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只是說將知與行合一的話不等於沒說嗎?

時間 2021-05-29 23:11:52

1樓:明昭

王陽明說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不止是指知道,更是指你所感受到的,你想到的。行不只是指行為,而且還指的是你在感受以後,想到之後,所產生的一系列的後果。

當然了,要是想真的了解的話,建議先去了解孟子,《大學》與禪宗。這樣你就更能容易理解王陽明說的那些

因為心學三大核心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我也只是剛接觸沒多久的心學,也是一知半解的狀態,這是我不成熟的看法)

2樓:六點二十八

大道致簡。

越簡單的道理越難發現,越簡單的道理越難做到。

知行合一,只有四個字,我們看很簡單,簡單到讓人產生懷疑:它真的是真理?

甚至會想,這麼簡單的道理,我能說出一堆!

實際情況是,我們乙個都說不出,所說的,都是前人牙慧。

知行合一,要想把這四個字落實,需要十幾年的功夫,但凡達到知行合一的人,都是一方傑出人物,最低的。

3樓:吃個大西瓜

知,觀點,觀念。

行,感受到的現實。

沒有人不是知行合一的,

你沒辦法不知行合一。

有什麼觀念,就一定得到什麼現實。

我們稱之為現實的,是主觀客觀的陰陽運動結果。結合我們對客觀更深入的了解,現實也在發生著變化。

比如對金錢的觀念決定了你的窮富。

人就是觀念的集合,

所有觀念都是"對"的,

觀念天生具有——無窮性(上帝(神+鬼)性),

當然實際的人的觀念是矛盾統一的,

所以得到陰陽互濟的"現實"。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要結合起來,

否則——就是致惡知

不論從道德角度上你是好人還是壞人,

你都會得到"那樣的現實"。

仇富足的惡念,只能導致更窮乏的現實。

富足的現實,是由對富足的"良知良覺"得來的。

舉個栗子

其實那些得抑鬱症的人真的很"厲害"

因為他們就是做到了"知行合一"。

他們的知我們描繪一下,是這樣——別人都不喜歡我,我很悲慘,我很無能,沒有有興趣的人事物了等等。

行呢,可以從生活的各個方面感受到自己不被人喜歡,自己無能,自己悲慘,無聊。

結果就知行合一了嘛,你不抑鬱,你怎麼證明自己是知行合一呢。

結果就"造就"了乙個那樣的自己。

這就是"致惡知"和知行合一的結合。

良知是什麼?

就是"好的"的觀點,比如,別人都喜歡我,我很幸福,很有活力,世界很神奇。

這是自我欺騙嗎?

如果你認為這是自我欺騙,沒人可以擋住你怎麼認為,但這就就不是知行合一咯。

那麼你會人前裝幸福,背後自嘆息是吧?其實你仍舊在堅持,我不幸福,沒人喜歡我的觀點。

即使有人喜歡你,你卻生不出內在的快樂,信心和感恩,那就是你的"心"並不想要別人的喜歡。

"心"對自己身體,智力以及生活,事業的"重塑"無所不在。

"心"即觀念,即上帝,即能量。

4樓:老罈說幣

知和行就是乙個硬幣的兩面,是不能切割的整體。在王以前知和行被分成兩個概念來闡述,比如知難行易,知易行難。但是在王看來,知就是行,行就是知,這兩個本來就是一回事。

不應該被拆分成兩個概念。所以成為知行合一。

5樓:女子讀論語

行到篤處就是知,知到實處就是行。王陽明的良知說,是動態的,你想到的時候其實已經心動,已經開始行了,你行的時候必定也是有知了。所以知和行其實是分不開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

就比如說孝順父母。你有孝順父母的意識,在行動上就有了噓寒問暖的做法。正是你做到噓寒問暖才真正是真正明白孝順父母的意識。

6樓:弘毅

題主,你看《傳習錄》沒,看完才提問的,還是自己臆斷後想不通再提問的?

陽明先生之前儒者,把知行分作兩件事看,而他認為知行本一體,不可分說,這是他補偏救弊的說法,正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說知行合一都已是不得已了。你覺得等於沒說,更多是因為你不懂當時情況,以現代人的思維去看自然就無法理解。

7樓:

王陽明心學,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心即是理。

第二部分,致良知。

第三部分,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中的,知與行無時無刻不在合一。

知是真知,真理。行是動。實踐出真知。行必有知,知必有行。

當你在行動的時候,你的一舉一動就有知。陽明說:只有知沒有行,就無所謂的知了。

吃一顆桃子,吃是行,吃的時候,就有知,真知。 桃子什麼味道?甜不甜?

軟不軟?你沒有看一朵花的時候,那朵花在你心中歸於寂。你看到那朵花時,你的意識便能同時反映出關於花的真知。

不行則已,行必有知。反過來知必有行。(難道書本上的知,不是前人在行的同時獲得的知嗎?

)知必有行,行必有知。

但是在做事兒時,肯定是先意動,然後才會去行。但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知行合一,本身的意思不是腦子裡想的和做的能不能一致。

所以,不要做懶人,要多實踐,多思考。

8樓:張大長臉

其實說白了,有亮點。

一:知行合一就是在致良知的前提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二:把你的心想象成一面鏡子,思考的時候不要參雜其他私心雜念,最大化符合客觀規律及追隨內心

9樓:滿船清夢壓星河

知行合一究竟的意思是分成幾種層面的。1.真知即行,真的知道就會去做,所以反過來說是,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

2.陽明先生曾多次提出,知和行本是一體,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說乙個知就有行,在行的過程中也是有知。為什麼要分開知行呢,是因為普通人較為愚鈍,所以分開講知行。

3.知行合一的知在是良知的知。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的過程。

10樓:祖爺

通俗點解釋就是想法結合行動,而真正的高深意思

知:指良知

行:指手段(不擇手段)

良知引導行動行動達到良知

本來不想答的,還是無私簡概一下吧

我也是重翻歷史,重新考證領悟而來

路漫漫其修遠兮

還有很長一段修行去領悟

大家共勉吧

補充:換到那個朝代,比如你的良知是報效國家,真正的為民辦實事,解救蒼生等大志。那就不擇手段的實施起來,以達到良知所向。

比如要實現這樣的抱負需要錢吧?那可以貪嗎?貪!沒有經濟處關係,兩下就被上面的惡官整死了拿什麼致良知,反而惡官橫行,手捏朝廷荒廢國家。

再比如說對待欺壓百姓的敵人,該不該殺?該!而且要不擇手段的殺,明朝流行一句話,惹誰不好,偏要惹王陽明?

因為王陽明對待敵人是不擇不扣的陰謀家,詐術之高相當狡猾。但一切都是為了實現最終的良知,也就是拯救黎民百姓。

這才是所謂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不管別人怎麼說,自己是為百姓為人民就堅定自己的做法,實現最終的目的。

當然,結合實際,朝代不同,現在安世階段。就不應該貪財賄賂了,應該堅定目標,小到能給身邊的人帶來什麼,大道到能給國家帶來什麼,再大些能為世界做什麼貢獻。

為此而知行合一,行的過程中聽從自己本心,正大自己光明,當你人越來越修得光明磊落,做事越來越致良知而安心從心,就說明摸到《心學》精髓了。

11樓:觸手怪

就是你說的意思,陽明先生針對程朱理學的讀書人在格物致知的道路上過分追求知而輕於行,成了清流空談家而提出了知行合一

即對理的追求脫離了實際的民生。這導致知先行後的程朱理學反而成了空談談心性。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要求明本心,這個知是良知,而我得通過實踐才能明這個良知,也就是知的過程中有行,行的過程中有知,我知才能行,我行才能知。並沒刻意去分先後甚至完全沒區分開來,知行合一本身就表示知本來就是行,行本來就是知。

但也因此,因為受到佛教思想影響和為了對知行合一的高度統一使得陽明先生是以心的角度來對其辯證統一,就成了表面上對客觀的否定。但實際同樣是主觀唯心陽明先生的主觀唯心和佛教的區別很大。

所以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陸王心學都會以為陸王心學是空談心性。。。。

以上個人觀點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

北辰 知行合一 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從淺層次上理解為,我們在行動之前,首先在我們思維層面上進行預演,同時對預演的結果進行預判,如果可行然後再付諸實踐,在實踐中驗證和進一步提公升我們的認知。然而王陽明 知行合一 的高妙之處在於,已不是一般哲學意義上的認知和實踐的關係,他的 ...

怎麼用簡短的方式清晰表達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林謙 如果我和你說 你現在在頭腦中想像一頭獅子就在你身邊。你會怎麼做?如果你只是在原地想到動物世界裡獅子威武霸氣的樣子。那你就不是知行合一。如果你馬上逃命,或者當場拉褲子,那就算知行合一了。 雙木林 我粗淺的理解,就是你腦子裡邊一天胡亂思考的東西,那不叫知,叫妄年。真正的知是你對乙個事物真切的感知和...

關於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幾個疑問,包括如何確立行?

衣帶漸寬終不悔 知行合一說的是你的知和你的行同步進行,而不是光知道不行的,你只是停在知這個層面上,不行動你是知道還是不知道,你還是不知道 yum 見諒,複製貼上一下 如果是心學的範疇,那麼知行是一體的,不存在不行的知,也不存在不知的行。還是先上原文譯文吧 傳習錄 徐愛錄,節選。簡而言之,不能真知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