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是否懷疑過這句話?

時間 2021-06-03 17:16:06

1樓:

懷疑我自己吧,感覺小的時候(三四歲左右)並不是很喜歡父母,有一種疏離感。會幻想如果別人是自己的父母會是什麼樣的生活(並不是父母不好),媽媽打了我以後會很恨媽媽想要長大報復回去。但是越長大關係越親密,甚至覺得自己有一點戀母,就是幾個星期不見會特別想那樣

2樓:新晉肥宅

準確的說,人在剛出生時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就像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用工整的筆畫寫下真善美它就是一副好字,你在上面用潦草的筆畫寫下假惡醜它就是一張判決書

3樓:想要啥 說出來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錯,只是後天因為環境也好家庭也罷,改變了一些人的本性,但是重點是你問這個問題一定感覺遭遇了不公,或者不憤的事情,但是你要知道世界的組成是因為多元化,有壞人才會有英雄,主要是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

4樓:

以前的答案寫的不好最近看了《萬曆十五年》作者的觀點很是吸引我對此再做回答

個人認為這是引導人們向善的話而非乙個蓋棺定論的結論

「善」僅是「仁」的一部分對於仁字的釋義據說有66款以下是個人對「仁」字理解的拙見:

(1)責任即「以天下為己任」、「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

(2)仁慈心同理心 「仁愛待人」的含義

(3)克制自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膾炙人口只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人非聖賢惡念報復心人人都有無可厚非但是所謂仁者可以消化惡念不讓惡念轉化為傷人的利器要記住尼采的話「當你凝望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望你」不要把自己同化成自己曾經討厭的人

(4)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即「殺身以成仁」 當然能做到這點的人大多都成為名垂青史的大英雄了

再引用作者的話「按照孔子的看法,乙個人雖然為聖賢,仍然要經常警惕防範不仁的念頭,可見惡性來自先天。」

其實對這句話我是半贊同的因為這裡提現到的是「仁」裡的克制力問題前面也有提到但是沒有研究到內因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知道了這樣的做法是惡那樣的做法是善呢

再引用書中的一段話:「儒家的學說指出,乙個人必須不斷地和外界接觸,離開了這接觸,這個人就等於一張白紙。在接觸中,他可能表現自私,也可能去絕而克臻於仁」 這句話也是闡述了外因對內因的影響

所以人之初只是空白何來善惡的概念呢只是乙個教化黔首的辦法倡導人心向善而非認為人之初就是性本善

以下原答案

辯證的來看人生來善惡相互交融吧

不過生而為人請盡量善良既是溫暖他人也是為自己積德消業障

5樓:伽西莫多

每個人出生都是一樣的,,性格我一直相信是後天養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善良本來是一種習慣,並不是一種什麼高尚的品質,我覺得善良是應該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不是強加的東西

6樓:晨月

我還是相信「性相近,習相遠」,畢竟人是社會動物,只有放在社會環境中才能說是善是惡。同樣,人本身並無善惡之分,後來是善是惡就要看乙個人有什麼樣的價值觀,而這個是由環境所決定的。

7樓:鋅缽

從天地境界的角度考慮,哪有善惡之分。人之初,應該只有原始的本能和慾望。以世間道德論,本能和慾望很多都是利己和排他的,所以我覺得性本惡可能更合理一點。

隨著學習和修行,人類慢慢能克服本能,凡事能夠做出更長遠更合理的選擇。馴養和教化規範了行為和思想,於是有了文明.~

8樓:羽茜萌萌

其實不是懷疑吧,一直都不太贊成。我一直覺得人之初,是性本惡的,惡是人定的道德倫理,人初生的時候是充滿了獸性的,但是一部分獸性,被定成了惡。

教育的目的,可能就是教會小朋友如何去減少所謂惡學會如何善,把那些本惡都鎖在乙個小地方吧。

9樓:魯新奎

性善論與性惡論都是片面的,都講不通對立面的起源,都會落入外因決定論。人之初,兼善惡。似種子,展枝葉。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10樓:緣騎士

善與惡是乙個二元性的相對概念

如果人之初性不是惡的話那就肯定也不是善的。

剛出生的嬰兒還沒來得及收到環境的影響,可以說身上只有遺傳來的性格而性格,魯莽也可以是勇敢,膽小也可以是謹慎,無法以善惡為界。

所以硬要說的話,人之初就是張白紙。

所謂的性善論與性惡論,僅僅是為了論證某些論點而使用的論據而已,是一種工具,其本身並不具備真理性。

11樓:我去劈竹

性相近,習相遠,環境造就不一樣的認知與思想,反饋出不一樣的行為和意識。是善是惡,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區分和辨別善惡其實就是一種共識,它可以用法律法規道德道理來做為表象。

12樓:喔ho

據叔本華的觀念,人的所有行為都出於乙個目的性,那就是自然的利己主義,為了自己的生存和與生俱來的身體慾望,行為的本質有了指向性,掠奪其他才能成就自己。

而道德觀念的輸入,便是對人慾望的克制,一種束縛人本性的由人類為自身安穩建構的標準理念。所以為了滿足自己天生而來的慾望進行掠奪算是惡,遵循人類社會不斷演變構造的倫理道德就是善麼?

幫助他人不求回報,不帶目的算是善嗎,那與之對應的傷害他人為了自己存活和原始慾望就是惡麼,但這確實是生存法則。尼采說這是徹底的惡,強力意志需要給弱者的只有最果斷的淘汰,加速他們的滅亡讓強者更強。

無論先天或者後天,當人開始懷疑的時候,真正的善惡或是其他的東西,都應該自己來定義判斷。

13樓:風爾雅

人性有善亦有惡,任何人並不能蓋棺定論,人有自私的一面也會有光輝的一點,僅憑某一件事某一點就去斷定,我覺得太過草率了,這個世界豐富多樣人類更是複雜多變,自己慢慢去探索吧,別人說的永遠是別人說的,不去求證就輕信那就有點不合適了。

14樓:子長悅

一直以來都是有爭議的,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告子說人性無善無惡。

還有西方的孟德斯鳩也認為人性本惡,基於人性本惡,所以西方人認為人與人之間是需要監督的,因此西方三權分立,由此而來。

個人認為宣揚說人性本惡的價值,要大於說人性本善的價值。以上是從入世間法的角度看,

還有從出世間法的看法,我比較認同佛教的觀點:善惡是受到前世業力的影響,善惡皆由因緣和合的結果

到底人之初,性本善嗎?

冷暖自知 如果講的是降生的時候的話,是否是善還未可知。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沒有做心理測量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從佛學的角度來說,因果來回,業果繁複,很難用善惡兩個字來形容。如果問題是,人在出生的時候是否能決定以後善惡的走向,那麼我認為先天因素並不能決定發展教育。如果問題是,嬰兒是否會有傷害別人等被成年人認...

辯論題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

與你同行 我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從小到大是乙個由善到惡的過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生來會打洞,一句俗語就可以界定未出生的我們的性質,長大後就不一樣了。小時,我們蹲在一旁捧著吃的喝的,親朋好友打趣道,這些都給我吧,其一無一例外,沒有哪個小孩願意去分享,自私自利是從小就開始的惡。再大些,到了上學...

有誰真正懂得,人之初,性本善?

何處 人之初,性本善 來於三字經第一句,三字經是教育乙個人在古時小時候必讀的經書,短短六字道出人最初始的人性本善。這六個字是全文中心思想,也是全文之始。讀懂這六字也就等於讀懂了全文。這六字說人最開始,性格本是善良的,但先有惡才有的善。形容對人無害者為善。但由於外部原因會改變乙個人。而作者出這本經是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