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你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

時間 2021-05-31 05:26:58

1樓:無名小卒

一直都是。。。人之初,性本善。

這裡的人不是那個肉體,而是那個精神。

沒有外界的干擾。人的精神應該是不會主動作惡的。

假如嬰兒的身體這個外界條件本身沒有任何需求。既不會餓也不會渴。。那麼他的精神我認為不會一開始就作惡的。

2樓:錦繡盈眸

前幾天去參加哥哥孩子的滿月酒,坐在我旁邊的是個無法無天的「混世魔王」。小男孩非常調皮,坐在一邊的姥爺也管不住他。

一開始,服務員端上來一盤喜糖。小男孩迅速站起來把盤子裡的糖果倒了大半在自己面前,然後在姥爺的呵斥下不情不願地把盤子放到桌子上。對於他的行為,桌子上其他人側目而視,或鄙夷或厭惡。

其他的小孩子去拿剩下的糖果,有個小女生看了一眼那個小男孩,小男孩感覺到立馬瞪大眼睛看了回去,一點虧也不能吃。

對於這些小風波,我心裡很平靜,沒有什麼情緒波動,也沒有對他產生厭惡之情。我相信他本性不壞,也不會缺這點糖果吃,此舉只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罷了。

媽媽幫我拿了個糖果,放在我面前。我看了看,不太想吃甜膩的果糖,就沒有動。一直以來對糖果很「吝嗇」的小男孩,看到我面前只有一顆糖果,就抓了一把偷偷放在我面前,我看到了衝他笑笑。

之後的飯桌上,小男孩依舊十分霸道蠻橫,但我永遠記得他悄悄把糖果放在我面前的動作。或許,小孩子的直覺最是敏感,別人對他什麼感覺,是厭惡是喜歡,他其實能夠感覺到。本性不壞,只是想用這種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罷了。

孩子,人之初,性本善。

3樓:安然夏夜

我不相信

原因很簡單,這話本身就有問題

什麼叫善?

這是乙個沒有準確定義的詞

沒有準確定義,我怎麼以它為衡量標準

其次,就算有了準確的定義,也要放在不同的場景下判斷,還要有不同的人判斷…根本沒有統一標準

最後,排除上面抖機靈的部分

當乙個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對錯的時候,意識不到自己行為意義的時候我覺得談不上善惡

人類吃了智慧型果,才有了原罪

4樓:王卉

善惡本來就是人類自己所定義的,也就是在人類定義之前本來就沒有善惡之分,那何來善惡之「本」,又何來性「本」善還是惡呢?

或者說,「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完全是帶有說這些話的人的自己的含義在裡面,也就是非客觀的。

5樓:禾子言

我覺得人之初性本善,啟發於人對善的嚮往,是一種理想化的期望,因此而產生了教化,對於根性的解釋,變成了教化的一種理由.但總而言之,這有助於人類族群的發展,就有存在的必要性。

6樓:林明志

姑姑的兒子,從出生的時候開始看著他長大,因為姑姑住在外地,每年回來一次。所以每一年只有春節的幾天能見到。看著他長大小時候乖巧可愛,很聽媽媽的話也很討家裡人喜歡,今年回來,已經是乙個不折不扣的小混混了。

身上的痞氣談吐就像社會底層的渣滓,與人聊天無非就是鬥狠抽菸,與方面那個乖乖的小孩子完全對不上。

7樓:鵬鵬

最開始是從書上,後來吧,我覺得這句話是錯的,是乙個可怕的思想錯誤。

嗯,我贊成「人性的善惡是由天注定的,後天只能調整,無法改變。」

8樓:

有乙個答案提到了「人之初,性本純」。

我表示贊同(一會補讚)。

不過可以簡單說說看。

「性中不是原有兩物相對」,善惡並不是性固有的。

說純字,是說「純天理」,或者說「誠」更好(真實無妄)。

善惡怎麼來?

善就是順此理而無過不及。

惡就是逆此理或有大過不及。

「是」就是順此理而無過不及。

「非」就是逆此理或有過不及。

我們談性,其實已經不易區分我們究竟在談哪種「性」了。

我說得很亂(理解太少),而前人和今人在這裡爭論太多。還望見諒。直接提明道先生的話:

「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

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

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

蓋「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

凡人說性,只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謂「繼之者善也」者,猶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終無所汙。

此何煩人力之為也?有流而未遠,固已漸濁。有出而甚遠,方有所濁。

有濁之多者,有濁之少者。清濁雖不同,然不可以濁者不為水也。

如此,則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則疾清。用力緩怠,則遲清。

及其清也,則卻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將清來換卻濁,亦不是取出濁來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則性善之謂也。

故不是善與惡在性中為兩物相對,各自出來。

晦菴先生有個解釋:

「人生而靜以上」,即是人物未生時。人物未生時,只可謂之理,說性未得,此所謂「在天曰命」也。「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者,言才謂之性,便是人生以後,此理已墮在形氣之中,不全是性之本體矣,故曰「便已不是性也」,此所謂「在人曰性」也。

大抵人有此形氣,則是此理始具於形氣之中,而謂之性。才是說性,便已涉乎有生而兼乎氣質,不得為性之本體也。然性之本體,亦未嘗雜。

要人就此上面見得其本體元未嘗離,亦未嘗雜耳。「凡人說性,只是說繼之者善也」者,言性不可形容,而善言性者,不過即其發見之端而言之,而性之理固可默識矣,如孟子言「性善」與「四端」是也。(自注:

未有形氣,渾然天理,未有降付,故只謂之理;已有形氣,是理降而在人,具於形氣之中,方謂之性。已涉乎氣矣,便不能超然專說得理也。程子曰「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又曰「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是也。

)ps.羅整庵先生也有解釋,但是書不在身邊,見諒。

9樓:拼音佳佳

我們家萌寶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我就知道她的樂趣在於:幸災樂禍...現在3歲半了也是一樣一樣一樣的啊...

人之初,性本善,騙鬼吧.

10樓:知止知行

很多人都沒有回答題主的問題,當然因為他們本來就不相信。

對我來說,大的講,人類社會變得越來越文明,且一直崇善;小的講,我身邊的親朋好友乃至我不喜歡的人也都談不上壞人。

這兩點讓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當然,我也更喜歡孟子的「人之向善,猶水之就下也」

11樓:

「人之初,性善」 來自《三字經》 是宋儒對孟子思想的演繹。

讀宋儒嚼剩下的東西容易走火入魔,看孟子的話:

「人之向善,猶水之就下也」談論的是趨勢。

至於本性,你都本善了,還向善個屁。

12樓:劉鎮銳

人性是複雜的……不可能用簡單直覺的道德體系中的語句來形容……真要用簡單的一兩個字來概括人性,那只能是「人性是人性所是的那個樣子」……用「善」,用「惡」來形容,都有很大的問題……

13樓:彭豪

當初看三字經以為是性本善,後來年紀大了一些,看過了一些書,經歷了一些事,才發現,人性本來就是惡的。

只不過是有道德,法律,信仰等等約束著你。

試問誰心裡沒有乙個瘋狂大膽,喪心病狂的陰暗想法?你做了嗎?

什麼時候讓你覺得「人之初,性本善」?

葉落 小時候還不懂事的時候?本來想這麼答,來顯示我現在壓根不信那一套。後來想想又作罷了,因為我小時候也不信。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本惡,吵了那麼多年,沒個結果,不就是因為這兩邊都有道理但都不完全對嗎? 孫樹統 我認為我足夠美好,所以假如世界不美好,就殺世而立並以此來鑑定世界的美好 我窮盡一切 研究一切 透...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造就了性取向異常。?

不會醒的夢 首先,你的性取向是只心性的初識還是只生物上的?如若是心性上的善惡,那麼也是很複雜的需要多層考慮。在我的認知裡,每個人心中都有善惡,只是分布不均衡。那些先天便善根更為具足的,後天又修習恰當的便成為了有善德的人。反之本就心靈敏銳度不高,又被汙濁的環境影響,便丟失了那善的自己。所以,人之初性本...

如果人之初真的性本善的話 壞人是哪來的

餘生 沒有什麼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因為沒有辦法確定乙個人剛出生時,第一思維是好是壞,他的第一思維只是潛意識或者條件反射,使人們向善的是良好的環境,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學習氛圍,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聞其臭。 陽陽 說起壞人,那首先人沒有好壞,是因為做了好事或者壞事而稱為好人壞人。那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