭,與自己爭,人更多的是與自己在爭,慾望與能力的相爭。

14樓:楊甯

比如,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於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久之,至以首牴觸,庶幾其一懼;而兒痴,竟不知。虎亦尋卒去。

道德經: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小兒,在老虎面前的不爭,不是權謀,不是更深遠的大爭,而是,機心沒有,無所謂爭與不爭。

15樓:

先注意下,任何道理,都有他的適應範圍,什麼都往上套是不行的。

個人覺得,所謂不爭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慾望,提高自身修養。由於你不爭,那麼就沒人和你爭,而修養到了,該是你的東西自然就會到你頭上。

16樓:柴春傑

首先要明確一點,道德經寫的是君王南面之術。不爭指的是君主不與民爭,做到這一點基本就是老子理想中的聖人。這些是君王南面之術或者說領導力法則,老百姓的生活不要往裡面套。

不上賢,使民,不爭。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肥天,古之極也。

不爭是用人之術。不爭指的是君主和領導人不要以上為賢,以為自己能力最強,最聰明,去和屬下,去和老百姓爭。要善於用比自己強的人,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職位上。

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哪些方面不行才是更聰明的人。

例如劉邦「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那劉邦就讓張良去當謀士,蕭何去當丞相,韓信去當將軍。

17樓:小錦蓮蓮

嗯~會這麼說,一般是因為「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句話。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當然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到的,可是老子給我們的鼓勵就在後面這兩句話。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去」是什麼意思?不去就是不朽,它永遠存在,就是不去。因為不居功,所以永遠有功勞。

我們什麼時候都是謝天謝地,中中國人比外中國人聰明太多,外中國人老謝這個謝那個,你謝的人有一天會利用你,你謝的人有一天會死掉。中中國人永遠謝天謝地。

無心居功,無求以不去,不想不去,人家就不會去你。我要功勞,我要爭取這個,我要爭取那個,所有人都打擊你。

為什麼不打擊你?他總想要把你的功勞去掉!

我沒有功勞,人家說,都是你辛苦;我有功勞,人家說,你這算什麼?這是大家經常看到的。

我再說一遍,老子的每一句話,一直到現在,都可以在人群社會當中隨時發現,這是老子了不起的地方。

看完這些馬上會想到這不是厚黑學嗎?這不是陰謀論嗎?

或許,我們應該再往深里看。

人家不服,去爭也沒用,爭到了反而一身腥。

霍元甲,李尋歡的影視作品不都反應了這一點?

得了也難守。

為什麼上文中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有個詞叫:眾望所歸,有些名譽是落到那個適合的人身上的。

而懂做的人,在得到好處時,要懂得把別人該得的又分給別人。

這樣好不好我不知道。

但是,天地做的多不多?四時執行,承載孕育靠誰?不就是天地。因天地之為,而萬物得以自化自生,則萬物得以有其功。

我們說要感謝後,這事就結了,不說那份情還在,總要還的。天地大恩,要還都還不了,大可放心感恩。(^ω^)

18樓:

不爭是不和別人在同乙個圈子裡爭,而是跳出圈子外,這個圈子外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自然無須爭。比如兩隻狗爭乙個盆子裡的食物,它們之所以會爭,是因為它們把問題侷限於這個盆子之內,但如果它跳出這個圈子,發現旁邊的盆子也有食物,那麼就沒必要爭了。天無絕人之路,而人自絕之。

不要把眼光侷限在圈子內,跳出圈子你會發現處處都是生機。

19樓:白桉

我覺得「不爭之爭」是老子思想中「無為而為」的一種延伸「無為而為」是有所為的,不是放縱,什麼都不做,而是做了給人的感覺就像沒做什麼一樣,達到的是中國傳統政治理念中「垂拱而治」的狀態,讓人民感覺到我們不是被約束的,而是「我自然」。

相對的,「不爭之爭」也是如此,也是爭的,也是爭的途徑,這要求爭的內容不但要簡單的合乎道德,也要合乎自然,讓人覺得這本來就是你的。

此道,非聖人所不能為也。然心合自然,人人可以為聖……所以這是一種「深爭」,但不是深度的或是深入的,而是深邃的。

道德經某些部分所說的是不是已然過時?

我就講一點,無為,無為而治,其實是很高階的管理權術,類似等待合適的時機,順勢而為,順應事情的發展規律去做出利弊權衡等等。道德經主旨意在說明事物的定理,世事無常,上位者不要被慾望控制,強行扭轉事態發展,以謀求利益。應該學會控制慾望,成為慾望的主人,凡事順勢而為,以謀求長遠發展。 喬貝斯 過時不過時?這...

如何理解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的「不爭」一詞

Chase Gao 爭利,爭奪資源,發生衝突,不爭利。不爭,就是有智慧型有能力創造價值,處於相對壟斷的高緯度智慧型,善於開闢新賽道,實施降維打擊,從而避免了惡性競爭。就是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勝,不戰而屈人之兵。 蛋蛋58 不爭而善勝?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

道德是不是一種剛需?

浩然 是剛需!道德,本質是美德,是求美之心。後來道德更像是乙個條框,更多的體現為群體間相處之道。沒事打自個兒的,好像沒人說不道德,但是打別人,或許就。 周自橫 道德對個人來說並不是剛需,我們身邊就有道德敗壞卻過得不錯的人。但對於乙個外部充滿競爭和壓力的集體 小到家庭,大到國家 民族 來說,道德卻是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