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的 此在 到底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10 19:45:16

1樓:舒脫脫

此在是為存在本身而存在的存在者。這種為存在本身而存在的領會,向最本己的能在籌畫自身。這種最本己的能在,就是此在一向為其故而先行於自身的存在。

此在是在畏中交付自身的。在畏中具有一種別具一格的開展著的可能性。畏把此在帶到它的本真狀態和自由存在面前。

畏把此在的個別化開展出來而成為自我。

此在是不斷生成著的這乙個自為結構,它有三件煩心事:構造、思考、棲居。

2樓:天為人綱01

上帝永恆創世論當然也徹底否證了海德格爾故弄玄虛,不知所云的所謂哲學。眾所周知海德格爾的所謂哲學充斥著讓人莫名其妙的在、在者、此在、親在之類的離奇術語,而對哲學的根本問題即終極存在和終極真理究竟是什麼可以說完全沒有涉及。而上帝永恆創世論則認為終極存在就是上帝這個作為永恆本體而存在的絕對最大的一,終極真理則就是上帝永恆創世這個作為永恆本體的永恆作用而存在的相對的最大一,,上帝永恆創世論幾句話就說清楚了海德格爾根本就說不清楚的存在和真理究竟是什麼這個哲學的根本問題,當然也就徹底否證了海德格爾故作高深,實則不知所云的所謂哲學。

3樓:哲學為何p開頭

1、如果你說的--此在=Dasein,

2、西方哲學以大寫字母ABCD……表示---C宇宙U-本體;

4、哲學家用不同的單詞其涵義,以說明自己對本體的主張;

5、凡-D-開頭的單詞都是指---宇本體太高遠離--C--U--宙;

7、所以,把其翻譯成--此在=Dasein,則無益於理解-Onta本體。

4樓:小說讀者

Dasein 翻譯成英語,就是here be, 翻譯成中文,就是當下,面前,北大有乙個教授,翻譯的有點佛學味道,緣在,挺好,有助理解。和什麼本我沒有關係,那都是古老的唯心主義哲學的概念,當下,如果仍不理解。再多兩個字,可以幫助你一下,當下煩惱。

哲學,沒有標準答案,尤其對於海德格爾這樣的哲學家,我只能說個大概,還得靠你自己去理解。

5樓:口袋

此在就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所是的存在者,是親臨到此,親身在世的存在者。並且正是因為此在是「親臨」,而必須與作為「反映」的意識相區別,海德格爾認為「僅僅把人認作『意識』」,乃是對此在的最大誤解。

6樓:lichtung

此在,德文詞為Dasein,時常海德格爾會在中間用乙個連字符號Da-sein。Da,這裡、那裡;sein,是、存在。

因此Dasein的字面意思、而且在某些方面就是根本的意思就是「在這裡存在」,「在這裡是」。

因此此在與本我(id)沒有什麼關係,當然如果說有關係的話,那麼只有「超我」與此在有些聯絡,而「本我」與此在沒有絲毫關係,因為本我說到底只是一種自然狀態,而海德格爾否認了自然狀態的此在特徵。不過,「超我」、「自我」也不能認為是「此在」,此在不是任何意義上的主體。

當然在《存在與時間》中,人們還是能夠得到這樣的印象,即海德格爾所謂的「此在」就是人類。之所以此在是人,是因為,海德格爾說,人幾乎是唯一能夠對存在/是(Sein)有所「領會」或者「理解」的存在者。海德格爾否認了其他生物或者存在者對於「存在」有任何的理解,在海德格爾看來,我們很難想想動物(比如乙隻狗)會對「存在問題」感興趣,或者對「存在」產生任何疑問。

乙隻狗沒有能力進行這方面的活動。海德格爾可能會認為,當今頗為火熱的「人工智慧」也絕不可能發展到人類這樣的水平,也就是,人工智慧無法進行具有根本性質的哲學思考。人工智慧或許能夠做一些即便是人類也難以完成的任務,甚至可能毀滅人類本身,但是唯有人類能夠進行「存在問題」的思考。

如此海德格爾是乙個人類中心主義者,不過從積極方面來看,海德格爾也維護了人類的尊嚴。

不過,即使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也強烈強調此在的特殊性,它不是笛卡爾的主體,不是康德的「先驗自我」,也不是克爾凱郭爾強調的「人的存在」。儘管我們可以認為克爾凱郭爾的「人的存在」與海德格爾的「此在」沒有多大的差別。實際上,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就是把此在定義為「人的存在」。

但是在克爾凱郭爾反覆強調個人的「存在體驗」時,海德格爾卻更加強調存在本身的維度,實際上,海德格爾認為自從在高中讀了布倫塔諾的《論亞里斯多德「存在」的多重含義》後,他人生的唯一問題就是「存在問題」了,而克爾凱郭爾似乎對於「存在本身」這個話題沒有多大的興趣。

克爾凱郭爾與海德格爾具有根本不同的問題導向,克爾凱郭爾以反黑格爾(主義)為動力,強調了人類個體本身的存在的特殊性,它不能被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當然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也可以說就是「存在」)消解掉,相反,每個人類個體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存在的獨一無二性是人類存在的根本特性。

相反,對於海德格爾,他沒有太大的興趣關注所謂的「生存體驗」,雖然他稱讚了克爾凱郭爾的深刻見解,並且自己也在某些地方進行了「心理分析」。但是海德格爾對「生存體驗」的分析旨在推進對存在本身的理解。不論是對焦慮(angst)的解釋,還是對死亡的分析,抑或對於良知的解釋,海德格爾都是為了能夠更加深刻地揭示存在的意義。

在進行了對人類存在的各種「生存體驗」的分析後,海德格爾得到了這樣的結論,此在是操心或者關切(sorge)。

7樓:

什麼是「此在」(dasein)?

海德格爾認為,胡塞爾現象學還原的終點——純粹的先驗自我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被拋在時空種並不得不與他人共在的具體個人,海德格爾稱之為「此在」,認為「此在」才是思想應該回到的事實本身。簡單的來說,「此在」其實就是「人在世界中存在」。

他也認為薩特已經遠離了他的此在論。

首先,因為薩特忽略了「此在」之「此」,即時間空間和社會歷史作為人生存的基本結構機制對人的自由的限制。

其次,海德格爾也認為薩特不理解他的「存在」,海德格爾哲學的最高旨趣不是「此在」,而是經由對「此在」的分析,去揭示「存在」的意義。不應該從「此在」走向「存在」,而應從「存在」走向「此在」,即對「此在」的理解必須從「存在」出發才有可能。

那麼什麼是「存在」(sein)?

「存在」是連線主語與謂語的繫詞的名詞化,表示主語與表語之間的意義關聯。

因此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漢語中的存在、實在等完全不同,而應該理解為:語言活動中,發生的意義之在。

對「存在」的思考就是對意義之在的思考,只有把握了意義之在,才能理解人的存在(即「此在」),因為人的存在在本質上就是意義之在的歷史性發生。

8樓:飛過滄海

海德格爾認為「存在」總是「存在者」的「存在」,既然要追問「存在」的意義,

首先要追溯到「存在者」本身,那麼只有對「存在」提出問題的「存在者」才有優先性,

既然追問存在意義的只有「人「這種「存在者」,所以,存在論的問題就是圍繞著「人」展開的一系列的領會闡述,海德格爾稱這種具有優先性的存在者為「此在」,以區別於其他非此在式的存在者。

「此在」總是處在一種不斷敞開著、開放著、揭示著的一片疏朗之地,澄明之境中,

這個過程就是「存在」.......

9樓:

其實Dasein在前後期海德格爾那裡都是核心概念,雖然側重不同。前期的「人」式解讀我一直是反對的,不過心所向之而力不足矣,只能大膽貼段自己的想法等待大家指正。

海德格爾說Dasein就是我們向來所是的存在者,也即能夠對存在進行發問的存在者,其實是凸出了Dasein存在地位的雙重性:它既在存在者層次存在,又在存在論層次存在。而這一區分即是著名的存在論差異

存在不同於存在者。一旦著眼於存在論差異,Dasein即便在《存在與時間》中也最好不要理解作「人」,因為按照傳統形上學,人是理性的動物,近代笛卡爾將人規定做主體,而主體的本質,是「什麼」(what)。根據上面提到的存在論差異,海德格爾區分了Dasein和其他存在者,正是因為Dasein的本質不是「什麼」,或者說Dasein不同於現成的物,它沒有本質。

海德格爾悖謬的將這一點表達為Dasein的本質是生存(Existenz),凸顯了Dasein的非現成性和存在論地位。因此將Dasein理解做人,就很容易得出主體中心主義或實存主義的結論,但正如元達南君所言,Dasein不同於傳統主體性,而是境域式的Da,這恰恰是對傳統現成主體性的解構(Destruktion)。

Dasein從Da和sein兩方面解釋,Da指的Dasein存在的如何,換言之,是Dasein總已生存於其中的意義發生境域(世界/無之不化/超越之所向);sein則凸顯了Dasein與sein的本質關聯性。結合起來,Dasein則是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這一生存論結構。

正如《存在與時間》的書名所顯示,時間是該書核心部分,而海德格爾也在導論中明確指出「時間是此在存在理解的先驗境域」,所以本書第一部分便是通過形式顯示的現象學方法獲得Dasein的在世這一生存論結構,而這一結構已經隱含了時間性(zeitlichkeit)這一原結構,所以第二部分便順理成章的通過良知—畏懼—決斷—死亡現象的一系列分析獲得Dasein的本真在世整體性,至於這一部分的必要性則在於,第一部分海德格爾只是通過Dasein的平均日常狀態的現象學分析獲得的操心(sorge)結構,正如「平均日常狀態」字面意義所顯示,這裡獲得的Dasein的生存論結構是非本真性的,而且不具有源始整體性,Dasein源始生存論結構整體性的獲得只能通過「死亡」的現象學分析,故而時間性便也順理成章的是Dasein的存在——「操心」的意義(這裡「意義」當解作籌畫之何所向的境域)。從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便是生存論結構——源始的生存論結構整體性——時間性(此在存在理解的境域)這樣乙個過渡,在終點匯合為存在「與」時間,儘管實際上是「此在」與「時間性」,換言之,一般存在的境域並沒有獲得

現在反觀Dasein,便有種完全不同的理解。它很難說是人,更貼切的講倒應該是時間性的境域在這個境域(Da)中,Dasein以自身指引的方式被拋著籌畫向自身的存在。因為時間性構成了Dasein存在理解(籌畫)的可能性條件,所以Dasein就是時間性。

海德格爾提出的「自身性」(selbstlichheit)便是Dasein的規定性,與時間性相關。

不過我認為海德格爾轉向之所在也與其前期本質主義的思路有關,因為隨著存在者還原向Dasein之Da,而Da最後又顯現為存在理解的時間性境域,一切似乎都被還原成了「時間性」。在《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中,海德格爾進一步從「存在理解是如何可能」入手,將時間性又還原向時間性之三重綻出統一性的境域圖型(時態性)。這一步儘管是追問存在的發生而非「Dasein的存在意義」,換言之,從《存在與時間》的存在者—Dasein的存在這一還原路徑提公升至了存在—時態性(存在的發生境域),但因為第乙個步驟就是「Dasein的存在意義」而非一般存在的意義,所以第二個步驟仍然限制在Dasein的存在結構之中,因為第乙個步驟到第二個步驟過渡的聯結是時間性,而時間性作為Dasein存在理解的境域還原向存在理解的可能性條件(時態性),始終是從Dasein理解存在角度著手的,以至於時態性甚至也有成為了Dasein存在結構的感覺,存在反而成為了Dasein的附屬。

所以轉向中的重要改變就是sein的遮蔽維度的拔高,以及Da-sein成為了sein的本質(作動詞解)現身之場所。這樣一來,實際上Dasein作為存在之追問者這一《存在與時間》中的思路已經沒有意義,因為存在本質性的自身隱匿,或者說存在本質現身的方式就是自行遮蔽,追問也就成為了不可能性,至此,Da-sein的「人性」也被徹底抽離,由追問者轉為了向存在敞開自身的境域,存在本質現身的場所,時間之源始發生的贈禮,存在「與」時間的「與」即「之間」這一發生的「裂隙」。

海德格爾的ereignis到底是什麼?

虎撲哧 國內將Ereignis被翻譯為 本有 事件 興有。但是,按照海德格爾在 同一與差異 的說法,ereignis是 讓共屬 按照張柯的理解 海德格爾是企圖將 同一與差異 的問題轉化為 本有 ereignis 與 分解 austrag 問題。關鍵不在於理解本有或分解,而在於理解二者之間的連詞 與 ...

為什麼馬丁 海德格爾說「科學家是當代最悲慘的奴隸」?

野野鈴蘭 你把這句話改成哲學家是最悲慘的奴隸 程式設計師是最悲慘的奴隸 農民工是最悲慘的奴隸這句話同樣成立。換個角度,改成科學家是最榮耀的奴隸 科學家是最悲壯的奴隸 好像完全能成立。再換個角度,科學家是最悲慘的工兵 科學家是最悲慘的啟示者 科學家是最悲慘的詩人,好像也沒有哪句不能成立吧 動動腦子,你...

存在與在者有什麼區別? 根據海德格爾的理論,存在與存在者兩者之間可以畫等號嗎?

得一學究 存在,就是存在者的存在。海德格爾認為,亞里斯多德以來的傳統存在論,把認識物件,存在者,看成是外在的東西,什麼東西不清楚,就去搞清楚它。而問題在於,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正是這個 搞清楚 本身。也就是說,你還沒有出發,你就必須返回了。那麼傳統的存在論思維怎樣返回呢?它說,好吧,那我們就先返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