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講究實修,如何才能不嗔恚,嗔恚包含了那些負面情緒與思維?

時間 2021-05-07 01:53:06

1樓:「已登出」

嗔恚的體現:斤斤計較、玻璃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暴跳如雷,蔫壞,小嘴抹了蜜。

問:如何不嗔恚?

答:寬容大度,雷打不動善良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禮貌待人,平和。

2樓:普波居士

想不起嗔恚心,當修五戒十善。

嗔恚來自於貪,因貪財色名食睡故,遇有逆緣,當即起嗔恚,不顧因果,行殺盜淫,這是痴。

貪嗔痴是眾生一切苦因,應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3樓:慈悲喜捨

實相,未證、無法作答

一內涵嗔恚,發作過程:嗔、恨、怨、惱。從發怒,到怒氣大到恨別人,再到抱怨,最後去惱害對方。

行者可以自己觀察一下,也能依此對治。按《百法明門》:煩惱」依唯識百法,則分為二大類:

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根本煩惱」又稱大煩惱,簡稱為煩惱,共有六個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惡見。

「隨煩惱」共有二十個: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驕、無慚、無愧、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可見嗔是根本煩惱之一,其餘發展過程是隨煩惱。

二危害1-按照菩薩六度的次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來說。如果不能做好忍辱,亂發脾氣,那麼內心是很散亂的,無法在正法上精進。

2-破壞善緣。曾經有一位修行人,脾氣太壞了,因為脾氣壞,而沒有徒眾願意跟隨他學習。所以,他即使證悟了實相,卻沒有諸佛願意攝受他。因為成佛是要成就國土眾生的,光桿司令無法成佛。

三-對治

1-發菩提心

救度眾生、成就佛道的志向要牢記,並以此為修行出發點。所以就要提高自己的方便善巧,有話好好說、多結善緣。火燒功德林,是很可怕的,你對乙個人付出了很多,可能一次發火就把關係毀了。

光桿司令無法成佛哦,學生都喜歡溫和大度的老師。

2-布施、持戒

六度是有次第的,先做好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然後嚴格的持守戒律,三歸五戒、菩薩戒、十善業道等等。有了布施持戒的基礎,忍辱的能力會提公升很高。

六度也是相互含攝的。布施,主要目的是舍。捨掉貪心,不貪(財、色、名、食、睡-安樂)的話,則被侵犯了也不會起嗔。

十善業道裡面,就有不惡口。髒話、粗話、突然提高音調都是惡口。是嗔恨已經發展到向外發作了。

3-以慈悲心對待眾生

對於作惡的人,應該以因果來觀察,慈悲心來對待。

作惡的人往往是不知、不信因緣果報規律的,所以先做惡,後受大苦。其實是無知的可憐人,應該憐憫他。

4 斷食眾生肉、五辛

故食眾生肉,斷大悲種性。

五辛熟食長貪,生食長嗔。

4樓:小哈A8

人發出的一種情緒,與自己要求不符時發出,發脾氣繼而導致行為,比如悶悶不樂,打人等。

當它來了,可以跟隨它或者隨他去。就像坐車看窗風景,隨它去不停留。

5樓:天下太平

諸法本幻,唯眾生妄生分別執著,以幻為真,故有轉輪。嗔恚之心正是不明空性,以幻為真的一種表現。吾人於夜夢中,以夢為真,對夢之內容生嗔恨心,醒時即知,了無所得。

世尊在各經典中,反覆開示空性的道理,就是讓我們本來世界本空的道理。您只要堅信世尊所說,視生活中發生各種不快,皆視為夢幻泡影,自可不生嗔恚。

6樓:曾志宇

嗔恚。是一種憤怒,怨恨,仇視的情緒。任何情緒的產生均是預期與現實不相符造成的。預期高於現實,則失落,憤怒,仇恨。預期低於現實,則竊喜,歡欣,興奮。

怎樣戒掉嗔恚?我的看法是做出更符合現實的合理的預期。這需要智慧型與知識。

明白這一點,你就會發現所有喜怒皆是內因形成的,和外因與他人無關。

如此便會再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在書籍中尋找智慧型。以便下次做出合理預期。

當然我道理都懂,一直做不到。我屬於攻擊型人格。所以我健身。

7樓:於海洋

一體的某時,我們瞬間進入「嗔」由空性轉為「嗔」時,因為我們意識到脫離了「空性」而為此感到懊惱。

其實當我們經驗到「空性」的那一刻起,空性就已經結束了。「新」的空性由新的「嗔」轉化。

8樓:掌中之葉

嗔導致延續,再生,輪迴

有嗔則有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諸苦

貪嗔其實是同一原因,是一體多面的表現,當貪愛的感官經驗沒有產生或者無法持續的時候,逆反的抗拒心理就出現既無有愛。

欲愛,有愛,無有愛是苦之因,既苦集

比如怨憎會這一嗔的具體現象是苦

以正觀生起正見的八支聖道為苦滅行道,道跡

以八支聖道的修習而無明無餘褪去,渴愛滅盡為苦滅你這問題問的厲害了四聖諦讓你問出來了

這就是佛陀教導的終極解決嗔的辦法,標本兼治!斬草除根!

當然也有臨時的方法用,這個不需要佛陀教導,世人也總結了很多。比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等,可以用。但是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9樓:開口暢聊

可以修修慈心禪,修四無量心

m.qlchat.com/wechat/pag(慈心禪鏈結,知乎馮宣大佬的講座)

要麼。。就是看看清淨道論,修止觀,修止可以得身心寂靜,修觀,四念處,則生智慧型把一些煩惱從根本上觀破掉。。當然這個流程需要花比較多的精力,也比較困難

10樓:

凡是心裡有一點點苦受,就是有嗔心了。

嗔心生起,就直接知道嗔心生起了。嗔心滅去,就直接知道沒有嗔心了。這就夠了。

如果嗔心生起,知道有嗔心了,心不喜歡,要糾正嗔心。那是乙個新的嗔心(對上乙個嗔心不滿意)。要及時知道。

嗔心也不會變成慈心的。如果,你不滿意嗔心,修起慈心,那也是後面另外的好幾顆心了。心的生滅是很快的。

另外,明心見性是說體證涅槃。

11樓:就很煩

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汝為埋頭痴兀兀,愛向無明羅剎窟。

再三勸你早修行,是你頑痴心恍惚。

不肯信受寒山語,轉轉倍加業汩汩。

直待斬首作兩段,方知自身奴賊物。

《指月錄卷之九》:唐州紫玉山道通禪師。於頔相公問。

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師曰。於頔客作漢。

問恁麼事作麼。於公失色。師乃指曰。

這個便是漂墮羅剎鬼國。

唐代大臣於頔拜見道通禪師,請教說:「佛經上講:『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是什麼意思?

」道通禪師卻一臉鄙夷地說:「你於頔來作客也就算了,也配問這一句?」於頔聞言大怒。

道通禪師這時輕輕點他說:「這就是飄墮羅剎鬼國。」

文革時,一女被剃了陰陽頭,公眾批鬥,當眾羞辱,該女是一位有身份的人,雖學佛多年,但還是難忍如此大辱,當時死的念頭都有了。禪門大師賈題韜當時遞一紙條,該女豁然開朗,破涕為笑,安然度過此劫。紙條就七個字:

此時正當修行時。」

《楞嚴經》「:「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悟後依然需要好好修行,佛門有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秧」

12樓:信願持名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居士:淨業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嗎?

大安法師:戒定慧又稱三無漏學,乃一代時教之總綱。戒又叫毗尼、波羅提木叉,戒律針對凡夫眾生的煩惱、習氣所施設戒條。

最基本是五戒:殺、盜、淫、妄、酒。戒定慧三者鉤鎖相連,不殺生是仁,不偷盜為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為信,不飲酒為智,是故佛教的五戒相當於儒家的五常。

由戒生定,由定開慧。戒如捉煩惱賊 ,定如縛煩惱賊,慧即殺煩惱賊,三者缺一不可。就好像三層樓,戒律是第一層樓,禪定是第二層樓,般若智慧型是第三層樓。

是故戒為基礎,持戒不精嚴,便不可能有禪定,更不可能開顯智慧型。是故亟須注重戒定慧三無漏學,淨業三福就體現著戒定慧的內含。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如何攝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可以修禪定,念佛念經等等。

拿念佛舉例

問:平時念佛都是散亂心在念,如何才能攝心念佛呢?

大安法師答:攝心念佛的方法,即是大勢至菩薩所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注重攝耳根與意根,這二根攝住,其他四根不攝自攝。攝耳根的方法即是自念自聽,念清楚,聽清楚;攝意根的方法,是心與聲相依,念茲在茲,不讓心念外逸。然常口念佛號心向外跑,如是可配合十念計數法,念一句佛號,心裡記數一,念二句,心裡記數二……念至第十句,再從一至十,如是迴圈往復攝意根。

我等眾生初心念佛必定是散亂的,因為無數劫以來的阿賴耶識的妄想種子都會出來,這時要從容靜定,妄念來的時候正是做工夫的好時機。就憑這句佛號去收攝妄念,以一句佛號攝百千萬種妄想雜念,以一句清淨的佛號來澄清吾人垢染的心。這句佛號就像清水珠,投入渾濁的水中,濁水不得不清,這句佛號投入凡夫的亂心中,亂心不得不佛。

所以在散亂的心念裡,要緊緊地抓住這句佛號,不要去注意那些散亂的妄念,只專注佛號。這樣旋收旋散,旋散旋收,如人學射箭,漸漸功夫熟練。慢慢地,當你能念佛的心與所念的佛號日漸趨近,在你的念頭裡面佔了主導地位時,那你的功夫算上路了。

這句佛號常時熏習內心,凝成強力種子,你就不經意中,亦有一句佛號在湧動,漸趨不念自念。

是故攝心方法要從鈍工夫做起,一天至少要唸一萬到三萬聲佛號,有打佛七的機會來打精進佛七,或晝夜經行念佛,日積月累,水到渠成,狂亂的心就逐漸得以降伏。如是淨念相繼,即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嗔心屬於諸法

大安法師:「諸法實相」如何理解?

諸法實相是從一切現象的理體去表述諸法。諸法就是森羅永珍的法,包括色法和心法,這些就是俗諦層面。

俗諦層面的體性是什麼,也就是它的真實之相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實相。它有種種表達,比如說佛性、真如、一真法界,這些都是實相的另外一種表達。

諸法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它當體就是空。要從這種空性裡面去把握這個實相。

空是包含著有的,是即有之空。即有之空和即空之有,這就是佛教的這種中道的理解。

在我們淨土法門當中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實相,它包涵著無量壽——寂,包涵無量光——照,寂照的圓融就是實相。

不善效果就有漏皆苦,由於煩惱造種種業。造惡業大概率得惡報。不想得惡報,可以諸惡莫作,不造惡業,所以講菩薩畏因凡人畏果。也可以通過懺悔,做功德等等眾善奉行來消除業障。

13樓:彌樂

我個人認為,嗔怒,我認為是要理解我無腦,無明等形式的嗔怒。要有智慧型,破除無明,就可以破除嗔怒。但合理的嗔怒該發的時候還是要發。因為嗔怒也是影響別人的一種方法。

修習佛法若能到無貪嗔痴,又能如何?

阿咪馱佛 佛法超越人的意識,不在尋常思維中。佛是覺悟者,故此境界不是人類知識可及。貪嗔痴,皆是無明而起的妄念,無貪嗔痴,自然回歸本心,也稱佛性。何來執著乙個清淨?貪求乙份平常心之說?這是人類思維二元對立的慣性罷了。故佛法不在思辨中。建議你自己實修一段時間,每天打坐1 2小時,無須入定,只需入靜一會兒...

何謂貪嗔痴,修習佛法如何更好生活?

無明所以不知道什麼是善與不善,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低劣與高尚,是與非,黑與白,不能常作如理思維。內心充滿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只會讓人發怒,不滿,衝撞,製造障礙。容易被貪嗔痴征服,被貪嗔痴擺布,就不會如實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什麼是他人的利益,什麼是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促使思維到惱害自己,惱...

如何理解佛法實修中四念住之觀心無常?

護法居士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順心觀心。菩薩摩訶薩觀心生滅住異相。如是觀時作是念。是心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識緣相故生。無有根本無一定法可得。是心無來無去。無住異可得。是心非過去未來現在。是心識緣故從憶念起。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心無一生相。是心無性無定。無有生者無使生者。起雜業故說名為心。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