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痴當中的「痴」究竟如何理解?

時間 2021-05-07 01:53:06

1樓:陳剛

不同境界會有不同的說法。

痴就是不覺。就是把虛妄的相當真,並深陷其中。

再換個說法,就是執持有的虛妄相,亦或執持無得虛妄相,不得出離。

2樓:珂玎

比如有種光明的力量,可以讓人直觀地明白事物的本質,包括發現自己的各種情緒是如果影響自己的,讓自己體會到自己的煩惱的運作過程,甚至讓人明白宇宙成住壞空的過程,以及因果輪迴的本質,這種力量叫智慧型。

有種負面的力量,是一種光明的反面,它可以把智慧型的光明擋住,使智慧型不發生作用,就比如在手電筒的燈罩上塗上了泥巴,這種負面力量就叫做愚痴。

3樓:

痴是愚痴,不如實的認識事物。

比如,你恨別人,給別人下毒,這種行為是「嗔」的反映。

你喜歡別人,給別人吃補品,結果補品不對症,別人吃死了。這種行為是「痴」的反映。

4樓:謝飛

痴狂。就像是水流入了坑窪的地方,不能流動意味著死水。人的思想不能糾結於一點。因為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一定的事。想象中的事情往往不一定是真。不能陷入自己思維的誤區。

不能讓自己思維如同在坑窪裡面的水一樣,成為死水,也不能讓自己目光盯在樹葉上,因為一葉障目,能遮蓋容納世界的眼睛。放棄自己心中痴的一面,來觀察這個世界更奇妙的地方。

5樓:齊天大聖

無明就是指不知道的意思,但是比較關鍵的問題是,不知道什麼,佛教不能沒有所指,光乙個不知道來解釋無明未免有點太概括。我們先看看比較權威的巴利佛經怎麼定義無明。

《相應部》:「什麼是無明?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滅、不知導向苦滅道跡,比丘們!這被稱為無明。」

這裡很清楚,巴利佛經相應部記載,無明就是不知道四聖諦。很多人就說了,我們都知道四諦,難道我們破無明了嗎?肯定沒有,因為我們沒證得四諦,不算真知。下面再看看北傳的雜阿含經怎麼定義無明

《雜阿含經》:「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痴暗、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說了很多不知道的內容,整體來講,都是和佛法相關的,所以雜阿含認為,對佛法不知道就算無明,其中也包含了四聖諦。下面我們再看看論師怎麼理解無明

《俱舍論》:「既許無明別法為體,應說此體其相云何?謂不了知諦實業果。」

俱舍論認為無明包含兩個方面,乙個是「諦實」,另外乙個是「業果」,解釋一下,這裡的諦實就是指四聖諦,業果就是指因果,通常就是指十二因緣法,所以俱舍論認為無明就是不知道四諦十二緣起。現在進入大乘佛教了,看看五蘊論怎麼定義的

《大乘五蘊論》:「云何無明?謂於業果及諦寶中無智為性。」

理解竟然和俱舍論一樣,對業果(十二緣起)和諦寶(四諦)不知道就是無明,可能五蘊論是世親剛加入大乘佛教的時候寫的,對於基礎概念的定義竟然和小乘佛教的定義一樣,這樣肯定會造成理論矛盾,接著往後看《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雲何為痴?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障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成唯識論認為對於一切理或者事不知道就是無明,明顯定義變了,確切的說是變模糊了,因為大小乘教義不一樣嘛,如果依然按照無明就是指不知道四諦十二緣起,那麼大乘佛教的很多理論就進行不下去了,所以需要把無明再抽象化一點,只要在一切法的理或者事有一丁點不明白,就是無明。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共同點,就是無明肯定是指不知道,但是不知道的具體內容方面,大乘佛教的認知高度概括,只要在一切法中,有任何的理或者事不清楚就是無明,而小乘佛教共同認為,無明肯定是對四聖諦不了解,當然雜阿含範圍更多一些,但是都是在佛法的範疇內(不像大乘,高度概括,彷彿佛法以外的不知道也算無明),而俱舍論和五蘊論都重點強調了一下「業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果,在佛教裡面就是指十二緣起法,所以不懂四諦十二緣起,就是無明。

這裡我個人認為,俱舍論和五蘊論的說法最中肯,也就是不明白四諦(諦實)十二緣起(業果)就是無明,因為相對來說,雜阿含經的定義過繁,相應部的定義過簡,成唯識論的定義過於概括,而俱舍論和五蘊論的定義最能體現無明的本意

6樓:十里塵華笑春風

痴,站在佛教不同的見解立場道路,而有特指與通指,譬如對於追求人天道的痴就是指不知或無法理解接受善惡因果業力輪迴,對於聲聞緣覺就是指不知或無法理解接受

十二緣起、無常苦空無我,以及三法印或四法印,對於菩薩道就是不知或無法理解接受

輪涅不二,煩惱即菩提。以上是相對特指,通指主要是不知或無法理解接受人天道與聲聞緣覺的輪迴因果無常等見解。

7樓:護法居士

覺得有「我」「自己」,就是「痴」。

也就是「我」、「我所」。存在「我」,這些是「我所有」「我所作」「我有份」「我的」。。。,都是「痴」。

乃至覺得有「他」「他所」,也是「痴」。

如何理解女人的貪嗔痴?

抽菸喝酒不燙頭 貪嗔痴,這是從佛家的角度說,眾生皆有自己的所求所願所愛所恨,無關乎男女,老弱幼小,本性所致,佛家修心修身修眾生,以求無貪嗔痴。倒過來看,如果乙個修行的人從一開始就是想著,我要成佛,我要修成正果,我要戒掉心中的執念和過往的種種,其實也是貪嗔痴的表現,貪圖修成正果的名,修行過程的種種自我...

閒聊 貪嗔痴 怎麼理解?

樂寂靜 三毒貪 嗔 痴。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名 三毒 這也是一切煩惱的根本。FROM 佛學常見辭彙 陳義孝編 三毒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謂貪嗔痴皆能破壞出世善心,故名毒也。一 貪毒 引取之心,名之為貪。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是名...

如何理解佛教所說的 貪嗔痴 ?

宋成軍 人們總是想辦法克服貪嗔痴,但從沒想過,克服這些東西後,人們就幸福了?就能吃飽穿暖,整天無憂無慮了?人們也沒有想過,如果沒有貪嗔痴,這個世界將會怎樣。 m310 貪就是貪愛,因有觸受而生貪愛。這種貪包含了一切的慾望。而我們平時說的 你太貪心了 指的是過度的慾望。嗔指的是怨恨 憤怒的情緒。對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