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陽明先生對道德經的總結和昇華嗎?

時間 2021-05-11 16:48:39

1樓:俺家在關中

道是唯一的,不變的宇宙法則。

正如君所言,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或者說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

乙個人不斷突破自我認知,就是不斷接近道的過程,但是離真正的道依然遙遠。

知行合一,就是在自己有限的認知內思想和行動保持一致。

陽明先生的良知心學,侷限於人與他人怎樣相處、人與自己怎樣相處,這只是道的人道部分。

道其實包括天道和人道兩部分。

《道德經》和《周易》互為表裡,論述的都是道。

更博大精深的是《周易》,它涵蓋萬事萬物。把《河圖》、《洛書》和《周易》放在一起看,可能更容易理解道,《奇門遁甲》是道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

2樓:營魄抱一

我不這麼認為,我認古代經典沒有超越道德經的,如果你能做到道德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為無為」,「尊道貴德」,你就是知行合一。

3樓:膚淺

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用孔子的話講就是「學而時習」用教員的話說叫實事求是,而道德經的不為所指的不是不作為,而是不自然而為。你看「道」這個字在甲骨文中所指的形象是乙個行走的十字路口,上面有乙個大腦袋,大腦袋什麼意思,就是手嘛,手是什麼意思,手就是頭領,就是頭領的腦袋比較大嘛,比較聰明啊,他帶領別人去走路,道就是指在別人的帶領下面走在一條路上所以他指的是一種方向,他不是指的是一種東西,雖然後來引申出了別的含義,但我們還是要明白他最基本的意思是什麼

@墨子連山

4樓:順天應命

知行合一是陽明先生給普通人理解道德經搭了個梯子;

陽明先生是道家傳人,迫於當時的情況掛的儒家的牌子,傳習錄就是道德經的使用手冊;

5樓:皓首道德經

提問題之前,先要自己用心讀經典,自己先入門。

陽明先生的心學說的什麼,《道德經》說的什麼?陽明先生還總結《道德經》?這樣的問題真的是貽笑大方,不提也罷!

6樓:voodoo

知行合一並非什麼突破和昇華,只是言簡意賅的組合了這個詞彙罷了。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就說得明白「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而在這句話表現得更加精確。

行道的人才為上士。知行合一嚴格的說,邏輯不嚴謹。這句話可以包含錯誤認知道而逆行。

7樓:土豆條先生

不是。陽明心學的起點是心外無物,終點的致良知,中間的路徑是知性合一。

道德經太巨集大,更多講一種相對的哲學,陰陽,有無,動靜,強弱這些的規律

8樓:excel

拿個人理想當總結。問題是,乙個是自然科學的道家被儒家的心學派給總結昇華了。這是說花開是因為我想讓花開,而不是花開了我才想?

9樓:鵲鳴醫

當然不是的。兩回事。道德經是對當權者的一種勸說。

來表明如何治理乙個國家。宣揚了一些道家的理論做法。王陽明其實和莊子有一些類似,處於高度發達的官僚主義的壓制下,發現了自我人性一面的壓制。

所以更加講究自我內心的一些訴求。要看明白自己的根底。相對來說道德經更加高屋建瓴。

而王陽明的理論對個人來說是很不錯的。但是對整個社會來說。過分強調了個人的良知。

還沒有看到整個社會的共和。有些事情確實還是需要強迫集中力量,大家一起來幹的。兩者要找乙個良好的結合點。

10樓:iner-peace

知行合一是講方法的,道德經是講系統的(也包含一部分方法)。

這麼講更合適

「道德經裡講做人的方法的部分裡,在這部分裡有一部分和知行合一是想通的」

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章,知行合一四個字,小巫見大巫唄

11樓:十年一覺揚州夢

首先您要明白,陽明先生是大儒,是儒家的聖人,而不是道家的人物。知行合一是儒家心學的總綱。最早提出的是論語,在南宋時期由陸九淵單獨提倡,心學由此出現。

知行合一只是孔子思想的一種,不能說是對整個孔子思想的提煉和概括。

12樓:花葉觀人群

有人說先知後行,有人說行而後知,有人說知行合一,都是知行二字,而不同的人提倡不同的次序,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是適用的情況不同。帝王之術你說需不需要先知後行?

普通老百姓的稼穡之道是不是行而後知?讀書人學到的聖賢之理是不是需要知行合一?因勢而為就好,跟法以世變是乙個道理。

其實都知道。

下面說說道德經所言與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理論的高低。其實這是個很顯然的問題,當然是道德經厲害啊,還總結和昇華,想多了,甚至可以說是瘋掉了。為什麼呢?

第一,乙個人物質上能做的顯然是比不上思想所能想到的多,尤其在那個亂世,因此知而後行是很正常的,甚至是知而不行,我覺得都是可以理解的;第二,老子講見素抱樸,沖虛守靜,世人昭昭我獨昏,世人察察我獨悶,本就是無為不爭的哲學,跟儒家求名濟世的路子顯然不是同一套,哪有什麼高低可言?第三,知行合一,識者皆知,而況老聃,但就像我說的,他是不提倡去做的,只是堅守自己的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其實我開始看到「知行合一」四字的時候,是很詫異的,想誰不知道要知行合一,這還用教?我尚且如此,我相信天下無數有識之士更加明了此四字。

所以我想,陽明先生最值得我們我們稱道學習的,或許是把這我們都知道的東西說出來,並且身體力行,作乙個表率,讓士林模仿。

說到這,您應該也看出來了,陽明先生雖然我尊重他,但並不感覺他配得上聖人這個名號,他的德行固然高,但我不感覺比我高在哪,至於「行」,我現在沒這個機會,也不知道能不能行大德,那些生活中的小德倒是貫徹的很徹底。

13樓:Seth Hsu

你的公升維觀點很正確,但是知行合一並沒有辦法公升維,道德經本來就是在更高維的存在,因此開篇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但是僅靠知行合一是沒有辦法公升維的,公升維的第一步就是要放下低維的「我」的存在,道德經的無為和上善若水講的都是這個,佛法講的空性無我也是這個,儒家就一直在低維繞來繞去的

14樓:失言

知行合一,真的太重要了。我還沒有了解過王明陽,不過就這個詞語而言,絕對是道出了很重要很關鍵的事情,你是真的還是偽的,就看你能不能知行合一了

15樓:一朵怪蜀黍

那不如說是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對道德經的補充吧老子也曾說過眾人察察我獨悶悶

16樓:戍成

知行合一不是對道德經的總結和昇華。知行合一充其量只是對人的約束,道德經是對關係的約束,兩者格局不同。知行合一充其量只是治理的翻版,道德經強調的是理順,兩者手段不同。

能把道德經做出總結和昇華的人,是把天下三教合一的人。

17樓:旋轉的天心

非也,《道德經》是天人合一,說的是天道真理,宇宙的本真。王陽明龍場悟道,是自己的一些心得,儒家的東西,並非天道真理。嚴格意義上來說,王陽明並未參悟出天道本真。

對於「道」,他門都沒摸到。

18樓:ladaman

道德經通篇講的是執於一而合於道,王陽明講的是合於一已落下乘。道德經講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大,王陽明終身想成聖,以聖人自居也落了下乘。真正的聖人從不以聖人自居,低下身段,親近人民,少言傳,多身教,最後達成大業,功成身退,世上彷彿他沒來過,人民的境遇卻大有提公升,人民將他記在心裡歌頌。

19樓:大叔程十三

陽明先生精通儒釋道,陽明心學是脫胎於對儒釋道的融合,再加上陽明先生的探索,已經自成一派,根本不能與儒家混為一談,很多人在陽明心學中得不到營養,就是走錯了方向。陽明先生是新的一派的一代宗師,只是他為人謙虛,不想太出風頭

20樓:一明

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學說是在百死千難中得來。當然也離不開對儒釋道的理解以及後來的事上煉總結昇華—王陽明的心學成為儒家學派的乙個代表。

21樓:王振今

王振今的心靈圖譜平亂世

只知思想不知想思與只知思維不知想維一樣都是心靈殘廢,不知性命何談命運不知心道何談心理?人性私是非真理觀究道得命,民性共可否原則觀究德得命,王性公生死法則觀究失得命。人貴民身民愛人身才有婚姻家庭,人民以身貴愛天下才產生家國天下王心物有巢世界。

世界從無到有從知到識,知無識有為是非科技無為知慧是人性利益進取環境,識有為可否技科有為智慧型是民性環境獲得利益,人知民智王義思想想思立義公允是王性失得天下。世界諸文產生中文諸中國產生中國,《國語》「立義治律萬物皆做分均天財萬物熙熙」,天下義律法術勢五行文化經濟世界進步,人產業民養業王事業佐佑八索文明緯濟世界繁榮,載義名言號中文在相位差品相中義育義醫羲讀義造世界。當今世界錯了,就錯在失落事無事有巢中國跟著事有事爭巢中國跑了,建巢在三生萬物爭巢毀巢在二極體腦癱,王振今的心靈圖譜平亂世。

知行合一是不是太難了

我讀了那麼多的書,做了那麼多的努力,至今還在努力。尚且不能明白知行合一。連字面意思上的意思都做不到。看了不少回答,不難?荒謬。讀了幾本書就敢這麼狂言妄語,誤人子弟。實在是懶得打字解釋了,算了,就當徹徹底底罵一頓吧。本回答不做任何回覆,人生境界差距層次太大,我尚且在追求,就不誤導人了。 李長天 竟然有...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

北辰 知行合一 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從淺層次上理解為,我們在行動之前,首先在我們思維層面上進行預演,同時對預演的結果進行預判,如果可行然後再付諸實踐,在實踐中驗證和進一步提公升我們的認知。然而王陽明 知行合一 的高妙之處在於,已不是一般哲學意義上的認知和實踐的關係,他的 ...

如何理解王陽明知行合一?

鹽選推薦 知行合一,這四個字,大家並不陌生。知和行,到底誰重要,一直以來是中國哲學家們爭辯的重要問題,它在中國哲學史上的辯論僅次於義利之辯。知和行,到底哪個重要,眾說紛紜,孔子認為,知比行重要,不但是孔子,先秦思想家都認為知比行重要。宋明理學也認為知比行重要,而曾國藩,則認為,行比知重要。到底哪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