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覺得老子和孔子超過聲聞緣覺或跟聲聞緣覺一樣, 那又為啥要求佛教徒皈依三寶

時間 2021-06-06 02:54:31

1樓:我魔慈悲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

你這是在侮辱老子孔子

2樓:pipedream

釋門自鏡錄序

藍谷沙門懷信述

餘九歲出家。於今過六十矣。至於逍遙廣廈。

顧步芳陰。體安輕軟。身居閒逸。

星光未旦十利之精饌已陳。日彩方中三德之珍羞總萃。不知耕獲之頓弊。

不識鼎飪之劬勞。長六尺之軀。全百年之命者。

是誰所致乎。則我本師之願力也。餘且約計五十之年。

朝中飲食。蓋費三百餘碩矣。寒暑衣藥。

蓋費二十餘萬矣。爾其高門邃宇。碧砌丹楹。

軒乘僕豎之流。機案床褥之類。所費又無涯矣。

或復無明暗起。邪見橫生。非法棄用。

非時飲啖。所費又難量矣。此皆出自他力。

資成我用。與夫汲汲之位。豈得同年而較其苦樂哉。

是知大慈之教至矣。大悲之力深矣。況十號調御以我為子而覆之。

八部天龍以我為師而奉之。皇王雖貴。不敢以臣禮畜之。

則其貴可知也。尊親雖重。不敢以子義瞻之。

則其尊可知也。若乃悠悠四俗。茫茫九土。

誰家非我之倉儲。何人非余之子弟。所以提盂入室。

緘封之膳遽開。振錫登衢。弛慢之容肅敬。

古人以一餐之惠猶能效節。以一言之顧尚或亡軀。況從頂至踵。

皆如來之養乎。從生至死皆如來之蔭乎。向使不遇佛法。

不遇出家。方將曉夕犯霜露。晨昏勤隴畝。

馳驟萬端。逼迫千計。弊襜塵絮。

或不足以蓋形。藿茹食。或不能以充口。

何暇盱衡廣殿。策杖閒庭。曳履清談。

披襟閒謔。避寒暑。擇甘辛。

呵斥童稚。徴求捧汲。縱意馬之害群。

任情猿之矯樹也。但三障雲聳。十纏縈結。

擬愛亂心。狂愚患惱。自悔自責。

經瞬息而已遷。悲之恨之。歷旬朔而俄變。

或復公升堂致禮。恥尊儀而雨泣。對格披文。

慚聖教而垂淚。或鶉衣木食。困辱以治之。

損財去友。孤窮而苦之。竟不能屈慢山。

清慾火。舍粗弊之聲色。免鑊湯之深誅。

豈不痛哉。豈不痛哉。所以常慘常啼酸辛而不極。

空藏地藏救接而無方。餘又反覆求己。周旋自撫。

形容耳目不減於常流。識悟神情參差於名輩。何福而生中國。

何善而預出家。何罪而戒撿多違。何釁而剛強難化。

所以縈紆日?。佇嘆中宵。莫識救之之方。

未辯革之之術。然幼蒙庭訓。早沾釋教。

頗聞長者之遺言。屢謁名僧之高論。三思之士假韋弦以是資。

九折之賓待箴銘而作訓。故乃詳求列代。披閱群篇。

採同病之下流。訪迷津之野客。其有蔑聖言。

輕業累。縱逸無恥。頑疏不撿。

可為懲勸者。並集而錄之。仍簡十科。

分為三軸。朝夕觀覽庶裨萬一。若乃坐成龍報。

立驗蛇身。牛泣登阪。駝鳴繞寺。

或杖楚交至。遍體火然。或戈戟去來應時流血。

或舌銷眉落。或失性發狂。或取把菜而作奴。

或侵束柴而然足。寄神園木割肉酬施主之恩。託跡圓扉變骨受謗人之罰。

昔不見而今見。先不知而始知。號天扣地莫以追。

破膽摧肝非所及。當此時也。父母百身而無贖。

親賓四馳而不救。貨賂委積而空陳。左右撫膺而奚補。

向之歡娛美樂為何在乎。向之朋流眷屬為何恃乎。嗚呼朝為盛德唱息於長廊。

夕為殤子哀慟於幽房。匪斯人之獨有。念余身兮或當。

儻百年兮一遇。將恥悔兮何央。可不愴乎。

可不懼乎。故編其終始。備之左右。

佇勖書紳之誡。將祈戰勝之功。其有名賢雅誥。

哲人殊跡。道化之洿隆。時事之臧否。

亦附而錄之。以寄通識。古人云。

百年影徂。千載心在。實望千載之後。

知余心之所在焉。

3樓:普波居士

漢傳佛教沒有覺得老子和孔子超過聲聞緣覺或跟聲聞緣覺一樣,也許是某個人自己猜測的。不能為證據。

再說聲聞緣覺都是小乘道修行人,我們皈依三寶修學佛法,是修大乘佛法,行菩薩道。這是不一樣的。

大家覺得孔子和老子哪個的思想更好?

吳金銘 老子是順民,孔子是愛民,都是世界最先進思想。有什麼區別呢?道家是認為百姓都是對的,要被動的順從百姓,百姓需要什麼就做什麼。儒家是主動愛護百姓,關心幫助弱勢群體,事前就要考慮考慮如何避免百姓遭受災難。所以,道家側重於自由,儒家側重於人權 教育和福利。有什麼不同呢?採取道家思想的自由社會,人民的...

如果孔子和老子打架了你會幫誰,為什麼?

要我的話就拉住孔夫子吧。動手是不敢的。舉重能到400公斤,身高兩公尺二的壯漢,我可不敢動手。拉架最多被捶癱,動手 我怕自己當場就蓋白布了。 胖胖 不是如果,而是一見面就打架,可以參看魯迅寫的,我的理解是孔子年少氣盛,謙恭的外表下一顆唯我獨尊的心,何以見得?因孔兄老的第一問便將老子的軍,何為禮,什麼是...

孔子提倡的「中庸」和老子提倡的「無為」可矛盾 ,我們將如何選擇?

言讖子 無為為境界為果實!四聖都達無為法但是智慧型法門差別很大!中庸之道都是修行修身者的理想追求而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門根本不達!也可以說是諸行者的中道行!但是不證心本心本性本來之心作主假裝正經都是道貌岸然!所以千百年來在外學習仿效克制如飾外強養豬催肥! 智慧型 可以說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孔子的中庸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