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能研發殲20的發動機,卻研發不出成C919的

時間 2021-05-06 00:30:16

1樓:

據不可靠訊息,其實研究出來了,只不過重了300公斤,工程師分了兩派,一派主張進口,一派主張通過削減座位。後來前一派的人贏了。

其實還是挺可靠的訊息。。。

2樓:

某航空院校飛行器相關專業畢業,畢業後也多年和飛機打交道。現在國家沒有搞出一款靠譜的核心機,有了核心機就能一生二,二生三,另外國內航空行業國企體制,對於調動人才的積極性的手段也不夠,留不住人才,也很難抓好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質控。

這點我們必須要努力向一些先進的現代企業學習管理制度。

還有多培育一些中小型的民營航空裝置設計研發製造公司,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成長。

3樓:Mr Man

ws15還沒搞定呢,所以還不能說j20的發動機成功了,而中國其實是有919配套的國產動力研發計畫的,所以也說不上就一定研發不出來。

另外,其實這兩個不能簡單對比,戰鬥機發動機的要求和客機差別很大,甚至核心機都完全不同,題主問題如果改為y20和c919的對比,那麼還有點意思,不過現在ws20也沒搞定呢。

4樓:坑隊友的坑貨

中國能全國產919,包括發動機,航電,裡面的各個子系統。運20是一道分水嶺,能全國產,就是證明。919為了取得歐美適航證,分出去一大塊肉而已。

5樓:馬鹿

1都在研製中,J20現在用的也不是最終版。

2軍用的東西可以接受一定風險,湊合能用就可以拿出來了,民航出事可是幾百條人命,必須慎重。

6樓:六師傅

首先我們得知道軍機和民航機應用場景的不同。軍機全週期壽命為多久?我們按照20年計算,每年飛行500小時,全週期飛行時間為1萬小時,按照目前國內水平3000小時發動機壽命,整個週期需要換發最少三次;客機我們按照20年壽命計算,每天8小時飛行,一年按3000小時計算,全週期約6萬小時,發動機一般10萬小時換,明白了嗎?

客機全週期內,發動機都還有剩餘壽命,問題是我們能造的了這種發動機嗎,軍品你可以不要考慮價效比,只要能滿足作戰需求,油耗等都可以不作優先考慮,但是客機首先安全,其次經濟,你拿一3000小時壽命發動機安客機上你敢坐嗎,不考慮經濟性航空公司敢執行航班嗎,再者,大函道比渦扇發動機的製造別人累積了六七十年,砸進去上千億美元,憑什麼就輸給你二三十年,不到千億人民幣的投入,套用現在一句話,人家三世奮鬥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正視差距,把欠的賬補上才能進步,很多事情沒有捷徑可走,小步快跑,一步乙個腳印,不要過分迷戀彎道超車

7樓:

因為民航客機的發動機要滿足更嚴苛的質量標準和環保標準(很多都是歐美主導制定的),而軍用飛機沒有這個要求。

而且時代變了,當年蘇聯能直接用轟炸機改客機(圖-16轟炸機改為圖-104客機、圖-95轟炸機改為圖-114/116客機),但是現在你這麼搞就等著以後吃投訴吃到爽吧……

8樓:子華

回答應該簡明扼要。

1.殲20飛10次掉1次不是事(飛行員還能自動彈射跳傘),c919飛100次掉一次,也沒人敢坐。

2. 殲20飛100小時大修就算不錯了,C919飛100小時大修,沒法運營的。

3. 殲20再貴都沒關係,C919如果購買成本或運營成本不遠低於波音或空客,則根本不會有人買。

結論,不是研發不出C919的發動機,是研發出來沒人買,沒人敢坐,沒法運營。

9樓:嗷呦免票旅遊

不是潑冷水我覺著這個難度比自主研發晶元還要大的多理論上講買來主流發動機拆散了做仿造然後不斷實驗仿造改進推到重來再改進再研發經過十數年(最理想的狀態)的研發無數人的心血是可以做出相應產品的以中中國人的智慧型也一定可以將技術效能推到乙個最優的階段的但是親這不是冰箱空調汽車這是航空發動機是現代工業之花是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成本高昂技術密集到難以想象技術壁壘多如繁星高風險高投入技術要求高度嚴苛行業高度壟斷所有OEM都搞技術封鎖沒有超高的利潤支撐加上各方面的支援與天文數字的投入是沒有辦法做到的我知道我說這些一定挨懟但航發尤其民用航發對效能經濟性等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即便做出來了相應產品在市場上也很難得到認可何況你要通過多久的穩定性實驗才能讓他進入市場市場又需要多久才能接受你的發動機等你的產品可以用了可能技術又落後了不知道多少代 …其實最好的辦法是高鐵那條路收購或者買斷技術…在現有技術成果上研發也許能有質的飛躍但是有哪個國家會同意把這樣的高科技工業技術公司賣給中國?這就是現狀我知道中國有很多奇蹟就是在無數個不可能當中誕生的但對於民用航發我只能說是一項更艱鉅更艱難的自主創新之路我期待有一天我們也有自己的發動機製造廠商但是我不知道又會有多少個制裁和不平等待遇在等著我們我想只有祖國真正強大才能頂天立地從容前行

10樓:老狼

這個問題的問法本身就是在扯淡,對於現在的中國,任何工程技術產品,都不存在能不能研發的問題,只存在值不值得問題,不光是錢,還有時間。

11樓:

殲20中國產發動的不好用,可靠時間短,維修頻率高且時間長(據說動力還是相當猛的),所以戰鬥力有限,大型客機更要求長時間航行且穩定,你真摔幾架,整個投資立馬完蛋,所以中國產大型客機發動機早就能造出來了,可是,它不能用啊,包括車車變速箱,也是這樣,國家基礎科學要走的路還很長啊,可時間不多了,現在人工成本還是低,但總有一天成本倒逼,智慧型自動化生產普及,中國那時候沒趕上的話就失去加入地球村的門票了

12樓:大胖灰

在商飛領域,技術從來就不是最重要的評價指標。

用通用的可以賺錢,用自己的,賺錢的難度要大好多好多倍。如果你是搞民用飛機的,你怎麼選?

13樓:喵喵脆角

我可以指正一下你的問題是存在錯誤的嘛?首先,j20的發動機是屬於軍用發動機,如果你想研發自然就能研發,研發成功自然能用!但c919是商業發動機,現在商業飛機的各種標準是掌握在美歐手裡的,當然這個標準也包括人家規定你可以使用哪家的發動機,你研發了一款發動機人家不允許你用,你這家飛機連上天的資格都沒有!

14樓:豆沙

軍機研發出來,馬上上天,試飛通過,有需要就直接用,萬一有問題摔了停飛,找問題解決問題,改bug再復飛

民機出來,試飛過了還要拿證,各種證其實還是更嚴格更全面的措施,保證萬無一失,其實就是絕對保證真上天就不能摔……所以商用民機的研發速度遠遠低於軍機……

15樓:蔥鴨

j20發動機能不能和二十幾年前的美國f119比都是問題,還是仿造的俄羅斯發動機,下一代自主研發的ws-15十年了吧裝上了嗎,商用你怎麼仿造,自己研發那還早得很。差距有多大?應該比光刻機還大。

16樓:借用

C919作為商業飛機,國家助推他的起步,那麼發展就要靠自己,要經受市場的考驗。這個專案只有能自己盈利,能夠反哺技術團隊,那麼這架飛機才有他真正的價值。自主技術的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帶動中國飛機製造的發展是這架飛機的使命。

17樓:德川家康薛丁格

軍用的產品,只要能滿足剛需,哪怕貴一點,質量比其他國家的差一點,咬咬牙我也是能買上一批的。

民用的產品,講究的就是乙個物美價廉,尤其是這種動輒幾百萬一台的裝置,你做出來的東西,質量比別人差,成本還比別人高,那就是賣乙個賠乙個。

18樓:Davie He

首先軍機和民航的發動機結構有很大差別。

先說軍機要求推力大、機動性、適應性強,對經濟性等要求不高。

再說民航要求安全、經濟、舒適等要求。

如果民航直接用軍機的發動機(如果能安上的前提下),燃油消耗量大,機票貴;發動機不好維護,天天修機械師抓狂;飛天上噪音大,乘客投訴,等等。

並且,國內各大飛設所,對軍機發動機的研究時間遠大於民航。所以從經驗上說,民航發動機研究的少,技術不是那麼成熟。

當然,現在一直都在研究,中國產發動機肯定是指日可待的。

19樓:馬赫6的蝸牛

乙個軍用,乙個民用,乙個小涵道比,乙個大涵道比。軍用側重於自主可控,民用要形成利潤,怎麼掙錢怎麼來,是商業行為,引進成熟發動機風險小。小涵道比,大涵道比技術有相通之處,但也有明顯差別。

中國以前一直以來沒有專門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研製單位,商發是第一家,目前的產品還趕不上C919的進度。

20樓:

軍用的目標是:好用、便於生產

從步槍到發動機只要自用就沒什麼技術專利、質量認證這些破事民用首先要考慮的是經濟性,也就是不僅能造、能用,還要易於維護、收益持續。

題主要是了解製造業就知道,民用才是真特麼麻煩。

拿發動機來說,通用、rr、普惠等早走了幾十年路,不僅僅是技術領先,關鍵是專利都註冊了啊。J20發動機哪家敢跳出來說要專利費?但民用的不行啊。

所以有時候民用不是造不了,而是在現有專利格局裡你造出來就是虧的,很多零件卡人手裡你都沒法繞過去。

換軍用的,誰特麼管這個?

21樓:

能研發出來,只不過達不到歐美的航發標準而已。。。

波音空客通用電氣羅羅為了維護自己的壟斷地位,打著安全的幌子,把標準定的很高。。。

低於這個標準沒市場,高於這個標準沒利潤。。。因為生產量達不到,成本降不下來。。。

這叫國家陷阱。。。得國家出手扶持才行。。。

22樓:量體裁衣

軍用和民用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出來,否則無法在市場上立足,沒人要,自砸招牌,事事和美國比,其結局就是這樣。

23樓:

民航公司要考慮經濟性安全性和國外飛機比有差距那麼乘客就會不買賬民航公司就無法盈利

24樓:簡丹德yyf

軍機是不計成本的,民航的大飛機的發動機對經濟型要求很高,而且對故障率,耐不耐飛的要求就更高了。民航的客機每天飛行時長是相當長的而且基本可以算是天天飛了(停飛一天航司的損失狠大的)。相比較軍機的發動機就看你推力上不上的去就完了,而且飛行時長跟民航大飛機沒法比的。

25樓:王者之樹

嚴格來說,問題裡這個「研發」二字是有失嚴謹的。如果一定要寫研發,前面最好加上「逆向」。當然,發動機裡肯定有咱們自己研發的技術,但真正核心的技術和材料,我們確實還差點意思。

正視差距,檢視自己是最難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知己是放在前面的。

要知道,我們從積貧積弱到現在的日漸強盛,僅僅有70年,這期間還經歷了各種動盪,耽誤了很多時間。現在,能取得如此成績,已經是很難得了。

我們與美國差距的核心是什麼?大家想過嗎?在我看來,主要有三點。

一是制度,乙個能讓各種人才人盡其才的制度。讓他們心無旁騖的研發和生活的制度。在這一點上,我們是欠缺的。

埋頭搞科研的,誰因為搞科研收入暴漲買了房子?誰能輕而易舉的得到國家補貼的科研經費?能八面玲瓏輕易獲得各種資源的人,能是踏心搞研發的嗎?

沒有乙個能讓科研人員毫無後顧之憂的環境和安逸生存的制度,就留不住或吸引不來優秀的人才,沒有人才,技術很難突破。當人才被諸多因素搞得無心研究技術,這種制度就是失敗的。

二是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最費力費錢且短時間內沒什麼效益產生的。在乙個浮躁的人人向錢看賺快錢的氛圍裡,搞基礎研究是非常困難的。

這需要從頂層設計開始改革,從國家層面投入,需要諸多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更需要一流的大學和科研院所。我們缺乏搞基礎研究的長遠戰略,也缺少基礎研究所必須的環境。我們都太敷衍了,基礎研究很多都是理論和學術,但我們過於務實,太過追求物質,缺乏制度架構,從大的層面來說我們還缺少優秀的制度和自由的學術研究環境。

三是技術的傳承和積累。我們很多決策缺乏長遠眼光。很多企業生存期過短。

很多核心的東西掌握在國有和國家機構裡。因為諸多原因,無法積累和傳承。很多企業是商人幹技術人員的活,產品質量可想而知。

這也是我們缺少華為這樣企業的根本原因。普惠公司研發飛機發動機,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勞斯萊斯也一樣。

哪個不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發?ARM公司,蘋果,微軟,哪個不是積累傳承的?只有積累和傳承才可能全面系統的消化和掌握技術。

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平均壽命3年,能有什麼傳承和積累?普通私營企業壽命也遠低於西方國家和日本。

正視差距,才能知恥後勇。看清自己,才能對症下藥。被掐脖子,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好事,最少知道了自己的短板在哪。

如何看待殲20更換ws10b發動機?

已登出 終於換上了個和毛子50年前SU 24上裝的那個渦噴水平差不多的發動機 可喜可賀 難能可貴 善莫大焉 阿彌陀佛 無量天尊 南無三寶 布蘭史塔克 就這點認知水平,先掂量一下自己幾斤幾兩不是更好麼?布蘭史塔克 碰瓷之前,先學點基本功,不然被掛起來吊打不就面子落地?看在小年輕覺得 WS 10 貴為渦...

為什麼選擇殲十B驗證國產向量發動機?

西府一人 殲十的飛控是自己搞得,很清楚,知其所以然,所以技術風險小。原來原裝的蘇27是上不了高原的,高海拔是蘇27不允許放起落架,空軍冒死試驗才開上去。而殲十和殲轟七卻輕鬆在高原機場起降,因為全套都是自己做的,知道怎麼修改。 阿甘 幾個方面的原因 國內值得試驗的向量發動機就只有WS 10太行發動機了...

發動機為什麼怕高溫,有沒有不怕高溫的發動機,有沒有可能把高溫的這部分能量轉換成驅動能量?

金屬在高溫下會降低機械強度乃至熔化,這個其他答主已經講的很清楚了。把廢熱變成動力,有種解決方案叫六衝程發動機。普通內燃機是四衝程的,吸氣 壓縮 做功 排氣,四個衝程做功一次。而六衝程發動機是在四衝程發動機的排氣衝程結束之後向氣缸內噴水,水在高溫的氣缸內迅速汽化,推動活塞做功向下運動,然後活塞向上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