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可佛法唯識,那佛法到底唯什麼?

時間 2021-05-31 15:06:36

1樓: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佛教到底空了啥?

很多佛教徒都會知道佛教講空,「四大皆空」、「諸法皆空」、「諸法無自性」、「當體即空」、「法無我」、「人無我」等等諸如此類,講到「空」的名相在佛教經典,特別是般若經典當中比比皆是。但是,很多人由於並不明白佛教講的空義,往往把佛教稱為虛無主義、頑空主義,甚至依此推斷出「因果也空無所有」的「斷滅見」,從而於了脫無緣。那麼,在究竟主張中,佛教到底空了啥?

《天台宗》認為:「法者,規持義,規則義」,《因明學》認為:「法為量識所緣」,即:

「存在」、「有」、「所量」、「所緣」、「所知」等都是「諸法皆空」和「法無我」等所指之「法」。它是指各具自己特點的種種「物」(存在)。《俱舍論》把一切的存在(法),歸類為:

色法、心王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五種。

「法無我」、「人無我」實際就是常說的「法空」、「人空」。只是引用了「某無我」的這種因明學遮遣描述法(也譯排他法)。遮遣(排他)法分為「非遮」和「無遮」兩種。

前者在遮除所破後,會有其它法能立。如說:「這個胖子白天不吃飯」,「這個胖子」應該是健康人,遮除(排除)了他「白天吃飯」,尚存他「晚上可能吃飯」的意思。

而後者(無遮),在排除了所遮後,不會立另外的法。如說「虛空」,在遮除了「質礙性」後不立餘法,「法無我」、「人無我」則是排除了「法」和「人」的「自性之我」後不立別法。

《入行論》雲:「不觸觀察之實有,於其無實亦不執」。用無遮法「某無我」來描述「法空」、「人空」,更能體現佛教的「空亦空」、「畢竟空寂」的理趣。

《般若八千頌》雲:「以執我、我所,故一切有情輪轉於輪迴」。《天台宗》認為:

「我者,自在義、自主義、自由義」。《四百論疏》中月稱菩薩把「事物不依賴於其它因緣而得以獨自存在的本體,稱為我」。而「我」這個詞,則是由印度外道如數論派沿用而來,他們認為有一種「常、一、自存」的「我」,有的認為有乙個離開人的五蘊身心的「大我」、「梵我」等。

「我」,實際上有「本體」、「本主」、「當體」之義,是指「某某的自性」。

「性空」之「性」,是指事物(萬法)的本性,即本來特質、特性,《中觀論》雲:「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

總上,佛教講的「空性」,並不是否定事物的存在(世俗諦),而是破除、否定事物的「自性」存在。

根據佛教中觀般若的宗義,我們可以知道,佛教的空,實際上否定的是事物的如下一些「特性」:1、事物是不依因緣而生的「特性」。(不以因緣而生)2、事物是自主、自在、單一獨存的特性。

(不以觀待而有)3、事物是恆常不變的特性。4、事物不是「唯名言安立」的特性。即萬法並不具備以上幾個「特性」,這就是「諸法皆空」、「法無我」、「人無我」的真實含義。

否定、排除了萬法以上的幾個「特性」,就懂了佛教講的「空性,」緣於「空性」而修持止觀(禪定),當達到現觀(直接體悟)「空性」時,你就是「見道位的聖者」,即證果的聖人,如果連佛教到底空了什麼都不知道,就可能成為墮入「常、斷二邊」的「邪知者」,更遑論了脫、成就!(詳見有關般若經論)。

2樓:行雲流水

唯心唯物是西方哲學的概念,唯識是佛教宗派之一。用唯心唯物來看佛法,就好像用鏡子來看物品,鏡中的物品只能顯現實物的一面。同樣的道理,從唯識去認識佛法並非不可,但佛法還有其他面向,例如中觀。

3樓:華藏淨流

唯是只有的意思。佛法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你不信可,難道唯獨為了你生出別的說法來?唯你?一枝獨秀。(此句玩笑話,勿怪。)

非要有別的說法,姑且說唯畢竟空,唯不可得,唯如虛空,唯益眾生,唯無量方便,唯涅槃可依,唯離言說心緣,唯法性不滅。唯佛常樂我淨。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4樓:CKL gz

唯心。誰?

唯物。誰?

唯識。誰?

我不認可。我又是誰?

如果連我是誰都不知道,我認可什麼能相信嗎。如果知道我是誰,這問題就是無病呻吟。

乙個人口渴了,喝了杯水,然後就不渴了。你說唯什麼?

5樓:寂靜

唯真,什麼是對的,什麼是真的,那就是法,心靈方面有對的,那就是心,世間事有對的,那就是物,所以說,佛法是真實法,不是想當然的臆想,要結合現實如實知見。

6樓:漫天花雨

經律論三藏。經是概念法,論是究竟法。究竟法講了四個:心、心所、色、涅槃。

唯心唯物都有了。但主要還是唯心。修行修的就是心。

7樓:南城玉佛

唯識不就是唯心嗎,,這只是玩個文字遊戲吧

首先說說唯心唯物的定義再做判斷。唯物主義是指宇宙的本源是物質,物質是第一性。也就是最初是因為有了物質,爾後形成了意識,對物質的認識。這是符合我們目前對世界發掘和認知的。

唯心主義是指宇宙的本源是意識,意識是第一性。也就是因為意志的存在,才會有物質的出現。這符合作為人的心中的感受。

按照教科書的定義來分,佛教同時存在唯心和唯物的觀點。

比如:佛教中把世界,身體全部籠統的歸納為四大構成。即地火水風。

人死了還不算完,要四大分解結束了才算是四大皆空了。這裡把世界歸納為四種元素構成的,屬於樸素唯物主義

經典佛教語句:既不是帆動,也不是風動,而是心動。這句則被判定為主觀唯心主義

就是我主動去思維這個動靜,它才會出現在我的心中,我的世界中。我若心無所動,它們便與我無關,不會出現在我的心中。

諸佛建立諸佛淨土,方便諸眾生供養隨喜修行。乙個非本體的意志建立了世界,這就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苦諦揭示眾生皆苦,貪嗔痴是眾生輪迴的根源。對物質的慾望是輪迴的根源那麼物質則必然在意志之前,如果簡單地把苦諦這麼解讀的話,那這湊合算個機械唯物主義

四聖諦也展示了因果與輪迴。這與辯證唯物主義中事物的發展觀不謀而合。但並沒有表達物質的第一性,所以只能貼個標籤為辯證法可知論

反正該說的瞎說的我都湊合了,你認可哪種吧?

8樓:alphago

無論支援其它觀點的理由多麼充足,但在兩個方面,只有說佛法是唯心的才能解釋得通。

1.神通。

又作六通。指六種超越人間而自由無礙之力。

即:(一)天眼通,能照見三界六道眾生的生死苦樂之相,及照見世間一切之形色,無有障礙。

(二)天耳通,能聽聞三界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聽聞世間一切之音聲,無有障礙。

(三)他心通,能知三界六道眾生心中所思所想之事。

(四)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三界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五)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

(六)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

2.極樂世界的產生。

什麼是心、意、識?

心、意、識三個概念,雖名稱不同,有時也會通用。

當它們分別使用時,心是指第八阿賴耶識,為積集義,儲藏有情生命中曾有的一切知識和經驗。

意是指第七末那識,為思量義,人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即根源於第七識。識是指第六意識,為了別義,主要作用是對世界進行認識和判斷。

《文殊問經》雲:「心者聚義,意者憶義,識者現知義。意自性謂心意識。」

《俱舍論》雲:「集起名心,籌量名意,了別名識。」

《密嚴經》雲:「藏是心,執我名意,取諸境界為識。」

如是等說,皆小異而大同者也。

9樓:六耳鼠

佛法啊,

既不,也不。即是,也是。

是,非,非是,非非。

你現在有什麼觀念想法都很正常,但是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去理解、領會、證覺,打破舊的思想觀念,最後不持某一觀念,或不受限制,覺自心現量

那是實修實證得出來的。

不學習,或不修行,只是玩弄文字嘴皮,那叫玩遊戲

10樓:仙劍李逍遙

你的立場正確,佛法是諸佛智慧型,一切智,如來知見,法王功德法,還有無量名詞。大家依這些名詞就知道佛法不屬於世人所說的唯某某說法,不屬於人體種種名詞,是真實所行道,是證到的,不是天馬行空。

11樓:珞迦悲華

從語言文字上能表達的佛法,三時了義的佛法道理濃縮概括地說就是:唯識無境,這個說到底了。這個沒有好爭議的,除非你不認可《解深密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那也就沒啥好說的了。

至於誰誰誰不認可,那真無所謂了,佛法不需要輪迴夢中人的認可。這世間,連釋迦牟尼佛都瞧不起的人很多很多。

12樓:

佛法就是佛法,是不能用其它概念析構的東西

不要想著用什麼你熟悉的詞去給它分類,去給它貼上標籤,把它放進乙個思維系統

想讓乙個盲人理解「色彩」是什麼,靠語言解釋就能做到?

理解佛法只能通過實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13樓:

我覺得唯識,唯心有可能只是一種方法,每個人根器不一樣方法不一樣就產生了唯識,淨土這些

最後說一句,個人相信唯識的。大家入過定沒,入過定就知道唯識分析的細的很,細的很。入定後,就基本相信佛法了。剩下就是去修行了

14樓:淨土觀自在

一切唯心,因為佛教大乘講「心物一元」

若人欲識真空理,身內真如還遍外。

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

所以[向上一路],「一切唯心造」,山河大地,有情無情全是唯心。

萬法唯識是[向下一路],唯心所造,唯識所變。

所以禪宗叫「直指」,講「頓超直入,直達本懷」。

其他法門,全是「漸修」,唯識宗講「轉識成智」。

向上一路,頓超直入,最後「山河粉碎,大地平沉,見本來面目」。

向下一路,多是在識上用功,「借假修真」乙份乙份破除,所以釋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說了49年。

你的認識是不完善的。

15樓:

唯心是宗教和哲學,唯物是科學,唯識是心理學,佛法非宗教,非哲學,非科學,更非心理學,卻包含了這些,甚至更多:無一法不是佛法。

佛法說到究意,不可思議,不可思考,也不能議論,所謂起心即錯、動念皆乖,說似一物即不中。那怎麼辦呢?即相離相。

相宗唯識學所謂即依他起相,而離遍地所執相。性宗所謂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離相即無住,無住即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謂離心意識。

即相即生心,一切隨緣卻始終無住,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華嚴經雲: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此之唯心非唯心,遠離一切相對,離心意識,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乃真心本性也,因此現一切萬法而始終不變。

真心本性一念不覺而起無明,即落入唯識所變,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已經落入相對,此之心即八識中之阿賴耶識,也即如來藏識,意即第七末那識,識即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落入八識,變化無窮矣。現代心理學不過八識中第六意識而已。

討論佛法 我對佛法有異議?

慈悲是予樂拔苦。這個樂不是世人認為的快樂,這個苦也不是世人認為的痛苦。而是以清淨解脫為樂,以貪嗔痴慢疑為苦。度人,不是什麼都幫。需知 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而是幫助眾生出離輪迴,才是度人。 為求大道不辭苦 我也想跟隨一位高人學習,目前知乎上看中了兩位,覺醒 十里塵華笑春風 十里塵華笑春風 十里塵華...

輪迴的開始是從認為有個「我」,那聞思修佛法的時候一直認為是以「我」在進行,這樣不矛盾麼

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 無明是輪迴的根本 接下來第三個呢?前兩個,無明和行是處於過去世,它屬於過去世,這個是建立在佛教當中說的,三世因果上的一種原則。無明是與生俱來的。不是我們這個身生下來才有的,是自從我們輪迴的那一天開始就有。我們輪迴了多長時間了,不管多長時間。從我們輪迴的那天開始,無明就隨著我們來...

想問一下諸行無常,那佛法是無常的嗎?謝謝啦!?

樂寂靜 佛法是常。大般涅槃經 雲何如來為常住法不變易耶。迦葉。若有人作如是難者名為邪難。迦葉。汝亦不應作是憶想。謂如來性是滅盡也。迦葉。滅煩惱者不名為物。何以故。永畢竟故是故名常。是句寂靜為無有上。滅盡諸相無有遺餘。是句鮮白常住不退。是故涅槃名曰常住。如來亦爾常住無變。言星流者。謂煩惱也。散已尋滅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