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仁義道德,性本善,為尊者諱,漢及以後的儒生為什麼不把春秋戰國壞事也掩蓋掉,讓祖先無瑕?

時間 2021-06-05 15:02:40

1樓:春歸何處

孔子的「為尊者諱」以及推定出的「春秋筆法」都是儒家的敗筆之一。其本質是為了更好的維護秩序,就是儒家的「禮」。但秩序這東西和其他事物一樣,過猶不及。

後世的腐儒與帝王同謀,進而強化秩序到了極端僵化的程度,就是我們常說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從政治管理的角度來看,儒家成也為「禮」,敗也為「禮」。「忠孝節義」這些東西的本質上都是「禮」,是反映在不同關係上的註腳。其中唯一具有本體屬性、基礎價值的是「義」,也被簡單化了。

禮」的積極意義是追求「和諧」,所以「為尊者諱」的問題的核心在於為了「和諧」掩蓋、扭曲真實。

回到題主的問題。

中國古代真正的知識分子,不管受儒家思想影響多深,有一點是和古今中外的同類共通的。那就是「人文關懷」,換成古代中文就是「兼濟天下、造福蒼生」。我這裡說的是真正的知識分子,不是中個進士(高學歷)、當個四品官(高職位)就算的。

中國古代很多這樣的人,充其量只是政客而已。

既然追求的是「治世、仁愛」,那麼首先就得先去盡量的了解真實的狀況,才能有所針對。所以真實、求真,就成為了真正的知識分子首要的、必然的需求。所有我們能了解到的歷史的真實和真實的歷史,就是這麼傳承下來的(沒有絕對,只能接近)。

而這些面對、了解、傳承真實的人,很多就是大儒。

不要把儒者狹隘化,不要簡單的把任何事物狹隘化和極端化。因為這不是事物存在的客觀。中中國人身受家國情懷的影響,喜歡談論和思考大的、本質性的社會問題。

這本來是好事,因為終究是匹夫有責啊。但由於各種原因,普通人在談論這些問題的時候,特別容易極端和片面。這應該就是幾千年來過分崇尚「秩序」以害真實的結果。

2樓:言暗

首先,記錄的人家叫史家,史家和儒家是兩個不同的圈子乙個是歷史身份,乙個是學術思想

而史家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就是真實可靠,可以有諱言,但不能瞎說,也不能不說

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當什麼史家?後來爛掉是因為世民開了個壞頭就算說儒家本體也不對

儒家的根本在禮,所謂克己復禮是也

性本善是孟子說的,孟子也只是儒家八派之一

無法代表儒家本體

3樓:稽古明今

教人分辨。歷史是善為主線,但善惡同存,人類社會的本來面目就是這樣。

「掩蓋」本身就是主惡者的思維,這恰恰說明世道依然以善為主,不然費那勁幹什麼?累啊,必須不斷的製造新謊言來掩蓋過去的謊言,還時刻需要維持謊言堆出來的「紙牌屋」以避免功虧一簣,然而這又是必然崩塌的。絕望不?

人之初,性本善。前車之鑑是為了後人分辨,免得很累還絕望。

4樓:YUL

個人見解,孔子說的'諱'並不指刪改記載或者流傳虛假記錄,而是跟孔子時代的創作方式有關。

《春秋》由孔子完成的,稱為『經』的部分,只相當於摘要或者提綱,無論他諱與不諱,都不可能從中看出是非曲直...事件和人物的細節要靠其他人創作的『傳』來補足(想想『名不見經傳』這個說法的來歷)...這種創作模式可能與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前,著書立說的現實困難有關,孔子也為其他人的『經』做『傳』,一般認為《易》的傳與孔子有關...

強行模擬的話,類似的創作模式在古印度也存在,吠陀本集之後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

而《春秋》的傳(流傳下來左氏、公羊、穀梁三種,肯定還有散軼的,起碼夾氏傳就沒流傳)並沒有隱瞞『諱』掉的細節...尤其是,最著名的《左傳》作者左丘明,與孔子同時代、相識、而且私人關係應該不錯(『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很難想象孔子要是想隱瞞什麼的話,左丘明會故意拆台記錄下來...

所以我覺得,孔子的『諱』,只是說標題要寫的冠冕堂皇,表現對統治者的尊重;但同時,不妨把他們的破事都記錄下來...經寫「天王狩於」,但傳的作者會告訴你被脅逼的恥辱與無奈...甚至到後來,探索微言大義都成了儒門的學問了...

至於要是有人寫史造假,那叫『穢史』,不叫諱

5樓:長風

人家為尊者諱,是有意見當面提,不在背後、相關人沒有條件辯駁的情況下非議他人。人家在當面,是以諍直為尚。

而人蓋棺定論,定論要的是公正。

歷史,是給後人做參考和參照的,不是自我標榜的。假的東西,有參考價值嗎?沒有價值的東西,你會授予後人嗎?

6樓:六華

如果他們敢這樣幹,只報喜不報憂,後人直接把他書給燒了,有書跟沒書一樣。

有壞才能知道什麼是好,有不仁才能知道什麼是仁,有不義才能知道什麼是義!

7樓:訫立史

怎麼操作?焚書?

包括《論語》、《孟子》、《春秋》在內的儒家典籍都焚掉,然後重編?

儒家終究是一種復古思潮,在孔子的觀念裡,對當下(春秋)是持否定態度的,從而要追溯上古及三代,上古(堯舜)不可得,退而求其次,就是文武王和周公。也就是說,儒家學說也同道家、墨家一樣,是在否定春秋亂世的前提下提出來的,即先王之道,如果把春秋也美化了,那麼儒家自身不也就成了無源之水了嗎?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品質,叫「骨氣」,讀書人的骨氣,骨氣是講真話的底氣,這個東西雖然越往後世越少,但還是有的,即便是當下這個商業時代也是有的。

能問出這個問題,似乎也對古代學者的操守太沒信心了,當然,每個時代都有阿諛奉承、投機取巧之輩,但終究不是主流,儘管我們都屬於沉默的大多數,但心中那桿秤還是有的。

8樓:天衣

前面不是樹立了周這個道德典型嗎?

有典型了,所以春秋戰國要黑一下,反面典型也有了,恰好可以對比然後賣掉自己揹包裡的那些爛貨。

讓祖先無暇別人也有祖先,你該你家的別人家的就成了背鍋俠你問過別人家願意不?

所以你說的那些儒家非不願也,不能耳。

9樓:吳金銘

討伐不義也是仁。看看論語,一再強調君子如何,小人如何。如果君臣基本上是做君子,自然應該宣揚做了什麼好事如何說是君子。但若是小人,同樣會揭露到底做了什麼,因此評判其為昏君奸臣。

春秋說的為尊者諱,是在保護史官和賢臣,不是什麼掩蓋事實。歷史上很多賢臣因為頂撞皇帝被殺,留下很多血案。儒家並不主張這種魯莽行事。國君無德不聽勸諫就應該趕緊辭職遠離,不要做棒槌。

儒學是教人識別善惡美醜做君子,並不是教人做傻子。

10樓:小錦蓮蓮

歷史是有政治立場的。

孔子為什麼不說商如何如何,跑去說堯舜?因為看不見,摸不著。敵人的敵人可以是朋友呀。

尊者這裡指的不是什麼祖宗,是當權者。

為什麼說儒家是一種仁義道德的學說?

世外仁波切豆腐 這個要從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說起。仁 義等概念並不是孔子創造的,他們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仁,甲骨文寫作,說文 說 仁,親也。從人,從二。它的本義指以人道待人。即,對人親善 友好,富有同情心等,如果能對其他人都這樣,則就是一種美德了,即仁德,仁愛。義,甲骨文寫作,金文寫作,本義是屠宰牛...

我們殺生吃肉,卻宣揚仁義道德,矛盾嗎?

殺生吃肉和仁義道德矛盾,但是和宣揚仁義道德不矛盾,我自己做不到可以,但是不能因為自己做不到而湮沒善行真理。道德的最優緯度即諸善奉行,諸惡莫做,自淨其意,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完善自己 在儒家看來,仁義道德是對人際關係的要求,人要合理的吃肉!找老師學習知識,交 束脩 當學費,一捆十條臘肉條,老師吃了肉就得盡...

老闆 「滿口仁義道德的人,永遠成不了大事」,想成功必須不擇手段嗎?

周小小 與其問我們知乎的人,不如看看名人傳記,看看劉邦 李世民 朱元璋,以及近代偉人的生平,他們是如何成大事的,你自己就會找到答案。 Rui Ho 對如此極端的觀點,舉一二反例即可破之。劉備是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劉備成就的事業是不是大事?諸葛亮亦然。孔子亦然。玄奘法師亦然。六祖慧能亦然。足夠了,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