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佛法若能到無貪嗔痴,又能如何?

時間 2021-05-11 02:28:59

1樓:阿咪馱佛

佛法超越人的意識,不在尋常思維中。佛是覺悟者,故此境界不是人類知識可及。

貪嗔痴,皆是無明而起的妄念,無貪嗔痴,自然回歸本心,也稱佛性。何來執著乙個清淨?貪求乙份平常心之說?這是人類思維二元對立的慣性罷了。故佛法不在思辨中。

建議你自己實修一段時間,每天打坐1-2小時,無須入定,只需入靜一會兒,自然體悟。

2樓:風藥

問這種問題相當於問舉重運動員抓舉200kg是什麼體驗,如何抓舉200kg。然後他還以為得到準確回答後自己就能舉200kg了。

佛法是指導人實踐的。你不實踐,想這些是自尋煩惱。

3樓:趙俊

爾時,央掘魔羅以偈問言:

「文殊法王子!  汝見空第一。

雲何為世間,  善見空寂法?

空空有何義?  時說決所疑。」

爾時,文殊師利以偈答言:

「諸佛如虛空,  虛空無有相,

諸佛如虛空,  虛空無生相,

諸佛如虛空,  虛空無色相。

法猶如虛空,  如來妙法身,

智慧型如虛空,  如來大智身。

如來無礙智,  不執不可觸,

解脫如虛空,  虛空無有相。

解脫則如來,  空寂無所有。

汝央掘魔羅,  云何能了知?」

爾時,央掘魔羅復說偈言:

「譬如有愚夫,  見雹生妄想,

謂是琉璃珠,  取已執持歸,

置之瓶器中,  守護如真寶,

不久悉融消,  空想默然住。

于余真琉璃,  亦復作空想,

文殊亦如是,  修習極空寂,

常作空思惟,  破壞一切法,

解脫實不空,  而作極空想。

猶如見雹消,  濫壞餘真實,

汝今亦如是,  濫起極空想。

見於空法已,  不空亦謂空,

有異法是空,  有異法不空。

一切諸煩惱,  譬如彼雨雹,

一切不善壞,  猶如雹融消。

如真琉璃寶,  謂如來常住,

如真琉璃寶,  謂是佛解脫。

虛空色是佛,  非色是二乘,

解脫色是佛,  非色是二乘,

云何極空相,  而言真解脫?

文殊宜諦思,  莫不分別想。

譬如空聚落,  川竭瓶無水,

非無彼諸器,  中虛故名空。

如來真解脫,  不空亦如是,

出離一切過,  故說解脫空。

如來實不空,  離一切煩惱,

及諸天人陰,  是故說名空。

嗚呼蚊蚋行,  不知真空義,

外道亦修空,  尼幹宜默然央掘魔羅經》節選

4樓:淡淡

是能夠觀照,而非是無,俗一點講就是你要拿的起,也得放的下,比如我們失去了某個最心愛的東西,或者失去了親人,這是必然發生的事情,所以在擁有的時候我們得珍惜,但是失去的時候也不去掛礙,自如才是境界,而非把乙個真實存在的欲或者物扔掉了!是無執,而非不用!

5樓:千與千尋

貪嗔痴的反面是戒定慧。

而樓主應該是認為戒定慧也是一種執著。也是一種無知。

然後我想說戒定慧到底倡導的是啥?

要說戒定慧,就得先說貪嗔痴啥意思。

貪嗔痴是對無常的抗拒,對苦難的抗拒!(無常的意思是世界其實是變化多端的,不接受無常,就是不接受變化的意思。)比如渴求人生永遠快樂健康,這就是對生老病死的抗拒。

而戒定慧說的就是人要接受世事無常,世事皆苦的現實。

然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當你學會接受無常和苦難,你就會心平氣和。但也不是什麼有了歸隱山林的衝動。是會更加擁抱世界,活得更自在。

擁抱無常和痛苦算是一種接受吧!如果接受也算一種執著,那就是無知吧,如果不是,那就不是。

6樓:陳誠

《阿含經》:「所以者何?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痴,離貪、恚、痴故堪能斷老、病、死。」

7樓:六華

從我等俗人看修這個無貪嗔痴的好處。不貪則不會為了眼前的小利,從而可以追求更久的未來;不嗔,則說話之前需要提前多思慮,畢竟禍從口出;不痴則會去掉那些不符合當下的知識。

再從修習佛法的解度來看,做到無貪嗔痴,則會逐漸的去守五戒十善,進而達到一顆清靜心,這個時候別人面對困難,愁眉苦臉,而有清靜心的人面對困難則是淡然處之。

消貪嗔痴慢疑(消貪是錢財為身外物;消嗔是自淨其心;消痴是不要只心思臆想,很多知識是靠自己猜出來的,這個屬於痴;消慢是聽了就趕快去實踐與驗證,這個一般在有人指導下,不然出了問題就又是問題;消疑同樣是去做,用實踐來驗證,就像做實驗驗證設想),守五戒十善(這個網上講得很多),便會慢慢證得佛果,佛家很多知識也是從實踐得來的,只是佛家從心性入手,說是心性,卻是以靈眼一類的進行觀察,並不是簡單的心思臆想。

8樓:G皇兄

答主才疏淺陋,只能大概描述一下我所見到的東西。

貪、嗔、痴,看起來就3隻字,很簡單。實際上,它們包含了我們作為人身幾乎所有的陋習。

舉個例子,在街上逛街,被人吐了一口痰在身上,甚至在頭髮上,能不嗔怒否?

見到美食、帥哥美女、美景,一切美好的事物,能不起心動念否?此為貪欲。

所以若能修到無貪嗔痴,無異於《心經》裡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意思就是生老病死等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都影響不了你的心境。

能如何?得大自在。

參透生命的真諦,逍遙自在,真無憂無慮。就像在佛國一樣,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

否則,身價千億,都得「至死不渝」,避免不了恐懼、焦慮、憂愁、不捨和憤怒。

都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佛說「到無求處,離佛不遠」。

這不是能不能如何可以描述的。

9樓:stanleyqiu

嗯,不知道說什麼比較好。

我很想說選單其實不是目的,目的是點了菜,然後吃了它。當然我估計你多半會說,「我就是對選單感興趣,我就是不想吃。」好吧。

10樓:與奪而招放

又能如何?僅僅是無嗔就已經如此

爾時比丘。復白佛言。若有眾生。

恆修無嗔。獲於何報。佛告比丘。

得十勝利。何等為十。一者善美流布。

二者遠離慢輕。三者能伏嗔恚。四者三塗捨離。

五者冤敵不侵。六者恆生人天。七者眷屬圓滿。

八者諸根無缺。九者色相具足。十者成就解脫。

比丘應知。如是勝利。汝當修習。

如果你要問,經常能遇到冤家還經常輸又如何,身體殘疾又如何,長得醜又如何,連人都當不成又如何,那當我沒說。

11樓:之乎

佛教你不著二邊著中間。你以為不著貪嗔痴,就會著另一邊。那是你認為。

所以佛教經典,都是前一句否定,後一句在否定前一句,為啥這樣,就是教你二邊不著。到最後,49年說法,佛總結了,他沒有說一句法。

12樓:高科

健身不知循序漸進日積月累,要去濫用藥物的人都是太貪。

不允許不喜歡的事情出現,受一點委屈,就要別人加倍償還的人嗔心都很重。

固執認為別人就是對自己有意見,而不願意去了解對方真實想法的人都在發痴。

能對貪嗔痴保持警覺的人,可以在探索進取時,關注現實世界時,融入世俗人情時少受或者不受貪嗔痴的影響。實修的人就關注眼前這些事,沒有離開過生活。

13樓:憂傷以終老

行了,通俗的給你解釋

就好比乙個人吃過山珍海味之後,還會選擇去吃粗糠榨菜嗎?

你以為山珍海味很難得,可事實上山珍海味就擺在你面前,可惜這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沉溺於吃粗糠榨菜,也不願意去追求一下山珍海味。

關於類似的問題還有「修行修到七情六慾斷絕,又有什麼用」、「成仙不能有愛情,那我成仙還有什麼意義」等等。

可惜大部分人還吃著「打遊戲」、「刷抖音」、「在生活中勾心鬥角」、「官場職場如何上位」等等粗糠榨菜,還吃得津津有味

14樓:小哈A8

關於不執著什麼,反執著不執著的等和我受西哲影響很大,認可蘇格拉底的觀點,認為任何的有知都是被包裹在更大的無知之下,佛祖、達摩又如何確定自己就能超脫其中呢?

一句話就搞定,關鍵要自己做到這句話。這就簡單拋開一切人為後天創造的概念,就知道「究竟」是什麼了。就像糖是甜的,甜只是人為後天假立的概念,方便人表達,糖本身沒有這個概念,就是糖是什麼,吃上一口便知。

15樓:門吉

又能如何呢?阿羅漢?

不知題主如何理解貪嗔痴。貪嗔痴三個最大的煩惱心所,各有不同,嗔在欲界,貪痴通三界。

即使證初果後還要修:嗔、三界貪、痴、慢、掉舉,初果一樣有怕死。

三界煩惱細分為八十八見惑及九十八思惑,經裡分為五上分結和五下分結,須陀洹果是我見、戒取、疑三結斷,欲界貪和嗔未斷。斯陀含果只斷三結、欲界貪和嗔薄。阿那含果欲界貪已斷。

阿羅漢果修八正道後斷五上分結。

16樓:浪得虛名

作為世人來說,若無貪嗔痴,基本上是廢人了,活死人。雖然是沒有痛苦了,但同時也沒有任何快樂了,還會讓身邊的人痛苦。於心何忍?所以有條件修道,那都是需要很大的福報。

修行修的是「心」,皮囊,思想,還有塵世間的人事物最終都是要拋棄的,都是虛妄的,只是修行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已,借假修真。要厭離,不必愛惜,但要珍惜。

17樓:於海洋

不是無,而是翻轉。認清貪嗔痴與戒定慧是一體的。

什麼是一體的?硬幣的正反面都是硬幣的一部分。

如果你就是那個硬幣,你一直執著於有一面必須或這個就是「貪嗔痴」

你看,當「執著」向下或向上時,這個執著由何而生?由那你看到的那枚硬幣而生啊,如果沒有這枚硬幣呢?或者你沒看到那枚硬幣呢?又或者你沒看到我的比喻呢?

問題本身包含著答案。

可以讀一讀克里希那穆提

18樓:DAODAODAFU

世界和平安樂,無戰無爭,天和日麗,無壞氣候,地平如毯,無山丘溝坑,人民和睦,幸福安祥,健康長壽。僅僅如此而已。也不怎麼地不不如何。

19樓:kidd999

打個比方說:

乙個初出茅廬的人,在某個階段,可能需要的是賺錢買一輛車,很渴求。這時候,他回想,佛是什麼?去貪嗔痴又能如何啊?沒勁。

這個人,後來得到了這輛車,於是又有了新的目標,如此反覆,直到後來目標越來越多,不能實現的也越來越多,人生不如意也越來越多,痛苦,失望…

到這時候,一部分智慧型的人開始重新反思頂上那個問題…

20樓:吳先生

不要執著,不要執著於不執著,也不要執著去不執著於不執著。

修行從來不是為了快樂,本質上也不是為了他人和世界。

PS:西哲蘇柏亞三老哥是時代的標誌,就和青銅器時代的前幾把青銅劍一樣。一心拿哥仨當模範其實也和現在拿著青銅劍當利器一樣。

時代在發展,實事求是,無心諷刺,祝好。

21樓:烏炎

人世間四大孽緣,天作孽,地作孽,他作孽,自作孽。

人生八苦,愛離別,求不得,怨憎燴,生,老,病,死,五陰熾盛。

修煉到磨滅貪嗔痴的人,只是避開了自作孽這乙個孽緣,其餘三大孽緣卻避免不了。人生八苦之中,只能擺脫,愛離別,求不得,怨憎燴,五陰熾盛,四大苦,其餘四苦也擺脫不掉。

修行者可以學會如何接受無常,但做不到擺脫無常。

修行只是為了給自己更多的選擇,世界給你憤怒,痛苦,疑惑的時候,可以選擇要不要,選擇不要,那麼這些就消失了。對於內在來說,能傷害自己的人只有自己,有些人總認為是別人在傷害自己,其實是這些人意識不到自己能夠選擇不接受內在的傷害,所以才需要修行。

羞恥,恐懼,憤怒,沮喪,失望,孤立,等可以傷害內在的感覺,是教育出來的,因為只有控制學習者的內在,才能算成功的教育。修行是反教育的,通過修行可以擺脫教育所帶來的思想束縛,讓人更加自由。

何謂貪嗔痴,修習佛法如何更好生活?

無明所以不知道什麼是善與不善,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低劣與高尚,是與非,黑與白,不能常作如理思維。內心充滿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只會讓人發怒,不滿,衝撞,製造障礙。容易被貪嗔痴征服,被貪嗔痴擺布,就不會如實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什麼是他人的利益,什麼是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促使思維到惱害自己,惱...

佛法修習精進的過程,可以得解脫而喜樂,如遇病痛折磨,則無法再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佛法的意義何在?

嗡班匝薩埵吽 一棵樹不斷生長,生長過程中會長葉子會開花會結果子,葉子可能茂密可能稀疏,花朵可能鮮豔可能淺淡,果子可能香甜可能微苦,只是,如果葉子稀疏 花朵淺淡 果子微苦就不是這棵樹不是葉子不是花朵也不是果子了嗎?它的本質是樹,不是葉子不是花朵不是果子,佛法亦如此,請問佛法的本質是什麼? 念無量壽經會...

最早的修習佛法的目的是不是尋找明白絕對的自我,可是到了法性盡地,卻發現沒有絕對的自我

我叫廢物弟 所種無有芽何因生華實 設不得葉者何緣當有花 無所從生法則無有人種 眾生無眾生不生亦不滅 猶如婬女人彼則無有子 以無有子者則無有子憂 勇敢的犬夜叉 爾時佛告諸比丘。諦聽諦聽。汝向所引醉人喻者。但知文字未達其義。何等為義。如彼醉人見上日月實非迴轉生迴轉想。眾生亦爾。為諸煩惱無明所覆生顛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