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的有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麼?

時間 2021-06-06 12:37:08

1樓:釋迦摩尼佛

在巴利聖典《中部》有這麼一段話:

以前有貪,那是不善;如今它已不復存在,這是善的。

以前有嗔,那是不善;如今它已不復存在,這是善的。

以前有痴,那是不善;如今它已不復存在,這是善的。

這是說阿羅漢的,已在此生解脫了渴愛,靜止又清涼,受用樂,猶如梵天般安住。

(這裡的梵天指的是第一禪天的大梵天)

當貪嗔痴不復存在,我慢與執著也不存在,沒有執取,不再感到「我是這個,這是我的,我是我的自我」。

而題主之所以有此一問,其實內心是不相信的。而是相信什麼?相信自我,不相信業,這是身見。(身見,執著身是我的,執著我所有是我的,為五利使,五種不正見之一,是根本煩惱之一。)

如果內心謹記業報法則,再來看那些遭受飢餓和不幸的人,就知道受苦的原因,是他們在今世或過去世裡造下了惡業。

如果內心謹記業報法則,再來看那些富有,生活舒適的人,我們知道其富有及舒適的原因,是他們在今世或過去世裡造下了善業。

不明白業報法則,不明白貪嗔痴及惡習如何影響心,內心黑暗時,人就會盲目。然而心清晰時,從持五戒,行十善中產生的快樂當下可見。而且是任何原因導致的快樂都無法比擬的。

當你生氣地想要拍死蚊子時,心中記起你持守的戒,因此停手。聖典解釋,這種害怕造惡的心,是來自對自己與對別人的尊敬。當你想起對子女,親戚,朋友或陌生人惡言惡語時,心中浮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尚且能夠對自己沒犯的錯,請求原諒,我又怎麼可以不懺悔自己所犯的錯,並請求原諒?

懺悔過後,你感到快樂。得到原諒,會感到雙倍快樂。

具備了這種信心,知識,並持守著戒律,我們就是在與佛陀及諸阿羅漢相處。唯有通過我們自己的行為,他們才能活著;唯有通過自己的行為,我們才能說自己與諸阿羅漢同行。

當我們閉上眼睛睡覺時,想到一切我們不做的惡,想到我們所行的善,就會安穩的睡眠。如果這是一生中最後一次閉上眼睛,我們會安詳地死亡,毫無恐懼。

這一世他感到悲哀,

來世他一樣感到悲哀,

造惡者在今生與來世都感到悲哀。

當憶及自己汙穢的行為時,

他感到悲哀與苦惱。

這一世他感到喜悅,

來世他一樣感到喜悅,

行善者在今生與來世都感到喜悅

當憶及自己清淨的善業時,

他感到喜悅,非常的喜悅。

——《法句經》

你相信這個世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

人們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做了善因,未必自己得到善果。做了惡因也未必自己吃下惡果。但有人起因就會有人食果。至於果誰來吃好像沒那麼重要。似乎佛祖更關心的是因果過程的結束。僧說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所以勸你行善積德,來世得有善終。我說 來世茫茫未可知,今生有業卻無能,既然萬般皆是...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們信嗎?

netkiller 單田芳有句定場詩 修橋鋪路的雙瞎眼,殺人放火的子孫多。善有不會有善報,惡有也不會惡報,這是宗教角度提出的因果關係。從統計學角度分析,沒有必然聯絡。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行善使人心裡愉悅,快樂能讓人長壽。作惡常常受到道德譴責,心裡無法平靜,容易出現心裡疾病,長期的心理壓抑,導致轉化為生...

為什麼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陳慶之 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句真是大讚。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道德向來是用來約束自己的,用之於人則失了味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身受之還是心受之?人皆有惻隱之心,一念為善,則善已行,而報之以安然心。惡有惡報,也是如此。 這是典型的阿q語錄啊 根本沒這回事 首先,善惡本身就是個虛偽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