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的ereignis到底是什麼?

時間 2021-06-02 04:20:19

1樓:虎撲哧

國內將Ereignis被翻譯為:本有、事件、興有。但是,按照海德格爾在《同一與差異》的說法,ereignis是「讓共屬」。

按照張柯的理解:海德格爾是企圖將「同一與差異」的問題轉化為:本有(ereignis)「與」分解(austrag)問題。

關鍵不在於理解本有或分解,而在於理解二者之間的連詞「與」。如何將ereignis和austrag鏈結起來才是關鍵。

但是,其實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其實ereignis本身可以進行發生,這個發生過程就是austrag,這樣作為存在的「ereignis」,才能通過austrag,分解出「存在者」,歷史世界才得以產生,不同的民族共同體才能按其命運道路行走。

綜上,ereignis就是作為austrag 的ereignis,就是作為分解的本有,從而「存在」可以就行本己化、分解化的運作,天地人神四重世界被分解出來。

2樓:言簡意賅

就是中哲的本體論有生於無吧。

描述本來存在的事物,但我們所謂的「有」會形成一種感官錯位,誤以為沒發現它之前它並不存在。但是關注即發現了它,形成我們感官(包括思想與認知)上的「有」。那麼對我們來說,符合這一條件的「無」,只有一種可能,「無」的本質是「本有」,並非真無。

海德格爾翻譯過道德經,接觸過道家本體論觀點。出現這種與東方本體論相合的思想,相當於「它山之石」的感悟形式。換我們自己的底子再回翻一遍就秒懂了吧……大概。

立意於: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

作者張祥龍。

3樓:無心道人無恥之徒

其實用一句話,人的當下的意識思想與行動,都是一種驅昧,又是一種本真存在的對映。對人類歷史的關心、操心乃是對人類命運的面臨,這一面臨乃是敢於去在「畏」中直面虛無。此種虛無,不是【空洞】而是禪學的空性,一種不確定性,一種概率性的場域。

4樓:口袋

「對於行動的本質,我們還遠遠沒有充分明確地加以深思。人們只把行動認作某種作用的產生。人們是按其效用來評價這種作用的現實性的。

但是行動的本質乃是完成。而完成意味著把某種東西展開到它的本質的豐富性之中,把某種東西帶入這種豐富性之中,即產生出來。因此真正來說,唯有已經存在的東西才是可完成的。

首先『存在(ist)』的東西乃是存在(Sein)。」——海德格爾《關於人道主義的書信》(加粗是我新增的)

海德格爾通過這段話把讀者引導向他的思考所面向的那一領域

在這句話中,海德格爾對比了現代人通常的對行動的認識和他對行動的認識。而他對行動的認識正是以對那一領域的面向為出發點的。

海德格爾所思考的是存在(Sein),那麼,那一領域便是存在(Sein)被揭示的地方。並且海德格爾還認為人作為此在(Dasein),是以"Da(在此行動著)"的方式,處身於這一領域,揭示著存在(Sein)的存在者。此在的行動的結構裡本質性地包含了對存在(Sein)的揭示

他對行動的認識就是"行動揭示存在(Sein)"。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海德格爾揭示出的行動的結構,以便看出行動是如何揭示存在(Sein)的。

"……行動的本質乃是完成。而完成意味著把某種東西展開到它的本質的豐富性之中……"

這對應於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裡揭示的此在的時間性結構,為了便於理解,我將海德格爾描述此在的時間性的原文換了種視角來表達,以對行動的結構的描述為視角——

將來:在做出行動之前,將行動的目的保持在視野之中。

已經:在目的被保持在視野之中,依照"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做到什麼?"為方向,將視野迴轉到自身,檢查自身與"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做到的"相關的狀態、處境(包括處境中的事物)。

當下:依照"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做到什麼?"為方向,將視野投放到所需的事物上,做出"將那事物找出來,置於視野之前,並操作事物去達到目的"的行動。

其中"目的"對應於"本質的豐富性","當下"對應於"展開到"。而"已經",對應於海德格爾在下一句補充到的"唯有已經存在的東西才是可完成的",也就是說唯有"在依照'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做到什麼?'為方向開啟的視野之中的事物"才是可完成的。

而再下一句中"首先『存在(ist)』的東西"——這個"首先『存在(ist)』"也即"最早已存在"——屬於"已經存在的東西",而且是"已經存在的東西"中最首要的。也就是說,存在(Sein)是"可完成的東西"裡面最首要的。

那麼,行動揭示存在(Sein)的方式就是"在依照'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做到什麼?'為方向開啟的視野之中去看"。而這一視野的方向取決於行動的目的是什麼。

既然此在的一切行動都揭示著存在(Sein),那麼揭示存在(Sein)的視野的方向就是"一切行動所共有的目的"。

"行動揭示存在(Sein)"這一認識在出發點上所面向的就是"一切行動所共有的目的"。這就是海德格爾的思考所面向的那一領域。

海德格爾的思考所面向的那一領域就是Ereignis。

Ereignis就是"一切行動所共有的目的"。

至此,我們第一次給了Ereignis乙個解釋,但顯然這不是最終的解釋。"一切行動所共有的目的",這個看似簡單易懂的答案,其實卻是最深奧的。我們每個人——只要清醒著——時時刻刻都在行動,要回答「自己當下正在進行的行動的目的」是什麼,這輕而易舉。

但誰又能回答"一切行動所共有的目的"是什麼?!

這是因為,雖然人本質性地處身於Ereignis這一領域,卻並不是一直面向那一領域的。否則就沒有現代人通常的對行動的認識和他對行動的認識的區分了;也不會有《存在與時間》中揭示的非本真和本真的區分了。

「人面向著什麼」是由什麼決定的呢?是由他關心著、操心著的事情決定的。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對人的存在的解釋正是「操心」。

那麼人在關心著、操心著什麼的時候,面向著Ereignis,也就是說面向著"一切行動所共有的目的"呢?

人的一切行動最終構成了什麼?答案是歷史。

人在關心著、操心著歷史的時候,面向著Ereignis,也就是說面向著"一切行動所共有的目的"。

對人類歷史的關心、操心乃是對人類命運的面臨,這一面臨乃是敢於去在「畏」中直面虛無(《存在與時間》《什麼是形上學?》《哲學論稿(從本有而來)》中都闡述過這種在「畏」中直面虛無)

人在面臨著命運的時候,面向著Ereignis。

Ereignis就是命運!

怎樣理解海德格爾的「畏」?

駝子 在情緒 畏中存在 畏 首先與 怕 區分 怕總是在怕某種東西,因而就可以找到解決方法。而 畏 有所畏,不知所畏,畏 的物件不是具體東西,而恰恰是把所有東西空出去之後剩下來的東西 此在的在世 to be 在海德格爾看來,不是 我思故我在 而是我有情緒所以我存在,因為在情緒中,存在的負擔公開出來了,...

海德格爾的時間是客觀的嗎

若羽 肯定不是啊,物理學意義上的客觀時間解釋,海德格爾是反對的,只強調鐘錶意義上的時間,沒有個人的精神體驗結合起來,在海氏看來是一種 沉淪 時間不是客觀的,因為物件在打交道時存在著先後順序 時間也不是主觀的,它不是被封閉於主體之中的。本真的時間比一切主觀性和客觀性更早存在,按照柯小剛教授說法,唯有處...

怎樣理解海德格爾的 向死而生 ?

自學生 用我發現了 大自然的正反規律 觀點看,生和死是一對時間和生命的自然規律,也是自然思想一對空間時間的任何事物,時間生命的原理模型,都是一對相對同在感應的正反相對的一對邏輯規律。向死而生 是現實時間生命的變化過程原理,是眾人都是向著死亡的時間前的原理模型。總之,什麼學的萬物都是時間生命的一對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