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中庸」和老子提倡的「無為」可矛盾 ,我們將如何選擇?

時間 2021-10-23 18:27:10

1樓:言讖子

無為為境界為果實!四聖都達無為法但是智慧型法門差別很大!

中庸之道都是修行修身者的理想追求而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門根本不達!也可以說是諸行者的中道行!

但是不證心本心本性本來之心作主假裝正經都是道貌岸然!

所以千百年來在外學習仿效克制如飾外強養豬催肥!

2樓:智慧型

可以說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孔子的中庸是指為人處世,一切事情要遵守不過及不保守的意思。

老子的無為要層次高一些,是要作一切事情時要不為自己私利著想。

3樓:歸途

老子希望大家放下善惡的自私想法,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孔子希望大家在善與惡之間遵循他自己認為的善。

個人拙見大概就是這個區別吧。

至於選擇,隨你。

4樓:龍淵

「中」是恰到好處,「庸」是恆久不變。做人做事,永遠拿捏的恰到好處,就是中庸。

「無為」其實就是不妄為,能自然發生的,就不要強行干預。不露痕跡,引導萬事萬物自然發生,四兩撥千斤,就是「無為」的要義。

無為,有時就是中庸。中庸,有時也表現為無為。

5樓:吉冠茶

不用管他是老子還是孔子,也不用管他是什麼家,這些都是「名」,而不是「道」。

重點在於,你認同什麼觀點?你才能依照你的認同做選擇。而不是為了做選擇,來選擇認同。

聖人給的教條就一條:就是不要「(NI)胡(TIAN)作(ER)非(XING)為」。

6樓:沒啥

「無為」是指,不做違背客觀規律的事情,讓事物順應客觀規律發展。

「中庸」是指天人合一,人做事適當,不走極端。

兩個理論其實是統一的,都是說事情有其本質的規律,做事走極端、或者做有違背客觀規律之事,都不能成功。

7樓:搜尋星期三

你是活在21世紀,

不是活大清,更不是活在大明。

應該關心的是怎麼為人民服務,或者還是為人民幣服務。

別讓古人還活在你腦子裡,李敖(不在陽痿)

8樓:儒教

中庸之道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無為之道根據後世的解說那就是不可為的時候就隱藏起來順其而然。

中庸比如兩個小孩打架,互相調和,握手言和,以和為貴,盡量不發生衝突,中庸之道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核心價值觀方面是寸步不讓的,

不管是選擇中庸還是無為都有可取之處,無為能夠使你老有所得讓你懂得韜光養晦,中庸能夠使你處在正確的理性的處理事情,中庸能夠讓你少有所得老有所依靠頤養天年。

9樓:眾妙之門不再玄

「中庸」和「無為」矛盾的根源,是我們用現代詞語的涵義去套古文而造成的驢唇不對馬嘴。

中庸的現代詞義,無為的現代詞義,與古文的中庸、無為相差不是十萬八千里,而是十萬八千光年!若跳不出這個坑,不論你造擇中庸,還是選擇無為,都錯得離譜!

甲骨文之中字,是道在資訊上將「一切」全息化、簡易化為「一」的形象化,是道自公升乙個維度客觀分折觀察問題的形象化。甲骨文之庸字,據@甲骨蔡考證,庸指的就是道本身。竹簡版道德經之無字,有點象「止」字,有根基、根源之義,與同篇中的「無」字是兩個字。

甲骨文之為字,有做事、馴服之義。因此,無為,是要積極在事物的因源方面積極作為去馴服它。中庸和無為並無矛盾,要互鑒互明,選擇互鑒出來的精華則相當於既選擇中庸也選擇無為,選擇中庸亦等價於選擇無為。

10樓:陣中陣

「中庸」/「無為」=有為法/無為法=心法/色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率性之為道」/「天命之謂性」=個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個人無為/集體中庸 =夫妻倆二家中庸/夫妻妾仨三家中庸=父續/母續=第9密灌頂/第10級慧灌頂=第8,9,10,11級金剛界灌頂/第11,12,13,14級時輪界灌頂 ——儒密14級灌頂={格物之道胎藏界七級灌頂} +{大學之道金剛界玄學四級灌頂}+{中庸之道時輪界重玄學四級灌頂}

11樓:鴨蛋

道家講究對立統一。

有無相生,無為而無不為。

用今天的話來解釋,無為就是不干涉公民的合法權利,無不為就是立法限制權力滋生來保障公民的權利不受侵害。

當然先秦時候還沒有公民權利的概念。

再比如在軍事上,無為就是我們不侵犯他國主權,無不為就是同時組建強大的人民解放軍來保障自己的主權不受侵犯。

中庸大家說了很多,這裡就不做繫敘,只是解釋無為的真實含義。

12樓:高了高源

不矛盾,甚至挺相融的。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不左不右之謂中。

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曰:無為既無不為。

既不左又不右,既無為又無不為。

不左不右,無為無不為,既中庸。

13樓:一切ok

老子提倡的不是「無為」,而是「無為而無不為」,實際即是「中庸」。

古代文化重在「中」。如果不理解「中」之妙,那就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

14樓:尋山有木

慈悲~先說答案,中庸和無為並不矛盾

為什麼會看起來矛盾,是因為只看了字面意思。

我們可以來解構下,中庸和無為什麼意思。

中庸之道,也可以叫中道,抽取他的抽象概念用現在的話說,叫做選擇乙個適度的方式。這就是中庸之道,恰到好處。

無為,原文是為無為,事沒事。概念講起來不好理解,我直接拿例子講什麼叫無為,假如你是乙個領導,你統領不同的位置,無為不是你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去管。而是你安排人做這個位置,發現他不合適,你不起任何情緒,直接換掉他,換到所有的位置的人都能勝任這個位置,而你作為領導本身,什麼都沒有做又什麼都做了,此是無為真意。

如果強說儒家和道家矛盾的部分,儒家是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入手,而道家只管好自己的這個人,下手方向不同罷了。

另外准許我作為道士多說一句,在個人三觀還不足夠建立完備的時候,不要學道家,會容易把人帶偏。

15樓:luzhiyuan

中,就是道家無。

中,就是佛家空。

舉例,+1和-1之間的中,不就是「零」咯。

中庸,就是合適。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就是最佳狀態。

不要以為打雞血是最佳狀態,不是的。平常心,才是最佳狀態。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有,就是偏。有善,有惡,都是偏。

我心安然,我心蕩然。然後可以,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無為開出無不為)

16樓:六華

中庸兩字先拆開,中即不左、不右、不前、不後;庸,平常、無突出;合起來就是中立起來表現得十分平常,不過,光這樣可是不能達到為人處事的效果,而是為了下一步,「偏聽則暗,兼聽則明」,也是為了及時跳出「當局者迷」,做到「旁觀者清」,然後就可以全面分析,為處理事情做到客觀提供先決條件!

再說老子的「無為」,實際上完整的應該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先不要行動,類似「中庸」,不過還有點再往前推,連「中」都不要了,直接把自己排除在事外,「中庸」起碼還有乙個位置,「無為」連乙個位置都不要了,這樣把自身所在的位置與別的位置都統一起來,可以更加客觀、全面、完整的分析,然後事情分析完了,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行動,「中庸」還有點利己利身,而「無不為」甚至可以不利己、不利身(又分短期與長期,短害卻長利或一直不利),比如「苦肉計」!

17樓:晦明

這就像下棋,吳清源說這樣下,李昌鎬說那樣下。他們之間,只有風格不同,沒有對錯之別

作為後學,吳清源和李昌鎬的棋可以借鑑,但最終還是要下出屬於自己的棋。不同於吳清源,也不同於李昌鎬,但是正確而非錯誤

18樓:尋找的你

孔子是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即被領導者的角度;而老子是站在領導者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兩者站的角度不同,自然採取不同的方式,這取捨我們站在什麼位置來解決問題

19樓:小島主

人生總有得意時和失意的時候,你在得意的時候自然就會傾向於儒家的思維模式,等你失意時,道家思想就自動出現了。不用刻意選擇。

《莊子》中的無為思想與《老子》無為思想 孔子無為思想有何異同?

心理系菜鳥 不請自來。1 孔子的無為是指自然之天的無為,側面突出 事在人為 把天的宗教性轉為人的內在的道德性,以提振人對於道德的責任感和尊嚴感,在面對天命的侷限時可以勇擔大責,奮發有為。也就是說孔子在宣揚天命論的同時,把 謀事在人 和 成事在天 相分離了,即 義命分立 人應該努力實踐仁義之道,因此孔...

孔子的「隨心所欲而不踰矩」和老子的「清淨無為」是相對的,這兩個古人吵過架嗎?

熊粉是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50而知天命,60而耳順,70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是原文,先要搞清楚孔子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孔子不可能是有事沒事就口嗨,當時書寫工具都有限,不可能把孔子的每一句話都記錄在冊,這肯定是有用的 孔子生命的最後幾年,他把心思全用在了編寫詩經和春秋上面,...

老子的「無為」和莊子的「無待」差別何在?

沒什麼區別,老子也有類似 無所待 的表述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要結合莊子這段話的結論來理解 彼且惡乎待哉?故曰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無所待 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