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陽明知行合一?

時間 2021-06-01 15:09:08

1樓:鹽選推薦

知行合一,這四個字,大家並不陌生。知和行,到底誰重要,一直以來是中國哲學家們爭辯的重要問題,它在中國哲學史上的辯論僅次於義利之辯。

知和行,到底哪個重要,眾說紛紜,孔子認為,知比行重要,不但是孔子,先秦思想家都認為知比行重要。宋明理學也認為知比行重要,而曾國藩,則認為,行比知重要。

到底哪個重要呢?很多經歷都告訴我們,知比行重要。比如,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學知識,一直到大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知。

只有「知」了後,才能去行。沒有這些學來的知識,就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們要想有開車這個行為的出現,就必須先知道怎麼開車。

這不但說明了知比行重要,還說明了,先知後行,只有先知了,才可能有後面的行。

而主張行比知重要的人,比如曾國藩就說,你若想知道一件事,必須去實踐,這個實踐就是行,沒有這個行,你就不可能知。比如你若想知道如何開車,必須要去開,只有在開的過程中,才能學會車怎麼開。先行後知,只有行了才能知道。

兩種理論,聽上去都對,知比行重要這個理論,我們就聽過「理論指導實踐」這樣的話,行比知重要這個理論,我們就聽過「實踐出真知」這樣的話,你無法證明哪個是錯的,但真理是絕對的,絕不可能有截然相反的兩種真理存在。所以,有人在知行問題上就採用了折中調和的辦法,或者說是和稀泥。這個人就是朱熹的門徒陳澄。

他說,知行同等重要,不分先後,所以知行是合一的。比如,你要有開車的行為出現,應該是在行中有知,知中有行,最後才能行,才能知。知和行呢,是並駕齊驅的。

那麼,問題來了,陳澄提知行合一,王陽明也提知行合一,二者有什麼區別呢。還是根本就沒有區別。

現在,我們進入王陽明式的知行合一。

1517 年,王陽明到江西剿匪,接著在南昌平定朱宸濠叛亂,1527 年又到廣西剿匪,這三場戰爭的完美勝利把王陽明推到了聖人的聖壇。而王陽明在這三個戰場的勝利,就要歸功於他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大多數人的理解,是實踐和理論的結合,是知道了就要行動。

不容置疑的事實是,倘若知行合一真如此,那王陽明不可能靠它建立那麼大的事功,五百年來王陽明的粉絲也不可能多如牛毛。

所以,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沒那麼簡單。

2樓:海昏羽客觀神子

什麼是知行合一?

簡單地說,就是餓了就一定要吃飯。

你越能感受自己的餓,吃的越多,吃的越主動,沒有吃的也會去主動找吃的。

他駁斥的是當時社會一些人大談自己餓了,卻不吃飯,以及很多人通過研究吃飯的七十二種姿勢,來證明自己的餓。

餓是人的天性,不需要通過特定的吃飯姿勢來發明乙個餓。

只要靜下來感受自己餓。

3樓:瀚琳

一直在思考什麼是「知行合一」,根據以前歸納的和剛才頭腦的靈光一閃,總結出三條: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裡的「學」不單指學習,個人把它理解為行動。

2.想法(知)三原則:你喜歡、你需要、你適合。

做事(行)三原則: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

3.朝著乙個方向(知),前進不放棄(行)!

以上,共勉。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

北辰 知行合一 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從淺層次上理解為,我們在行動之前,首先在我們思維層面上進行預演,同時對預演的結果進行預判,如果可行然後再付諸實踐,在實踐中驗證和進一步提公升我們的認知。然而王陽明 知行合一 的高妙之處在於,已不是一般哲學意義上的認知和實踐的關係,他的 ...

關於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幾個疑問,包括如何確立行?

衣帶漸寬終不悔 知行合一說的是你的知和你的行同步進行,而不是光知道不行的,你只是停在知這個層面上,不行動你是知道還是不知道,你還是不知道 yum 見諒,複製貼上一下 如果是心學的範疇,那麼知行是一體的,不存在不行的知,也不存在不知的行。還是先上原文譯文吧 傳習錄 徐愛錄,節選。簡而言之,不能真知真行...

怎麼用簡短的方式清晰表達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林謙 如果我和你說 你現在在頭腦中想像一頭獅子就在你身邊。你會怎麼做?如果你只是在原地想到動物世界裡獅子威武霸氣的樣子。那你就不是知行合一。如果你馬上逃命,或者當場拉褲子,那就算知行合一了。 雙木林 我粗淺的理解,就是你腦子裡邊一天胡亂思考的東西,那不叫知,叫妄年。真正的知是你對乙個事物真切的感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