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斷除我見?佛法修行中,有怎樣的次第?

時間 2021-05-06 03:06:26

1樓:stanleyqiu

我們的一切煩惱都來自於無明,我見也來自於無明。所以斷除無明就自然沒有我見了。

就好比說有的人眼睛不好有毛病,比如飛蚊症吧。他老是看到眼前有小東西飛來飛去。把他眼病治好了自然就看不到小飛蚊了。而直接去針對那些小飛蚊是沒有用的。

2樓:湯文潔

需要的不是斷除,而是能夠放下、不執著,從而超越。「斷除」與「放下」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從乙個極端走向另乙個極端(依然是執念),而後者是完整的、自由的、不受限的。

佛法強調「破我執」,是因為世人被「我見」控制住,出不來。

另外,要想「斷除我見」,則說明「有我見」,否則何須斷除?對此,佛的說法是,壓根沒有「我見」,只是稱之為「我見」。執迷於「斷我見」,是沒懂佛的意思。

金剛經原文,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同樣的,六祖慧能也說過,「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以,需要考慮的不是「如何斷除我見」,而是,明白並不存在乙個「我見」的實有,「我見」只是幻象,只是造化遊戲中的乙個工具,其目的在於鎖定視角,以第一人稱來探索、創造與體驗。

湯文潔:造物主的意志:世界存在的目的

我們要做的,只是放下對它的執著。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喚起,不需要時,可以隨時放下。

3樓:正知苑

為何佛說無我?

因為我相是幻相,是假我,幻人耳。而我相背後的真心即真如、靈覺也不是純粹個體的,而是萬千同體一切即一的。所以在現象界這邊表現為乙個個分離的個體,在本質上卻是重合在一起的整體。

故從本質上說,並沒有純粹個體的小我,只有重合在一起的大我(質疑此說者,請讀《大般泥垣經》)。這也是同體大悲這一精神的由來。

輪迴的是假我,真我是不生不滅的;輪迴的是個體的靈識(中國古人稱神識),無起無作的是萬千同體一切即一的靈覺(《四十二章經》語)。

在幻有三界漂流的「假我」有個體之「識」,出三界回到彼岸則無個體之「識」了,只有不生不滅自在永在的同體的靈覺(故《心經》說無意識界,故釋迦佛說諸佛眾生共一法身!)。但若想顯形則可顯像再入娑婆度人,如兩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

涅槃並非消失,滅去,而是不再受形不再輪轉。小乘的聖者入「幻城」(《法華經》語)八萬大劫住於寂靜;大乘聖者繼續修行菩薩道,最後成佛,自在永在。

實修則小乗修三學,大乘行六度。

幾乎所有的大乘真經,除了從各種角度、以各式譬喻揭示宇宙生命實相外,都在宣示闡明如何借假修真,成就佛道。約略說之,小乘修三學(到站後再續修菩薩道),大乘行六度。詳細闡述,則有三明,四攝,五根,六度,七覺支,八正道,九住心,菩薩十力等內容,並明示了菩薩道的七個階段五十二階位,如《菩薩道樹經》《華嚴經》《勝天王般若波羅密經》《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等經所述。

真的是非常具體,詳細,紮實,圓滿。

這裡,我們只提請有緣同修在如法修習時特別注意幾個關鍵節點。

一是積累福德資糧,這是必備的基礎。也就是五戒十善業要修得好。不是為了得人天福報,而是只有在福德資糧備齊的前提下,禪定時才有可能靜極生覺,證入實相。

修到起心動念皆是善了,福德資糧就差不多備齊了。

二是三輪體空地行六度。不應著相,也不應偏行一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型,每一度都應修都應行。只看空、只調心、或只念佛,都不完整。既不符合佛說,也不容易證得。

三是應該高度重視禪定。「以戒資定,由定發慧」,「不經禪定,無有智慧型」,佛的這些教誨都是經驗之談,不應拋諸腦後。須知只有禪定能夠在因緣成熟時「靜極生覺」,證入實相,而且也只有長期的禪定能夠逐步轉化色身(無論實證前還是實證後)。

有條件在一定時間段裡閉關修定最好,沒有的話,在六度萬行的同時,堅持每天早晚坐禪,既是行者應有的日課,也能確保靜心強身,增長定力和智慧型,且可避免老來病痛之苦,壽盡時得以無疾而終,並如願往生相應淨土。

阿彌陀佛 。

4樓:洪權

斷我見與戒禁取見,是初果的門檻。

什麼是我見?人的思維,反應,感受,都在認知的第一瞬間會聯絡上乙個【我見】。

所以,如何斷我見?就是斷開這些鏈結。第一反應是習慣。那麼,斷開反應習慣的連線,形成新的習慣。替代舊有的。

所以,當靜坐入靜,第一反應是清醒。隨著練習進入半小時靜,會公升起清醒意識,一些舊有的反應模式好像變淡了,刺激反應也沒那麼強烈了。這就是習氣在減弱,變淡。

如果能感覺到日益習氣減少,每一天都感覺到越來越輕鬆自由。那就是在走向斷我見的路上。

如果相反,習氣越來越重,身體心理感覺枷鎖更多,沉重無比,就是習氣業力加重。

5樓:心靈樂園

將五蘊假和合之心身,視為常一之義,謂之我見,又雲身見。唯識論四曰:「我見者,謂我執。

於非我法妄計為我,故名我見。」大乘義章六曰:「言身見者,亦名我見。

五陰名身,身中見我,取執分別,從其所迷故,名身見。以見我故,從其所立,亦名我見。」起信論曰:

「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

因為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了我執,所以叫身見。此處的身體不僅僅指肉體,而是包括了五蘊。對五蘊產生了我執,有了我執以後,便對身外的其他東西產生了我所執,這也是中觀裡講的人我執和法我執中的人我執。

身見是所有煩惱的根源。雖然佛教有時說無明是輪迴的根源,有時說我執是輪迴的根源,有時又說貪欲是輪迴的根源,其實都是一樣的。最關鍵的是無明,我執和無明是主要因素,貪欲是次要因素。

只要有無明,就會有我執;有了我執,就會有貪欲。這三個因素,就是輪迴的根源。

輪迴剛開始的時候,首先產生的不是物質,而是無明,隨後是我執;因為有了我執,就有了我所執;無明和我所執產生以後,其他的煩惱都會應運而生。只有斷除我執、斷除無明,才能獲得解脫。

修加行先修出離心,要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這四個外加行修起。外四加行修好以後,出離心自然而然就會有了。而世俗菩提心包含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的修法就是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法為門徑,以此修法即可產生慈悲心。

一旦生起慈悲心,離菩提心也就是咫尺之遙了。只有像這樣一步一步地走,我們才會有希望。

6樓:自在之路

感恩題主開題!

法門不同修法也不同

末學是學習四念處禪修的所以修行的次第是由身念處開始練習經由身念處 (對身觸的覺知熟悉後也加強眼耳鼻舌意觸覺知的熟悉)而練習受念處 (苦集滅道對苦覺知觀察的熟悉)而練習心念處法念處 (對十二因緣無明...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熟悉)

自然的練習覺知觀察四聖諦而開智慧型見緣起而真正的可以開始修行由以上次第

您應該可以了解

先對色身的執著覺知觀察而身見結斷 (初果的三結中之一結)再對受想思等的執著覺知觀察而漸了解自己在欲界的貪嗔先能讓欲界的貪嗔薄弱 (二果)

再斷欲界的貪嗔 (三果)

而最後慢色界無色界貪嗔無明等均斷 (四果)原本沒乙個真正永久恆常不變的我

而人們每天暫時都看到乙個 "我" 卻沒注意到這"我"的暫時性還以為有乙個恆常不變的我

所以會有執著於某種現象或展現的問題而產生煩惱(如有人希望永遠如二十歲時的年輕)

只要能了解這世上的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

因緣聚合就生就展現就變異

因緣消散就滅就凋零

只需珍惜因緣改善因緣

任何結果都不該因而產生憂悲惱苦

自然的對這暫時的因緣展現不會執著了

說的很容易做起來是需要有方法及時間的

修習四念處就是一種好方法

四念處練習內觀中性的覺知觀察

常中性的覺知觀察自己的五蘊

越練習越能覺察到自己漸不被五蘊牽著走 (心不隨內外境轉)世尊所教導的四念處禪修是練習覺觀自己五蘊的好方法這方法沒時間的人用少許時間練習

有時間的人用較多許時間練習

重點都一樣

訓練自己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沒有壓力只有放鬆

放鬆時才易念住所緣

所以您若每天只有幾個十五分鐘

就只練習幾個十五分鐘

但練習時要放鬆心情輕鬆愉悅的練習念住所緣

不給自己任何壓力是必要的

練習時就只是念住所緣

有人打斷時因緣不具足

不對抗不排斥不抱怨

愉快的處理打斷的因緣

處理完還有時間就再念住沒時間也欣然接受

禪修時用不對抗不排斥不抱怨的心態

不在禪修時也可提醒自己時時不對抗不排斥不抱怨微笑放鬆輕鬆愉悅的過日子

隨時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然後放下問題

盡力做事但不強求完美還有的瑕疵留給將來再有機會運作時把握因緣努力(我們隨時都可能犯錯犯錯後要盡力改進然後就放下而不是掉悔)馬祖道一禪師:

道不用修,但莫汙染。何為汙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汙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所以練習四念處禪修的短程目的:

當眼見耳聽意念 ... 時

別將自己的偏見成見 (及以上的汙染) 加入而一再的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

(就算能力還不夠汙染自腦中釋放了也不需被牽著走讓它去莫管它就好)末學學習的四念處禪修

可在日常生活動態中練習

如這篇所說(第11帖):

php?tid=46084&page=1#pid650341您若對修習四念處禪修有興趣

這兩篇應該都有幫助:

一篇敘述四念處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紹實修的方法及正見的觀念)http://www.

zenheart.hk/viewthread.

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一篇敘述 "不做自己想法或思維的奴隸" (正見的觀念)http://www.

zenheart.hk/viewthread.

php?tid=46032

祝您早日成就!

感恩!祝福!

7樓:

小乘初果,必須斷掉我見,疑見和戒禁取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行,從而證取二,三,四果。四果也是常說的阿羅漢。

大乘見道,一定也會斷了我見

結合大小乘,佛教的修行次第是這樣的:

五陰十八界,涅槃如來藏,般若道種智,函蓋一切法。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

二所現影故

三位差別故

四所顯示故

如是次第現,具足解脫道,及佛菩提道。

求正覺佛子,一切應受持

完全斷除「我執」的人,在生活中有怎樣的表現?

無相禪苑 不能從表象上來辨別乙個破除了我執的人,因為突破了我執的人是證悟到了無相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所有的表相都不足以證明它。如果非得是某一種樣子才叫無相的話,恰恰不是無相而是著相了。所以乙個證悟到無相境界的人,或者說乙個突破了我執的人從表面上可能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他的內心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不...

佛法的修行到底是怎樣的過程,難道只是在小寺院裡誦經,想想就得道了嗎?

何成彌 大體上就是止和觀。但有個基礎是菩提心 自利利他,而不是單純的自利。止就是修定力,觀就是在止的基礎上觀空性智慧型,或者在某些教法裡比如禪宗裡以光明相為方便。最終融入法身,再起色身就不會迷惑迷惘,我們很容易迷惘對不對,比如我們會被水淹死忘了我們處於胚胎就在羊水裡活著 比如我們甚至記不清上個月2號...

什麼是真正的修行呢?修行的明師是怎樣?

曳尾泥塗 1 修行,要依據經典。怎樣讀懂經典?和我們在網上隨意發表意見不同的是,中國古人,對於遣詞造句,一向非常嚴謹 慎重。因為 立言 的事,古人輕易不敢做。所以,修字的使用,也必是精準的。這個,叫做 信 綜合先秦含義,信的本義為 言語或文字的表述與事物本來狀態相吻合。比如言與行的吻合,叫做誠信。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