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善」到底該怎麼解讀?作者的本意是什麼,後世是不是有曲解?

時間 2021-07-11 00:17:58

1樓:夏荷冬開

「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根本就不是形容詞:善良,善心的意思!

而是動詞:善於,擅長的意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的意思是:人出生的時候本性是最善於學習的!出生的時候每個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相同的,但是後天的習慣習性卻天差地別!

這才有遞進「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如果你不去一絲不苟的教育,他的本性就會去學習壞的,而在教育方式之中,最難得可貴的是注重專一!後面解釋孟母三遷引用證明注重教育的結果!

如果把「性本善」中的「善」解釋成善良!那何必去教育,人人出生便有善心,每個人都是善人!那又怎麼會有壞人?跟誰學習變壞的?這本就前後矛盾邏輯不通

2樓:幸福的柚子

人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一樣,都是純潔善良的,只是後天成長環境不一樣,性情上就有了好與壞之分。所以說人的本性都是好的,不好的是後天的環境,習慣,但出生不好的環境我們也不應該自暴自棄,而是擇好的,學習好的,接受好的,讓本我得到發育成長。

3樓:很想說愛你

人之初,性本不惡。

不是沒有害人之心,不是害人之心不可有。而是沒有害人之意,而是害人之意不能有。

心和意,心是內心的潛在因素,意是頭腦的思想表達。

就是說人一出生,有害人的潛在因素,不是不能害人,而是可以害人。同時人一出生,是沒有害人的念頭,也不能有害人的念頭。

那麼人一出生,到底是害人,還是不害人,取決於外界環境和人為因素。環境資源夠就不害人,環境資源不夠就害人。當然不管環境資源夠不夠,人一出生時的想法和做法是可以通過人為的引導和干預,來操控的。

對於剛出生的人,爸爸媽媽就是上帝,就是自然。

回到人之初,剛出生時,性是惡還是善呢?

其實善和惡的出現就是人為的定義,是環境的變化,自然的選擇所衍生出來的。當出現善和惡時,人類已經有了判斷的依據,那就不是剛出生了,已經被環境影響了。

成年人對善和惡,社會對善和惡,都有一定的評判依據,有些是共識,有些是個人判斷。

而人剛出生時,作為動物,為了一塊食物,一件玩具而和別的人爭搶是經常發生的,小時候不知道好壞,長大了就會知道好壞,甚至為自己做過的壞事而感到內疚和自責,這就反映了惡。

我認為性本惡。

總結,人之初,本無知。性雖惡,但向善。

到底人之初,性本善嗎?

冷暖自知 如果講的是降生的時候的話,是否是善還未可知。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沒有做心理測量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從佛學的角度來說,因果來回,業果繁複,很難用善惡兩個字來形容。如果問題是,人在出生的時候是否能決定以後善惡的走向,那麼我認為先天因素並不能決定發展教育。如果問題是,嬰兒是否會有傷害別人等被成年人認...

辯論題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

與你同行 我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從小到大是乙個由善到惡的過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生來會打洞,一句俗語就可以界定未出生的我們的性質,長大後就不一樣了。小時,我們蹲在一旁捧著吃的喝的,親朋好友打趣道,這些都給我吧,其一無一例外,沒有哪個小孩願意去分享,自私自利是從小就開始的惡。再大些,到了上學...

有誰真正懂得,人之初,性本善?

何處 人之初,性本善 來於三字經第一句,三字經是教育乙個人在古時小時候必讀的經書,短短六字道出人最初始的人性本善。這六個字是全文中心思想,也是全文之始。讀懂這六字也就等於讀懂了全文。這六字說人最開始,性格本是善良的,但先有惡才有的善。形容對人無害者為善。但由於外部原因會改變乙個人。而作者出這本經是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