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該如何領會呢?

時間 2021-06-07 23:18:15

1樓:隱士

知我理解,是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行在得知事物發展的取向根據事物的發展來執行自己的行為。合一根據事物發展態勢來做相應的調整,已達到事物發展目的。

2樓:怪人

我個人理解的知行合一就是一體兩面。

這個一體是什麼?

就是乙個人對自我各個方面提公升的渴望。這個可以算是乙個前提條件

這個兩面是什麼?

知和行就像陰陽一樣。知行合一方是圓滿,根據個人情況,知或陰或陽,行或陰或陽。

假如說我們的心就像乙個車輪,若這個車輪並不圓滿,就像是兩個直徑並不相同的半圓拼湊起的車輪,那這個車輪在行駛的過程中就總是會磕磕絆絆。大多數人在磕磕絆絆中也就很可能會停止前行,因為這個前行的過程是漫長切富有自我安慰性質的,開始你可能還能自欺,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自欺這件事也就愈發不可能。

那我們這個發展的車輪如何能夠走的更快以及讓乘坐的我們更舒服,那就是最求這個車輪的圓滿,我們在這個更快的發展過程中也就更能夠體會到自我提公升的的愉悅。

知錯就改,這是為眾人所知的乙個乙個詞。不真的知道一件事,就不知道正確與否,而這僅僅是知正誤;知道錯了卻不改,這便不是真知,畢竟真的知道一件事是錯誤的以及這個錯誤對自己一生可能造成的惡劣影響,那大部分人都會在權衡利弊之後趨善避惡。

那麼這就大致而簡單地形成了推動你自我的發展乙個簡簡單單的恆動力。

淺言妄語,希於君有益

3樓:

"此念真誠無雜,是否為真知。那又該如何去行?"

不是,真誠無雜只是自認為的,念本身即是雜,像孟子王陽明這樣的人,心是清靜的。心清靜下來,自然明白知與行分不開,眨下眼動下手指頭,都既有知又有行。所以不存在如何去行的問題,人每時每刻都有所行,於行上精察其知,即是明心。

4樓:海樹葉

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去修行知行合一,陽明先生窮其一生而不能,你又能嗎?

知行合一是有目的性的,你修煉知行合一的目的是什麼?

你記得不記得陽明先生曾看到一塊好地,生思得之心,而後不得不原地修心。

你要明白心學的終極目的或者說目標是什麼,然後再去修行才好。

一門心思去修行知行合一,即為走火入魔。

讓我來告訴你心學的短期目標,即目光所及之處,不生意識,但這很難,也是心學的第1步。凡有意識出,即為知行不合一。

修行也是講究方法的,持敬是第1步,具體的修行方法就是觀心,注意不是冥想。

但是你要做好懷疑自己的準備。長期的持敬,也無非是身體好,不像陽明先生此等聖人,修行知行合一是為了影響一大幫人。

你的修行本身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雖然活的時間長了一點,但好多時間都浪費了。

5樓:new

知本來就是一種思想行動,而且身體行動的時候知一直在活動,一直在指導調整身體行為。

知行天生就是一體的,人為的擾亂反而使知行的匹配出現問題。

另外我想說心學並不完善,並不是所有答案這裡都有

6樓:小雨

知行合一其實沒什麼好需要去領會的東西,大道至簡,其實陽明先生也是乙個普通人,沒有那麼高深不可窺探。拿我好朋友的一句話,想到的事情我就要去做,做人嘛,開心最大!

7樓:蘿蔔

知與行不要分開理解,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互為表裡。

比如你的手被燙到往後縮,往後縮這個動作就是你對燙的感知,自然就會往後縮。

同樣再舉個例子,大家心裡都明白只要好好學習,就能天天向上,但實際上你未必就會付諸行動地學習,為什麼?因為你並不知道好好學習就能天天向上,但你自以為自己知道,或者你對此的認知太淺了。你沒有查覺這點,反而自以為自己知道,就是知行不合一。

實則是,知與行永遠合一,你未有知,所以未能付諸行動。

再比如,你心裡有乙個覺知:「我想回家」。這大概就是想家了,再怎麼想念,程度再深都只停留在想念。

想念會讓你產生難受,焦躁,徘徊等等一系列行動。而這時候你心裡「回家」的覺知程度並不深,所以你沒有回家的行動。當這個覺知突然變成「我要回家」,你就會感覺自己整個人原地就變了,你真的會去買票,然後去乘車往家裡趕,或者直接開車就回家。

「我要回家」這個覺知,便是直接的執行力。所以當你做不到的時候可能並不是你真的做不到,而是你根本不想去做,反而以為自己做不到。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何為知、行,他們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知道,卻總是辦不到,實則是自己與自己較勁而不自知。有些事情其實自己未必想爭取到,又總覺得應該去爭取過來。唉,何不放過自己呢?

多做一些你真的喜歡的事情不好嗎,或者放鬆休息一下不好嗎?人貴在自知,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才有支配身體的覺知與行動。自己不想行動,身體是不會不由自主而行動的,關鍵還是覺知的修煉。

但如果連「知行合一」的道理都不懂,又談何修煉呢?你要修什麼都不知道。

8樓:徐蔚陽

看來您指的是早期的「知行合一」。要理解的話,就不要一直在「知」和「行」兩個字上去支解,先看陽明關於「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

另外,不帶入「良知」以後的學說,單看「知行合一」,越看越困惑。

知行合一有多難?

印極 1.有沒有明確的意願。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在學東西後很忠實的去實踐,或許懶,或許忙。當你再想起的時候,說不定已經忘了學過的知識了 2.有沒有能力。你忠實的想去實踐所學到的知識,但是就算在大學,你學過機械製圖,你怎麼用?3.能不能堅持。有人實踐是為了更好的掌握,那完全掌握之後呢?還會不會繼續實踐了...

如何理解王陽明知行合一?

鹽選推薦 知行合一,這四個字,大家並不陌生。知和行,到底誰重要,一直以來是中國哲學家們爭辯的重要問題,它在中國哲學史上的辯論僅次於義利之辯。知和行,到底哪個重要,眾說紛紜,孔子認為,知比行重要,不但是孔子,先秦思想家都認為知比行重要。宋明理學也認為知比行重要,而曾國藩,則認為,行比知重要。到底哪個重...

知行合一能真正做到麼?

天井 我只想問為什麼這個版塊哪來的那麼多外行,把知行合一說成理論和實踐什麼的一大堆好大放厥詞正兒八經的話說八道的人呢?竟然還有人讚。不懂可以多看多學多體會多問啊,為什麼就自以為是,還匿名了。匿名是怕丟人被人發現? 亞東 當然可以做到。但是請記住哦,知行合一以及陽明後來提的致良知,都是乙個修行方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