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達到了致良知了,怎麼使行行呢

時間 2021-06-06 15:58:47

1樓:bmw1683

按照王陽明的意思,你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到了「為善去惡」,就已經在這件事上得了良知;你在每一件事上都能做到「為善去惡」,那麼你就一直在「致良知」的狀態。這是乙個「動態平衡」,要至死方休地履行。

到了他徒弟那裡,就不是這個解釋了,而是各有各的法門。

你的問題:

一、連線點?不存在的!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二、因為有「我」(人欲),好與不好都來自「我」的評判,「無我」的人對結果零期待,只要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實踐即可,結果並不重要。

2樓:莉婭liyass101

想的很好,一做就不行,那說明他的知是表面功夫,沒有真的知行合一,也沒有真的去緻良知。其實人非聖賢,哪可能處處致良知,把良知放心裡,遇到問題多提醒自己,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從自我的角度抽身出來,從對方或者第三者的角度去看看問題,看看自己。

3樓:寧波雅父

知行合一,並不像你所說的知與行中間有個連線點,知即是行,有人說懂得孝順父母,卻沒有孝順父母的實際行動,那就不是真知。行即是知,有人有孝行,卻不是出於良知,而是出於貪圖遺產,就不是真正的孝行。知行不可分。

如何理解「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說王陽明就不能不說朱熹,所以下面會把兩個人的觀點放在一起來說 一 理王陽明所說的 理 和朱熹說的 理 含義是不同的。王陽明所說的 理 指的是義理,簡單可以理解為 仁義禮智信 這個 理 是人文界的 理 而朱熹所說的 理 範圍可大多了,他把有生之理與無生之理一線綰合了。簡單可以理解為宇宙萬物最高之理。那...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那麼良良好品德還是是本心,一瞬而起的本心於他人是惡於己為善,還是良知嗎。

大道至簡 這件事對天下人都有害自然是惡的,會發自內心的厭惡。這件事對天下人都是好的,自然會發自內心喜愛,厭惡自然不會做,喜愛自然會做。這件事到底好不好,良知自然能權衡輕重。 獅子奮迅 淺見 首先要分清知,良知,致良知三者之間的關係。題中所說一瞬而起於他人是惡與己為善念頭是本心,亦是知。而良知則是經過...

那麼多人把知行合一理解成言行一致,王陽明會不會氣的活過來?

知行合一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理一千個人理解知行合一的程度也不一樣,言行一致也是知行合一的一部分,悟道有早晚,無可厚非。 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主要目的是強調事上練,致良知就是靠不停的去人欲,如果沒有事上練的知就是偽知。打個比方,晚上睡覺看手機對健康很不利,自己以為自己知道,但是還是忍不住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