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貪嗔痴,修習佛法如何更好生活?

時間 2021-05-29 23:20:43

1樓:

無明所以不知道什麼是善與不善,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低劣與高尚,是與非,黑與白,不能常作如理思維。內心充滿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只會讓人發怒,不滿,衝撞,製造障礙。

容易被貪嗔痴征服,被貪嗔痴擺布,就不會如實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什麼是他人的利益,什麼是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促使思維到惱害自己,惱害他人,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內心會因此而經歷苦惱,會做身惡行,做口惡行,做意惡行,

當學習認識了什麼是善與不善,什麼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什麼應行踐與不應行踐,什麼是低劣與高尚,什麼是是與非,什麼是黑與白,「當如理思維,依法而行的人,有這樣的知見時,便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對無明無慾而生起明的時候,便會如實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什麼是他人的利益,什麼是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快樂便會生起,快樂會帶來很多喜悅。

當斷除了貪欲時,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不會做身惡行,不會做口惡行,不會做意惡行。他的內心不會因此而經歷苦惱。

2樓:護法居士

舍利子。

又此眼等譬如泡沫不可撮摩。於泡沫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法不生。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陽焰。一切煩惱貪愛集生。前際後際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行不轉。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芭蕉。體不實故。於芭蕉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幻化。顛倒集生此幻化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夢中。見諸色相非真實故。於此夢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谷響。由緣生故。於谷響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影像。隨諸業惑之所顯現。此影像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浮雲。聚散無定體非究竟。此浮雲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電光。剎那變滅。此電光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虛空。離我我所。於空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愚聾。無所覺知。又如草木牆壁瓦礫諸非情物 無所覺知。而此愚聾非情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諸行。皆流轉故。亦如風鳶假緣和合。此諸行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皆是虛假。一切不淨之所積聚。此虛假法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如鏡中像。隨物顯現旋有旋無。是破壞法。此映象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苦井。老病死苦四蛇二鼠交相侵迫。此苦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無實邊際。浮塵之根死法所侵。乃見邊際。

此邊際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

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舍利子。蘊處界法亦復如是。

若菩薩摩訶薩。內心堅固真實相應。永不墮於貪愛法中。若墮貪愛。無有是處。於貪愛法真實厭離

復次行者內觀於法。云何比丘觀於五地。

彼以聞慧。明眼觀察十種色入。何等為十。

一者眼入。二者色入。

三者耳入。四者聲入。

五者鼻入。六者香入。

七者舌入。八者味入。

九者身入。十者觸入。

云何比丘眼緣色相。

比丘觀眼緣色。而生於識。三法和合而生於觸。

觸共受想思識者。觸相觸者。覺相受者。知相想者。

如長短愛不愛。現見相對等思者。識知一緣。

而各各相(思有三分或色非色)。各各自體。如十大地法。

何等為十。

一者受。二者想。三者思。四者觸。五者作意。六者欲。七者解脫。八者念。九者三昧。十者慧。

一緣而各各相識等。十一法亦如是。

猶如日光一起眾光自體各各別異。如識自體異。乃至思亦如是。

彼比丘如實知色入。觀眼空無所有。無堅無實。

比丘如是。如實知道離於邪見。正見心喜。眼離痴垢。

實見其眼但是肉段。痴無所知。但是淚竅。如實知已離於欲心。

觀眼無常。知無常已。但是肉團。住在孔穴。

如實知眼。筋脈纏縛。當知眾緣和合而有眼入。

如是眼者。無有見者。無我無知。乃至苦亦如是。

觀眼入已。得離欲意。

是比丘如實觀察眼入已。分別觀色。

如是色者。愛以不愛皆悉無記。以分別生。

何法可見。何者為淨。何者是常。何者可貪。

比丘如是思惟觀察。如實知色。非有非樂。如是思惟觀察色相。無堅無實。以分別生。愛不愛等。非實有耶。

一切眾生。於愛不愛。虛妄貪著。

如此色者。非有自體。非常非有。非真非樂。非不壞法。非堅非我。以貪欲嗔痴自覆心故。生愛不愛。非色有愛有不愛耶。以憶念生故。

比丘如是觀於色入。見名色已。不貪不染。不迷不取。知色無堅。

彼比丘如是觀眼。觀色入已。不著眼識。得離欲穢。

眼識非我。我非眼識。觸受想思。亦復如是。

修習佛法若能到無貪嗔痴,又能如何?

阿咪馱佛 佛法超越人的意識,不在尋常思維中。佛是覺悟者,故此境界不是人類知識可及。貪嗔痴,皆是無明而起的妄念,無貪嗔痴,自然回歸本心,也稱佛性。何來執著乙個清淨?貪求乙份平常心之說?這是人類思維二元對立的慣性罷了。故佛法不在思辨中。建議你自己實修一段時間,每天打坐1 2小時,無須入定,只需入靜一會兒...

如何戒除貪嗔痴?

已登出 雜阿含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 無常經 像如是的經教,乃阿難我,和諸大德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乙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 你們應當觀察色是無常。像如是的觀察,就為之正觀。能正觀的人,就會生起厭離無常之心,能厭離的人,就會將其喜貪滅盡,...

如何理解佛法裡貪嗔痴的 貪 以及十二因緣裡的 愛

下面講的輪迴是大腦的意識活動 一 十二因緣是五蘊輪迴描述。五蘊是結構性描述,輪迴是流程描述。二 推動輪迴的動力是對五蘊的執取 受 愛 取 有,在這裡大腦分泌獎賞的化學物質 三 對 樂受 產生執取,推動的輪迴模式就是 貪 四 對 苦受 產生執取,推動的輪迴就是 嗔 五 深陷輪迴不自知就是 痴 六 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