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最終會有一種解釋讓全世界都接受?

時間 2021-05-30 05:13:15

1樓:荊山道士

高二?大學老師?各位同胞。

長生不死的真仙,看道德經真懂全文的回目也不過天罡之數。

我這種真正開悟的道士,能看懂的章回也不過區區個數,並且還不是全章能明白何為天材地寶,何為煉物法器。才能懂得道德經的多元性。而且很多章節內容夾有實際修仙的具體口訣步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別說普通人,那些大濕,磚家們,它們怎麼可能看得懂?

道德經的逐字翻譯意義不大,甚至可以說皮毛門檻都不入,深層次多元性真正的含義,需要在實際修行中去感悟。然後回頭印證道德經的某個章節內容。

同樣一章的內容,境界不到,根本完全看不懂,甚至感受是南轅北轍;而境界一到,章節真正的意思才能領悟。

2樓:豆沙包888

《道德經,直擊管理核心》(上海三聯書店出版,張泰瑋著)解密了《道德經》的邏輯結構,發現《道經》論述了體悟宇宙大道的四重境界以及相應的德行修煉層級,是對宇宙和人性深徹的洞察,《德經》論述了運用宇宙大道做事的四大程式和規則,是對管理的核心最深刻的揭示。

3樓:

假如細胞為人類,這個細胞的外圍是有邊界的,也即物體之外圍.至於這個物體本身是宇宙呢,還是宇宙外的存在呢,反正體內的細胞是到不了體外.但說明乙個道理,無限總會有限,而這個有限之外卻還是無限,而這個無限之外總會有限,玄之又玄.

那就細胞往內看看吧,固然可以無限細化,但如果把這個無限化的過程概括的話,其實就寓於陰的陽,寓於陽的陰,寓於陰和陽的陰陽.這個陰陽本身屬於理念,但這個理念寄託於物質,但當著你說到物質時,便又成了有限,便又可以無限,可名也,卻又非恆名也.當著我們把上述概括到一起,就是常道,這裡邊既有物質也有理念,它們的結合就是道,所以,可道也.

但問題出在,我們已經在用迴圈模式演繹著存在,這就違背了自身的有限寓於無限而無限寓於有限,所以老子說,可道非恆道也.

4樓:ChemWhat

請參看下文

《老子》框架精解

微思考作為道家經典和諸子百家之基礎,《老子》(也叫《道德經》)蘊含著相當豐富且超前的智慧型,但也存在一些糟粕。而很多人把糟粕也當成看不懂的智慧型來讀加上對創作背景的的缺乏了解,導致這部經典在人們心中更多地成了神秘主義玄學著作而非現實主義理性課本。為了讓大家真正理解它,本文將側重梳理《老子》中最重要的閱讀框架,包括「《老子》為誰而寫?

側重講什麼?」,「《老子》是玄學嗎?」,「《老子》中存在哪些問題?

」以及「《老子》蘊含的超前智慧型 —— 辯證視野、無為無不為和博採眾長」。

原文解讀《老子》也叫《道德經》,是經常被誤讀的一本中華經典。最主要的誤讀來自以下兩個方面,即大部分人認為

《老子》重在教導每個普通人修身養性,以提公升個人的修為和境界

《老子》在講一種基於「悟」的玄學,不是理性。所以一般人聽不懂,更談不上去照做

其實這是對《老子》的極大誤解。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本雖然有疏漏但總體蘊含著超前思想的名著,我將在今天的微思考中解讀本書的幾個重要框架,並且真心希望這些解讀能幫你在理解這本充滿神秘主義的著作上走在其他人的前面。

《老子》為誰而寫?側重講什麼問題?《老子》是諸子百家中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百家爭鳴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呢?當然是為統治者提供不同的施政角度和方案。各家的著作中確實有看起來是寫給普通平民的段落和章節,但要清楚的是,它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圍繞著統治者治理國家展開的,《老子》也不例外。

所以在閱讀每篇之前,我們在頭腦中要有這樣的預判:這一章想告訴統治者關於治理國家的什麼道理?站在現代的角度,切入點則是,它想告訴管理者什麼樣的思想?

諸子百家著作中經常提及的「聖人」往往都是指統治者,而含有「聖人」的段落和章節也一般是給統治者的建議。

《老子》是玄學嗎?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看法是,鑑於當時的認知侷限,撰寫《老子》的作者們有神秘主義傾向,但並不是刻意地去把這本書寫成一部神秘主義著作,畢竟寫書的目的是給統治者看!

如果統治者都看不懂,豈不是和寫作的初衷背道而馳?那為什麼書裡會有「道可道,非常道」的說法呢?因為《老子》所表達的很多東西有點形而上,不像儒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等目的性那麼明確。

換個角度講,《老子》的想法在當時沒有客觀實踐,也難以靠古代的理性、邏輯和形象表達說明白,就好象經濟學中「看不見的手」一樣不好解釋

《老子》蘊含哪些智慧型?

1. 辯證視野《老子》在這塊有太多的闡述,因為辯證視野正是《老子》後面的措施能夠行之有效的理論基礎。相關原文包括,「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還有「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甚至「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也是重在講辯證,而不是以柔克剛。

有人說,「辯證」太哲學了,是不是說我們因此就不要去認識事物了?否則事物都有兩面性的話,我們認識了豈不也是浪費時間?

也許《老子》在這一點上確有消極感,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確實說不准我們的理性是不是真正的理性。在這方面,大家可以看康德的三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絕對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以及後來卡爾·波普爾的學說。

比如,許多歷史上的「偉大構想」和「長遠規劃」在執行之後都最終失敗。這些構想雖然現在看起來問題一目了然,但在當時人的眼裡可是非常可行的。像美國建國時期的廢奴運動、中國北宋的王安石變法和很多第三世界國家早期民主制度的建立等。

所以千萬不要依賴有限理性去做大而化之的判斷。要知道,我們受制於歷史侷限是看不清很多問題作為雙刃劍之兩面性的。

說了半天,那怎麼辦呢?坐以待斃嗎?接下來的兩個措施就是《老子》要說的重點。

2. 「無為才能無不為」我們認為看清了客觀事物,卻經常陷入片面的誤解;我們有時搞不明白為什麼規律如此,但它就在那裡發揮作用。既然這樣,順著做好了,少去干預規律,多去順應規律,這就是所謂的「無為」,在經濟學上有點像「自由主義」。

順勢而為,很多事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辦成,這就是「無不為」。所以《老子》的意思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順著規律去做。如果看不清規律,只知道它在起作用,那就讓它繼續發揮作用、去跟從。

如果一定要調整則務必謹慎

怎麼執行呢?

首先要沿襲之前有效的做法,畢竟那曾發揮作用;之後,根據情況去做微調,以便逐步地把握規律。千萬不要上來就把之前的方法推翻,然後依據主觀的「長遠規劃」進行重建。因為最有效的方法都是在漸進中一點點形成,而非來自某個開天闢地的「偉大構想」。

就算很多「偉大構想」剛開始看來確實創造了「奇蹟」,但久了會發現,事物又逐漸退回到原來的規律和軌跡上面。所以《老子》認為,「無為才能無不為,無招才能勝有招」,「聖人要行無為之事,處不言之教」。

3. 「博採眾長」無招能勝有招?這根本不合邏輯。既然無招,怎樣出招呢?

這就要講到《老子》和諸子百家最大的不同 —— 博採眾長。《老子》裡面並沒有一套成型的原則,而是要根據規律來決定怎樣去做。至於具體採取什麼措施,哪家的東西符合規律就用哪家,如果都有合理成分就兼收幷蓄

西漢初年的「黃老之治」就是如此,分封制和郡縣制並用,因為之前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縣制都崩潰了,怎麼辦呢?只能都試試再決定。「法家」、「儒家」、「墨家」的措施也都兼而用之,唯一就沒看到的就是正在採用的道家有什麼具體措施。

這就是「無」統御「有」的具體表現,換句話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上週「微思考」中所提及的日本兵法家宮本武藏也有過如出一轍的表達,「我劍之有形,實則無形,我刀之有招,實則無招。無招無形,乃稱劍聖。」其實看似神秘,實則理性,這就是「博採眾長」的智慧型。

簡單做個總結,《老子》認為,事情都有兩面性,我們難以斷定我們的理性就是真正的理性、我們自覺的明智判斷就是正確的判斷。那在當時統治者該怎麼辦呢?《老子》覺得,摸清事物的規律並有意跟從,事情自然會水到渠成,也就是所謂的「無為無不為」。

《老子》裡面多次以水模擬,其實要強調的不是以柔克剛,而是其無固定形狀和因勢利導的特性,而這恰恰是在樸素的古代社會最能讓統治者理解的形象描述。統治者管理國家也是一樣,千萬不要設立乙個主觀的「偉大構想」,然後以狂熱的堅強去盲目推進。而是要對符合規律的各種措施兼收幷蓄,在徹底摸清楚規律之後再考慮去做漸進式調整,以達到最佳狀態。

5樓:

不僅要有人生上的閱歷,同時老子還是個丹道大師,要想達到悟懂道德經的境界,還要注意修身養性,練練氣功,時常冥想,也須對哲學有一定的理解,尤其道家哲學,還須懂中醫,以中醫之術,道家之道修身、養心。也許幾十年後,你再用另一種感官感受與天地合一的境界,這時候你才知道老子為什麼要強調致虛極守靜篤,為什麼要達到專氣致柔嬰兒般,為何要為腹不為目,道家為何重視意守丹田(小腹)而淨欲。。。。總之,悟懂道德經是一件結合哲學、物理、人體的綜合結果。

現代學者,包括三國時年輕的王弼,都僅對道德經只有人事、治國方面的理解,這是對道德經的一種褻瀆,如果老子當年只是有這樣的學術水準,就不會引得孔子瞻仰,要知道,孔子的儒學才是人事治國之高明理論。而老子,更多的是一套成熟的哲學與理論物理理論,它包羅世間萬物,用以解釋宇宙萬物,老子多次談天地萬物,其重心並不在人,而在宇宙,人世方面的小議,只是為了迎合當時過關被求著書時的尷尬和當時的社會影響,人世理論也確能造福社會。由於人類在研究哲學或物理上的通病——以人為中心,所以導致現代人總是將此類哲學理論牽扯至人與社會方面,而忽略了更大的一面——宇宙觀。

順便說一句,真想弄懂道德經的宇宙觀,可以接觸一下前沿的理論物理理論,超弦、蟲洞、多重宇宙這些早已囊括在道德經中。如果你要問老子在沒有望遠鏡和其他高科技的條件下如何觀察宇宙,我就會建議你修身,中國科學的研究路子一向是修身內觀,秉承天人合一觀,而西方科學善假於物,也就是利用外界工具,二者殊途同歸。孩子,道德經的路很長很長,長到沒有盡頭

——————-分割線

答主2023年26再來補充點,道德經和禪宗有點像,你沒開悟,就覺得它說的很多廢話大道理;你開悟了,才發現書什麼都沒說,只是想引你進入開悟境界。切忌以邏輯、文字強加解釋

為什麼我讀道德經的時候會有一種悲傷的,想哭的感覺?

豫若涉川 因為你發現真理就在身邊,千百年來眾人都沒有發現它,還要扭曲他詆毀它,你為了人類一步步迷失而感到悲傷。然後你又會想老子自己都不曾哭泣過,淡然的坐著黃牛離開函谷關而去了,自己又有什麼可以悲傷的呢?萬物皆依道而執行,禍福生死聚散又有什麼可以悲傷的呢,做好自己的就行了。 王官 一般是由於缺乏 尚書...

每天讀一遍道德經會有什麼用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看過老版射鵰的都知道這句 九陰真經 的開篇吧?沒錯,正是出自道德經。但下一句卻是金庸自己補的。原文是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我驚掉了下巴!你確定,這說的,不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什麼,天道,損有餘,補不足。什麼,人道,損不足,奉有餘。老子,是在說封...

《道德經》中的「不爭」是不是一種更深遠的「大爭」?

輝輝 不爭也就是要走人間正道。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走人間正道當然要做好多事,也就是為而不爭。人間正道是滄桑。以上。 夏柏 帛書中 諍 和 爭 都有用到。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胃不諍之德,是胃用人,是胃天古之極也。老子中前面有 是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