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說的「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6-02 15:43:46

1樓: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佛教到底空了啥?

很多佛教徒都會知道佛教講空,「四大皆空」、「諸法皆空」、「諸法無自性」、「當體即空」、「法無我」、「人無我」等等諸如此類,講到「空」的名相在佛教經典,特別是般若經典當中比比皆是。但是,很多人由於並不明白佛教講的空義,往往把佛教稱為虛無主義、頑空主義,甚至依此推斷出「因果也空無所有」的「斷滅見」,從而於了脫無緣。那麼,在究竟主張中,佛教到底空了啥?

《天台宗》認為:「法者,規持義,規則義」,《因明學》認為:「法為量識所緣」,即:

「存在」、「有」、「所量」、「所緣」、「所知」等都是「諸法皆空」和「法無我」等所指之「法」。它是指各具自己特點的種種「物」(存在)。《俱舍論》把一切的存在(法),歸類為:

色法、心王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五種。

「法無我」、「人無我」實際就是常說的「法空」、「人空」。只是引用了「某無我」的這種因明學遮遣描述法(也譯排他法)。遮遣(排他)法分為「非遮」和「無遮」兩種。

前者在遮除所破後,會有其它法能立。如說:「這個胖子白天不吃飯」,「這個胖子」應該是健康人,遮除(排除)了他「白天吃飯」,尚存他「晚上可能吃飯」的意思。

而後者(無遮),在排除了所遮後,不會立另外的法。如說「虛空」,在遮除了「質礙性」後不立餘法,「法無我」、「人無我」則是排除了「法」和「人」的「自性之我」後不立別法。

《入行論》雲:「不觸觀察之實有,於其無實亦不執」。用無遮法「某無我」來描述「法空」、「人空」,更能體現佛教的「空亦空」、「畢竟空寂」的理趣。

《般若八千頌》雲:「以執我、我所,故一切有情輪轉於輪迴」。《天台宗》認為:

「我者,自在義、自主義、自由義」。《四百論疏》中月稱菩薩把「事物不依賴於其它因緣而得以獨自存在的本體,稱為我」。而「我」這個詞,則是由印度外道如數論派沿用而來,他們認為有一種「常、一、自存」的「我」,有的認為有乙個離開人的五蘊身心的「大我」、「梵我」等。

「我」,實際上有「本體」、「本主」、「當體」之義,是指「某某的自性」。

「性空」之「性」,是指事物(萬法)的本性,即本來特質、特性,《中觀論》雲:「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

總上,佛教講的「空性」,並不是否定事物的存在(世俗諦),而是破除、否定事物的「自性」存在。

根據佛教中觀般若的宗義,我們可以知道,佛教的空,實際上否定的是事物的如下一些「特性」:1、事物是不依因緣而生的「特性」。(不以因緣而生)2、事物是自主、自在、單一獨存的特性。

(不以觀待而有)3、事物是恆常不變的特性。4、事物不是「唯名言安立」的特性。即萬法並不具備以上幾個「特性」,這就是「諸法皆空」、「法無我」、「人無我」的真實含義。

否定、排除了萬法以上的幾個「特性」,就懂了佛教講的「空性,」緣於「空性」而修持止觀(禪定),當達到現觀(直接體悟)「空性」時,你就是「見道位的聖者」,即證果的聖人,如果連佛教到底空了什麼都不知道,就可能成為墮入「常、斷二邊」的「邪知者」,更遑論了脫、成就!

2樓:我叫廢物弟

爾時,世尊告目犍連曰:「汝當知之,釋提桓因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釋提桓因問我此義:『云何,世尊!比丘斷愛欲,心得解脫?

』爾時,我告釋提桓因曰:『拘翼!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

彼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

』爾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頭面禮我足,便退而去。還歸天上。」

3樓:

空,懂一些,但不盡懂,但我願意把我體會到的展示給你。

現桌子上有一蘋果。

你如何意識到那是蘋果?

你看到了紅色的顏色、圓形的形狀…這些是你眼睛看到的景象。不妨把這些叫做「色相」,你說這個「色相」就是蘋果。

那麼蘋果對於你意味著什麼?

是顏色?是形狀?那麼紅色=蘋果,那麼圓形=蘋果。顯然你不能這麼認為。

所以,對你來說,必須是紅色和圓形兩個要素結合,才等於蘋果。如果乙個要素存在,另乙個要素失去,就不是蘋果。

那麼你會明白,色相是各要素結合的結果。

單純的要素(比如紅色),不與其他要素結合(比如「圓形」)時,不再具備蘋果的基本屬性的,這就是認識空相的思維過程。但這遠沒結束,「紅色」是可以按這個方法繼續要素拆分。於是,便可以更深入到空相。

而這只是說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法相,也是可以同理類推的。

再次宣告,以上只是我個人解讀,沒有師承,也未大徹大悟,所以我不能保證我是對的,不否認我有錯的。請理性對待這個回答。

4樓:張Ender

說乙個我的觀點。

空是非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其實可以簡單理解成能量。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質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轉換,空就是E,有就是m,兩者可以相互轉換。

能量是純粹單一的形式,它不具備物質所具有的性質,但是它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成任何一種形式的物質。你也可以理解成能量是一切物質形態的合態。

5樓:慧明

一談到空,很多人就覺得,

哎呀,這個空,那個也空,

不光奇怪,真的是虛偽的藉口!

甚至一度覺得,

既然都是空的,

我造惡也空,因果也空,

什麼都沒有,

這就是空了!

這真是害人不淺的邪見!

空到底是什麼?

這是菩薩從最初發心一直到成佛,

最終證得的一樁事。

是需要戒定慧三無漏學,

不斷貫徹的事。

是需要發菩提心,

解第一義的事。

是需要讀誦受持,

信受奉行的事。

豈能以小小聰明,就能猜得到?!

6樓:無住禪師

根本意思:

一,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中,只有變化是不變的,沒有永恆的事物,當然也沒有永恆的真理。乙個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所以說河水就是空的。

二,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由極微元素構成,比如地水火風,比如金木水火土,比如分子原子夸克,反正不管是什麼吧,總之你看到的都不是本質,一條河水是由水分子組成的,你看到的是河水,而不是水分子。

衍生意思:

三,空就是一無所有。

四,由於人類認知的障礙,本來接觸的資訊就是片面的,比如眼睛看不到紅外線,然而一切資訊又要經過大腦去處理,所以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產生了巨大偏差,根事物的本來面目相去太遠。

7樓:護法居士

佛告文殊。

菩薩欲學斯經典者。則當信解虛空之門。

又問世尊。

何謂虛空

佛告文殊。

其虛空者則謂虛無。無有塵汙無恚害心。亦不忽忘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汙無害亦無忽忘。猶如虛空。

不成布施不具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型。永無所及

如是文殊。一切諸法不成施戒忍進寂慧。猶如虛空。

以是之故無解無除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解無除猶如虛空。

有所行者無所造證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則無所行亦無造證。

猶如虛空無有闇冥亦無明耀

諸法如是。無暗無明猶如虛空曠然無際不可捉持

諸法如是。普無齊限。不可捉持猶如虛空。

無有正路亦無邪徑

諸法如是無路無徑。亦無邪正猶如虛空。

不建立身離諸漏行。不學聲聞。不志緣覺。不著諸佛

無上大乘諸法如是。不學聲聞緣覺大乘。猶如虛空。

無有思想無所分別

諸法如是。無有妄想亦無分別。

猶如虛空無舉無下無進無怠

諸法如是。無進無怠猶如虛空。

無應不應無雙無只

諸法如是。無應不應亦無雙只。

猶如虛空。普照眾生無能塵汙令不淨者

諸法如是。至於滅度永無塵汙。

以是之故不可滅除。無能移去猶如虛空。

無所建立亦無所住。不動不搖無處所故。

佛告文殊。

菩薩大士解諸眾生無有住處。不當觀察見有處所

逮致本際。不動不搖無住無不住。

佛言。如是。文殊師利。彼法自然。其欲得見如來至真。則為邪見。其邪見者求入正見。

其正見者是為泥洹。非大德果無大功勳。

其至泥洹非大德果。無功勳已則世眾祐。

其世眾祐。則於眾祐無所希望。

其於眾祐無希望已。即能具足虛靜之慧。

已具靜慧則能速成無所從生法忍。

行無虛妄業是諸菩薩辭

以奉於脫門不畏諸礙行

無行謂正行是菩薩之業

若能解是行則無所貪求

以法救攝之諸菩薩所宣

其無所得義是行為無上

言吾行道法則住於顛倒

以住顛倒業便得有所畏

假使有諍訟不見諍所在

明者作是達行於無上乘

是乘無所畏大乘最無極

畏與無所畏是亦無放逸

一切無所有眾行中最勝

設了悉虛靜彼行無上道

斯行甚微妙救護一切法

所濟亦深遠消除眾望想

所行邈玄妙二俱無處所

若能知本際不倚念於法

法永無眾垢亦不離垢去

是法本清淨反宣舍於欲

而示現邪逆愛欲不堅固

不轉文本業斯句為無上

不著猶如幻此則無言教

以棄反倒行便無諍訟意

一切眾生行是實不可得

若能曉了斯此行乃善教

眾生以無明故曰名黎庶

眾生法亦爾是道則無上

其念及眾生是永不可得

此為第一慈嘆慈乃無極

是曰世大施斯乃為大士

常慕樂放舍乃曰慧道心

正使不得法諸法虛無實

示菩薩明達是曰好布施

解法不可得便無所恐畏

無尊是之法乃曰為布施

法貌不可獲佛法不可思

是戒無所犯諸法無所著

佛土不可議此不見諸界

於戒不望想諸菩薩所嘆

能忍諸眾生一切不可得

佛所教訓誨是法第一忍

美術中說的 」粉」,到底是什麼意思?

周融 黑白灰不夠響亮,調色加入太多白色,對比很難拉開。但是一定要拉的很開才能是好畫嗎?黑白灰拉開產生的是效果,如果有其它效果可以替代,那麼 粉 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放幾張印象派的 這幾張都毋庸置疑是很好的畫,雖然黑白灰沒有第一張那樣響亮,但正因如此反而出現了不一樣的效果。畫家很善於利用冷暖關係表達空...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彭 中,指心之至誠狀態。物 庸,指平常,指每時每刻,引申為時刻保持在某一狀態,即慎獨。中庸,即止於至善。和,和諧 恰好。至誠之心之應用,親親仁民愛物。事 故,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物有本末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事有終始 其未發,則性也。鹽與水沒有發生關係,則鹽溶於水的特性便隱藏不露。發,指事 未發...

慈悲到底是什麼意思?

the man 慈悲是一種看待其他人的心理狀態。慈是一種柔和和平靜的心理狀態。悲是一種理解他人苦難的心理狀態。合起來,就是對別人苦難的經歷,你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去面對。為什麼看著別人苦難,你還能保持冷靜?因為理智。因為博大的同理心,你能去理解和感受。冷漠是麼?冷漠已經麻木了,不是。 陳誠 別人即使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