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你誤以為是方言的普通話用語?

時間 2021-05-07 04:03:19

1樓:桔橘子

在南昌話裡面,一般把「吃」叫做恰(第一聲)過去我以為這就是專屬於南昌話的發音,直到後來B站上出現了恰飯這個詞每當彈幕上出現一片片「讓他恰!」的時候

我恍惚中感覺在看南昌話版【狗頭】

如果大家不知道南昌話是啥樣的話可以看一下《金剛川》裡面鄧超的客串鄧超在金剛川裡被黑得最慘的一次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江西是乙個很妙的地方

妙就妙在江西的方言簡直是十里不同音

別說什麼贛南贛北了

就連同屬南昌市管轄的不同縣都有很大不同

2樓:清水君SHIMIZU

看見大家都沒說乙個詞,我就貼一下。

「尿尿」這個詞,不讀「niao niao」而是讀大部分地方方言裡面的發音「niao四聲 sui一聲」。

尿讀niao可以做名詞和動詞,對sui只做名詞。所以按照中文語法規則來說,讀作「niao sui」,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3樓:余弦Inverse

成年之前沒有長期離開過家鄉,小縣城裡大部分人都操比較老派的方言(膠遼官話青萊片),我沒有練習普通話口語的環境,甚至上課也只是文科回答問題才用普通話。

這使得我對普通話的認識很依靠規範書面語和電視節目,也就讓我忽略了乙個事實,那就是北方官話的很多「方言詞」都是共通的。在北方大城市裡成長起來,母語是普通話的人很多時候也不可避免地在口語中使用這些詞。

我當年最經典的誤解就是認為表示「只」的「光」是方言詞,不能在普通話裡使用。

之後在與各種自認是普通話母語的河北-東北人士的交流中,我還發現了包括但不限於如下詞彙,我認定是方言詞,從來不會在普通話中使用,但他們都很自然地這麼說:

編排——捏造是非,批判

尋思——以為,想

饑荒——債務

——(用筷子)夾

——抓,挖,撓

笊籬——漏勺

炊帚——刷鍋用具,我一直找不到普通話中的替代用語

瘮——令人感到惶恐不適

另外附帶兩個我長期不清楚普通話裡該如何稱呼的東西:

作為衛生用具的「簸箕」,我們當地呼作「撮子」,「簸箕」在我的概念裡始終指的是篩揀穀物用的農具。

作為烹飪用具的小石臼,我們當地俗稱「蒜臼子」,因為最常用的功能是搗蒜泥,我在普通話中曾長期把這玩意兒稱作「研缽」。以及我至今不知道該如何規範稱呼和這玩意兒配套的石槌,我們當地俗稱「蒜槌子」。

4樓:荒城舊夢

莆田話罵人傻,可以叫「a bo len den」

a是傻,bo是不,len是楞,den是登。

直到後來我發現傻不愣登是個普通話詞彙。

5樓:薏仁蘇

特地從映象問題來的。也不知道算不算,就覺得挺有意思的。

更簾。jīng lián。

在我家這邊是窗簾的代語。我姥姥姥爺會這樣說,我媽媽不會,所以我一直以為是老一輩的方言。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想起「打更」這個詞,有一種古時候對於時間觀念上的特殊的味道和感受。就聯想起來黃昏的時候我姥姥總會說,要下夜了,該放更簾了。我才明白這個「更」字的是什麼意思。

現在字典好像全部改成gēng的發音了,但是我姥姥姥爺那時候學的還是原來的,所以他們說的還是jīng。

6樓:emmmmm

來晚了不知道還能不能趕上。

玉公尺這東西河南人管它叫「玉蜀黍」

讀的清快一點,誒對,yùshúshu

然而……

一臉驚訝!

原來我讀了十八年的中藥學名。

7樓:知魚

2.豇(gang)豆

3.我今天不高興(不願意)出去

4.二百廿(ni)兩(liang)

5.拎不清

6.吃(切)

7.喝白開水(吃茶)

8.十三點(用來形容言行不合理的人)

9.蕩頭(與十三點大致相同)

10.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阿爸嗯媽阿嗲阿恩阿公阿婆)11.多少(幾乎)

12.幹什麼?(幹何兮?)

13.錢(銅tong錢ti)

14.螃蟹(蛤)

15.魚(en第三聲)

16.蝦(彎仔)

17.下雨了(落雨了)

18.跟你講(gang)

19.普通話(普通閒話)

20.新郎(新郎官)

8樓:farfromperfect

wo cuo,方言「骯髒」的意思。我還以為是方言,結果普通話還真有這個詞,叫做「齷齪」,wo chuo,都讀去聲(也就是四聲)。

9樓:Hank Wang

河南的「撈麵條」

先放上定義:

受河南話影響,我一直以為這個詞對應的漢字應該是「老麵條」,再加上在飯店的選單上從來沒見過這個東西,我就一直以為撈麵條是河南方言。

後來在北京上學,對照了選單之後我覺得撈麵條更接近食堂裡的「蓋澆麵」。

現在感覺撈麵條這個詞無關普通話或方言,而應該算是乙個地方美食名。

—————

除了這個,還有捯飭和薅。

捯飭這個詞是從家有兒女裡看的。

薅是從宋丹丹小品裡薅羊毛看的。

甚至還有姥姥姥爺這個稱呼。我從幼兒園開始課本上大多使用外公外婆,我就以為外公外婆是普通話標準詞,姥姥姥爺是河南話專用→_→

——————

普通話裡的「澀」,表達粗糙、不光滑。河南話裡念//(用英語音標讀)。在學校說普通話的時候,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是說「粗糙」「摩擦力大」,後來才知道普通話裡有對應的「澀」字可以用。

——————

馬蹄-荸薺bí qi

10樓:周一禾

誤以為是方言的普通話:

數學老師總是叫我們寫卷子要效率高速度要快不然最後一道題xiòng都xiòng不到

我一直以為是認為是土話的嗅都嗅不到

直到一次晚自習寫語文卷子文言文題的注釋裡有詗xiòng:看;偵察

頓時對數學老師肅然起敬

11樓:祭司

一直覺得家鄉方言跟普通話完全不是一種語言。我們那邊」沒有」叫作」máo」,一直以為是方言說法,直到我看到了"冇"字

12樓:林中貓

這個問題真是好。

各位回答者充分證明了中國語文教育的失敗,以及白話文運動『我手寫我口』的失敗。

普通話作為一種行政創造的語言,雖然語音上提純自北京方言,語法上參照古今白話作品(官話方言區語法),詞彙上廣泛吸收古今文學和部分口語詞彙,作為一種通用的行政、商用語言是極好的,可是一定程度上喪失了母語的表現力和豐富程度。

我媽小時候,說人嘴巴吃飯吃鼓囊囊的,叫『嘴吃跟蒲包似的』(現代人都不知道什麼蒲包了。)

我小時候,會用方言說叫『嘴吃的鼓鼓囊囊』

我侄子,可能只會說『嘴巴吃的鼓鼓的』

文學和語言藝術的土壤在喪失。

13樓:zhihuabc

四川話裡有個動詞「ko」,使用頻率很高,相當於普通話的「放」,我一直以為是四川特有的方言。

說來慚愧,我們這代人對方言的了解太淺了,很多時候會說卻不會寫,慢慢得連地道的說法也忘了。偶爾和老一輩聊天才發現很多童年常用的方言詞,不知不覺就被普通話代替了,挺可惜的。

14樓:

調羹、湯匙兒

給我來把調羹=給我來個普通的吃飯的勺子

給我來把湯匙=給我來把調羹

給我來把湯勺=給我來個盛湯的大傢伙

怎麼說調羹和湯匙兒就文縐縐了……這不就是普通話嗎!

15樓:snowy

「姥姥」我一直以為「姥姥」是方言,「外婆」才是普通話,結果上海語文教材告訴我「外婆」才是方言,「姥姥」是普通話!你姥姥的

16樓:不聽小賣鋪

當然是kuai癢癢的kuai(三聲)!

一直以為是家鄉話,直到有一次去剪髮乙個小哥哥說我像他那個姓kuai的同學,我不信這個字能寫出來,還去查了一下新華字典哩。

哼人家一直以為是方言。

17樓:久光

某地(本人家鄉)方言有乙個「拿」的意思的字讀作nian二聲,一直以為是方言,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詞典裡面乙個「拈」

還有乙個「劈」的意思的字唸作「zhuo一聲」,詞典裡面有乙個斫,意思就是砍

18樓:默西塞德郡的格蘭芬多

我:多會兒去吃飯?

舍友:啊???

我以為他沒聽清,又重複一遍:咱多會兒吃飯去?

舍友:啊???

我:啥時候吃飯去?

我是真不知道這是方言…

19樓:下水道男孩

yuē(類似於「折」的意思)吳語區部分地區。

「你幫我把書的第三十六頁yuē(邊角折一下)一下,明天我們老師要抽背」

「你這個雨傘怎麼都yuē(傘有一角或者全部反過來了)過來了?」

「包餃子真的很簡單啊,你在皮上沾點水,然後yuē一下不就好了?」

我不知道這個字怎麼寫,可能沒有這個字吧。但是真的很傳神啊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每次教會了北方同學以後,他們都用這個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嗝嗝

20樓:失憶的鹿芒

河南駐馬店西平人。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思考了半天掃地的時候和掃帚搭配的那個東西叫什麼……還有熱水瓶(我舍友河北的叫暖壺),我們老家一直叫茶瓶……我一直以為是普通話的叫法……

到現在有時候我還是把熱水叫茶……

沒辦法習慣了,改不過來

21樓:路人紳士

嗨車......一嗨租車......

在粵語中與閪的讀音相近,也時常會被誤用。

作為廣州人剛接觸總感覺有什麼不對,粗口也能當企業名稱嗎?以後該不會出現屌車或者逼車之類的名字呢?

22樓:CheeseCat起司貓

我是江西人 .

我們老家有個 hou 死了這個詞 .不是齁. 是hou二聲類似於很饞很羨慕..

後來我發現江西別的城市都聽不懂... 難道只有我家這個小城市說嗎 ....

23樓:客人

擤鼻涕一直以為是方言

胳老肢,就是胳肢窩或者嘎吱窩或者腋下

同一直以為是方言,並且是在我寫這個答案時忽然想起來的玉蜀黍,也就是玉公尺

一直以為是方言,誰知道這傢伙是學名

24樓:Mujangga

我一直以為「蔓菁」(man二聲 jing輕聲)這個詞是方言,知道在學現代漢語時在課本上看到了這個詞。蔓菁就是一種和紅薯咋不多的東西,小時候挑食,最不愛吃這個。

25樓:俐夢亓

偏題預警!!!

我可以說幾個誤以為是普通話的方言用語嗎

答主山東人大學出來念了半年書體會到滴

嘻嘻那我開始嘍

1.dei勁:舒服

2.夠嗆:不大可能

3.豇豆:豆角

4.千張:豆腐皮

5.hu:核

6.苕/地瓜:紅薯

26樓:悠遊

一時興起,做非所問的一答。

「尅」,kēi,看釋意這個字三種用法其實都是方言,此間僅列我所知的其一,當初發現這個相當方言口語化的字居然是可以寫出來的,頗感神奇。

「 ……其意一:皖北、蘇北、魯南方言常用,一般做動詞,有「快速做某事」或「兇猛野蠻地做某事」的意思。能充分地表達北方人的性格豪爽。

如:仗(打架鬥毆)、飯(吃飯,說到尅飯就讓人想起一幫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大口大口喝酒,大口大口吃肉的豪爽情景)、酒(喝大酒)、麻將(就是打麻將、搓麻將) 等做活動、做運動的事情都可以這個動詞。視說話語氣情景字也可以單用,單指代喝酒、打架、吃飯、搓麻等動詞,如:

今個晌午在哪的?(今天中午在哪吃的飯)、要不是我拽著他倆就起來了(要不是我拉著他倆就打起架了)。字萬金油一般都可以和後面要做的事情聯用,一些可以說在比較注重強調語氣(語氣較重、野蠻、粗俗)的地方都是可以通用這個詞的。

」區別就是印象裡鄉親發這個音,調都是陽平,沒有發陰平的。

另想起個詞,可能切題了,「烀」,讀作hū。

「一種烹調方法。把食物放在鍋裡,加少量的水,蓋緊鍋蓋,加熱使變熟。」

這也是自小就聽家中長輩掛在嘴邊,卻未從書本上學過的詞,多年來一直認為就是「煮」的方言叫法,如今看來區別是用水量上有所不同耳。

有哪些你誤以為是方言的普通話

泰坦 冬莧菜 湖南菜市場很多,外地就很少了,一直不知道怎麼跟別的地方解釋這種蔬菜。直到有天在度娘上看到冬葵的介紹。葵菜是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學名冬葵,民間稱冬寒菜 冬莧菜或滑菜。此菜中國各地有野生,幼苗或嫩莖葉可食用,也可入藥。葵菜是一種古老的蔬菜,中國早在漢代以前即已栽培供蔬食,現多野生,少有種...

你在看書的時候是用方言還是普通話默念?

Kibou 大多數時候是方言,我是貴州人,所以是貴州方言。但是有時候也會無意識地切換到普通話的模式。這種狀態的切換很可能是因為遇到了方言無法表達的詞彙而無意識的轉換的。也有可能在閱讀的一開始就隨機地使用了普通話。就比如此時此刻我的表達狀態,內心就是使用的普通話。 jerry 方言。除非不默念。不過到...

漢語各方言裡有哪些詞彙,無法用普通話詞彙表達,卻與其它外語相對應?

清風先生 在瓷器沒有傳入歐洲之前,英語裡沒有 bowl 碗 這個單詞。bowl是個擬聲詞,就是瓷碗掉到地上的聲音。那個時候的歐洲,室內地面多以獸皮 麻布為主,所以碗破碎時的聲音比較沉悶。中國早在西元前5000年就有了酒類飲品 考古早已實證 而那時的西方人還在野蠻生長,糧食穀雨釀酒技術傳過去時,還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