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法裡貪嗔痴的 貪 以及十二因緣裡的 愛

時間 2021-06-01 14:27:51

1樓:

下面講的輪迴是大腦的意識活動:

一、十二因緣是五蘊輪迴描述。

五蘊是結構性描述,輪迴是流程描述。

二、推動輪迴的動力是對五蘊的執取(受->愛->取->有,在這裡大腦分泌獎賞的化學物質)

三、對"樂受"產生執取,推動的輪迴模式就是"貪"四、對"苦受"產生執取,推動的輪迴就是「嗔」

五、深陷輪迴不自知就是「痴」

六、「痴」在十二因緣裡的表現是,乙個生滅結束之後,以為真實,又觸發了乙個行。

(死->無明->行->識)

八、須陀洹對貪嗔還在,對受不再執取的時候,就斷了貪和嗔,就做到了「不受後有」。這時候的果位是:阿拉漢(阿羅漢)

小結:貪和嗔是輪迴的動力

無明使輪迴沒有終止

參考圖如下

2樓:華藏淨流

貪就是對可意物不知足的佔有慾。如渴飲鹽水,愛是對可意物的愛取痴纏不捨,如刀尖舔蜜。貪的表現就是愛取有。貪就是愛,愛就是貪。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3樓:護法居士

阿難當知

此愛緣故即起希求

希求為緣即有所得

以所得故心不決定

由不決定無所厭足

以其內心無厭足故即生喜貪

以貪緣故即生我見

我見生已有所取著

取著為緣心即散亂

由散亂故即起妄語論訟鬥諍。刀杖相治

由是因緣即便造作諸不善業

如此諸業皆由散亂而得生起。若無散亂諸業不生

此散亂法以何為緣。所謂取著為緣。由取著故心即散亂。取著若無散亂何得

此取著法以何為緣。所謂我見為緣取著得起。我見若無即無取著

此我見法以何為緣。所謂喜貪為緣我見得起。喜貪若無即無我見

此喜貪法以何為緣。所謂內心無厭足為緣。以無厭足故即有喜貪。若內心有所厭足即不生喜貪

此內心無厭足法以何為緣。所謂不決定為緣。以不決定故即無厭足。心若決定即生厭足

此不決定法以何為緣。所謂有所得為緣。以有得故即不決定。若無所得心即決定

此有所得法以何為緣。所謂希求為緣。以希求故即有所得。若無希求即無所得

如是諸法。皆由愛與希求互為緣故展轉生起

當知愛法有其二種。所謂

欲愛有愛。

由此二法生諸過失。

4樓:寒冬夜行人

愛,十二緣起支之一,謂現世緣三受生三愛、未起四取。《雜含》第474經云:「緣受愛,緣愛取。

」第479經云:「緣受愛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大毗婆沙論》卷23雲:

『』云何愛?謂雖已起食愛、淫愛及資具愛,而未為此四方追求不辭勞倦,是愛位。『』

貪,1,raga《雜含》亦作「欲貪」、「貪欲」、亦作「染等」,本義染(色),轉義貪染、欲染等,謂於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愛樂耽著,三不善根之一。2,kama,欲界貪。3,abhidhyana,《雜含》亦作「貪欲」,十不善業道之一,貪婪,妄羨。

綜合來看,貪,主要指欲界貪愛。而愛還包括色界和無色界貪愛。可以說愛的意義範圍更為廣泛。

如何理解女人的貪嗔痴?

抽菸喝酒不燙頭 貪嗔痴,這是從佛家的角度說,眾生皆有自己的所求所願所愛所恨,無關乎男女,老弱幼小,本性所致,佛家修心修身修眾生,以求無貪嗔痴。倒過來看,如果乙個修行的人從一開始就是想著,我要成佛,我要修成正果,我要戒掉心中的執念和過往的種種,其實也是貪嗔痴的表現,貪圖修成正果的名,修行過程的種種自我...

閒聊 貪嗔痴 怎麼理解?

樂寂靜 三毒貪 嗔 痴。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名 三毒 這也是一切煩惱的根本。FROM 佛學常見辭彙 陳義孝編 三毒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謂貪嗔痴皆能破壞出世善心,故名毒也。一 貪毒 引取之心,名之為貪。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是名...

如何理解佛教所說的 貪嗔痴 ?

宋成軍 人們總是想辦法克服貪嗔痴,但從沒想過,克服這些東西後,人們就幸福了?就能吃飽穿暖,整天無憂無慮了?人們也沒有想過,如果沒有貪嗔痴,這個世界將會怎樣。 m310 貪就是貪愛,因有觸受而生貪愛。這種貪包含了一切的慾望。而我們平時說的 你太貪心了 指的是過度的慾望。嗔指的是怨恨 憤怒的情緒。對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