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漢字音讀時,漢字的入聲尾音 k在什麼時候變成 什麼時候變成 ?

時間 2021-06-03 18:53:43

1樓:

日語漢字音的 -k 尾比 -t 尾規律得多,基本規則是:

a, u, o 段後接 ku

e 段後接 ki

至於哪些字歸到哪個母音下嘛。。按理來說要按照中古前期(南朝金陵音→日語吳音)和中古中後期(唐長安音→日語漢音)時的音系來對應,現代音(包括任何現代方言都)在這裡起不到太大作用(當然若你懂多門方言或者懂平水韻的話另當別論)。

因此下面只能給出些小規律僅供參考……

eki 韻是古音梗攝三四等(平水韻陌半、錫)字的漢音,在普通話都是 i(含 zh, z 等聲母)。如駅(驛)eki、歷 reki、的 teki 等

iku 韻是古音通攝三等(平水韻屋半、沃半)部分字的吳、漢音,在普通話都是 u 或 ü(六、肉在普通話是不規則變化)。如陸六 riku、肉 niku、菊 kiku 等

iki 韻是古音曾攝三等(平水韻職半)大部分字的吳音,在普通話都是 i(亦含 zh, z 等聲母),有極少量字是 ü(其中基本只有域字常用)。如式 shiki、域 iki 等

2樓:晨晨

略微想了一下,似乎大多數情況下還是ku,尤其是a u o段後面的k入聲,一時間真想不起來有ki的。i段一時間只想起來倆,比如域iki,式shiki。至於e段好像都是ki,一時間沒想起來有ku的。。

那麼問題來了,入聲k結尾的漢字什麼時候在auo段,什麼時候在i段,什麼時候在e段?

為什麼在日語中大部分入聲漢字的音讀發音是有兩個音節的?

tzihou 我在想,假如以日語中漢字的音讀來朗誦中文時,並且將入聲字的第二個音節捨去不發音的話,估計整篇文章的聽感應該比較像是某種吳越語方言。例如現在彙總各種方言 老國音,以及域外方音製作的 青玉案元夕 假如日語是利用上述音讀方式朗讀的話應該更貼切。 超能聖龍 一開始確實讀入聲,但是後來為貼合日語...

日語中漢字 頭 的讀音是音讀還是訓讀?

jointer 是to,是u,合起來是tou,同普通話的 頭 同 在五十音圖中的位置是du,歷史上 讀 d 讀出來似dei,同吳地方言的 頭 是吳音,吳音大約來自南北朝時期中國江南一帶的讀音。傳入當時全濁聲母未清化,故日語吳音中也用濁音對應。是漢音,漢音大約來自唐朝時期中國西北方的長安音。當時語音有...

日語中音讀的漢字有的時候也有很多個讀音,我知道這裡面有吳音漢音唐音的區別,那之中有什麼規律麼?

找到了很多16年左右優秀答主的回答,大概有這幾個點了 日本引進漢字的時候,兩國聲母數量相差比較大,就做過一次大的合併,後來又有一些轉呼 脫落 音變的現象,導致現在日語的讀音和以前很不一樣。然後現代漢語方面則是普通話取消了入聲系統,導致兩邊對不上了。如果要真正搞懂,恐怕要在音韻史上下功夫。目前唯一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