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教所說的 貪嗔痴 ?

時間 2021-05-05 21:27:24

1樓:宋成軍

人們總是想辦法克服貪嗔痴,但從沒想過,克服這些東西後,人們就幸福了?就能吃飽穿暖,整天無憂無慮了?

人們也沒有想過,如果沒有貪嗔痴,這個世界將會怎樣。

2樓:m310

貪就是貪愛,因有觸受而生貪愛。這種貪包含了一切的慾望。而我們平時說的「你太貪心了」指的是過度的慾望。

嗔指的是怨恨、憤怒的情緒。對境要慈悲為懷,懂得理解關愛他人。

痴就是無明。人生就是無明緣起。學佛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3樓:

「貪嗔痴」是三種錯誤的心靈狀態,即金剛經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貪於現在,嗔於未來,痴於過去。

夏遠:金剛經中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什麼意思?

4樓:

比丘們,以眼和色為緣,生起眼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生起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 當乙個人在接觸樂受時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便會潛藏著貪著的性向;當乙個人在接觸苦受時對此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捶胸號哭, 內心迷亂,便會潛藏著厭惡的性向;當乙個人在接觸不苦不樂受時對此不能如實知集、滅、味、患、離,便會潛藏著無明的性向。

「比丘們,乙個人在樂受之中不能斷除貪著的性向,在苦受之中不能清除厭惡的性向,在不苦不樂受之中不能截斷無明的性向──不斷除無明,不生起明,是沒有可能當下將苦終結的。

……以耳和聲為緣,生起耳識……

……以鼻和香為緣,生起鼻識……

……以舌和味為緣,生起舌識……

……以身和觸為緣,生起身識……

「比丘們,以意和法為緣,生起意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生起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當乙個人在接觸樂受時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便會潛藏著貪著的性向;當乙個人在接觸苦受時對此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捶胸號哭,內心迷亂,便會潛藏著厭惡的性向;當乙個人在接觸不苦不樂受時對此不能如實知集、滅、味、患、離,便會潛藏著無明的性向。

「比丘們,乙個人在樂受之中不能斷除貪著的性向,在苦受之中不能清除厭惡的性向,在不苦不樂受之中不能截斷無明的性向──不斷除無明,不生起明,是沒有可能當下將苦終結的。

外相誘人的事物。 對外相誘人的事物不如理思維的人,會帶來沒有生起的貪欲得以生起,或帶來生起了的貪欲得以增長。 這就是帶來生起了的貪欲得以增長的原因和條件了。

外相厭惡的事物。對外相厭惡的事物不如理思維的人,會帶來沒有生起的瞋恚得以生起,或帶來生起了的瞋恚得以增長 。賢友們,這就是帶來生起了的瞋恚得以增長的原因和條件了。'

不如理思維。不如理思維的人,會帶來沒有生起的愚痴得以生起,或帶來生起了的愚痴得以增長。這就是帶來生起了的愚痴得以增長的原因和條件了。

「比丘們,以眼和色為緣,生起眼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生起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

當乙個人在接觸樂受時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便不會潛藏著貪著的性向;當乙個人在接觸苦受時對此不感到傷心,不感到不幸,不感到悲哀,不捶胸號哭,不內心迷亂 ,便不會潛藏著厭惡的性向;當乙個人在接觸不苦不樂受時對此能如實知集、滅、味、患、離,便不會潛藏著無明的性向。

「比丘們,乙個人在樂受之中能斷除貪著的性向,在苦受之中能清除厭惡的性向,在不苦不樂受之中能截斷無明的性向──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是能夠當下將苦終結的。

……以耳和聲為緣,生起耳識……

……以鼻和香為緣,生起鼻識……

……以舌和味為緣,生起舌識……

……以身和觸為緣,生起身識……

「比丘們,以意和法為緣,生起意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生起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當乙個人在接觸樂受時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便不會潛藏著著貪著的性向;當乙個人在接觸苦受時這個不感到傷心,不感到不幸,不感到悲哀,不捶胸號哭,不內心迷亂 ,便便潛潛著著噁噁的性向;當乙個人在接觸不苦不樂受時該能如實知集,滅,味,患,離,便不會潛藏著無明的性向。

「比丘們,乙個人在樂受之中能斷除貪著的性向,在苦受之中能清除厭惡的性向,在不苦不樂受之中能截斷無明的性向──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是能夠當下將苦終結的。

5樓:妙法蓮華

《妙法蓮華經》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世尊黙然而不制止。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

舍利弗,如是増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有如此失:失於所知障,失於煩惱障,失於我執。所謂「煩惱障」,就是貪嗔痴慢疑這些習氣,很難克服。

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不僅告訴釋迦牟尼我們也是這樣說法,而且講出所以然,這是為了恆順眾生。『少智樂小法』,在眾生中能夠修行的人,哪怕是修歪門邪道都是有智慧型,他起碼知道有來世,有六道輪迴。

但是你也不要聽到歪門邪道就毛骨悚然吶!佛法裡的歪門邪道跟世間人的歪門邪道不一樣。世間人的歪門邪道特指強盜土匪、壞人壞事;佛門裡的歪門邪道僅僅是指他修行不究竟而已,其實都是些好人、善人。

可是講來呢,又叫大家毛骨悚然——正因為他是好人,他傷害人的罪過比壞人傷害人的罪過大無量倍,你看冤枉不冤枉。惡人害人止於一生一世;好人誤導人、害人,害得你生生世世、無量的生生世世。所以這個世間法、佛法就這麼奧妙。

有時不講理就不講理到極點;但是想想呢,還又完全在理,是不是啊?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破除情執啊?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姑姑阿姨是不是對我們最好啊?可他們不能當老師啊!

他們在鼓勵我們搞貪嗔痴,是不是?所以他們比那個強盜土匪害我們的罪過,是不是要大無量倍啊?強盜土匪一刀把你砍死了,害你這一生一世;你這些七大姑八大姨把你養成了這種貪嗔痴的習氣,是不是害了你生生世世?

可不一樣吶!所以在佛法裡「只以道處,不以情交」。

6樓:

貪的是過去,痴的是未來,嗔的是當下。

應對痰的辦法是戒。

應對痴的辦法是慧。

應對嗔的辦法是定。

你有貪嗔痴,我有戒定慧。

一物降一物,滷水點豆腐。

7樓:心靈樂園

凡夫流轉輪迴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執,由我執而產生貪嗔痴。因為有了我執,就會想方設法利益自己,為一己之利而奔忙。如果沒有我執,就不會產生利己的念頭,也就沒有接踵而來的種種善惡之行。

由我執而產生貪嗔痴等煩惱,貪心讓我們去偷盜,嗔心讓我們去殺人,如此而造的業就是因,此因也肯定會有果,因為世間萬物,包括微觀世界中我們看不見的事物,都有其特殊的因果迴圈規律。所以殺盜淫業一定是有果的,它們的果就是輪迴中的種種痛苦。

生生世世讓我們不自由、不幸福的,就是自己心中的乙個細微執著。這個執著把我們的心和輪迴,也可以說是肉體,緊緊地連在一起,不讓它們分離。一定要斬斷這個始終把我們的身心連在一起的執著。

如同風箏斷了線後,就可以在藍天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一樣,當我們用一種手段把這個象鋼絲一樣連線心與肉體的東西斬斷以後,就會像佛和登地以上的菩薩一樣:沒有生、老、病、死,沒有貪、嗔、痴、慢,不受任何煩惱的限制,不受任何身外之物的約束(自利),同時還能更好地利益眾生(利他)。度化眾生、利樂有情的事業是永遠不會停止的,這是我們修行、成佛的唯一目的。

我們要斷除煩惱,首先就要找到煩惱的根源。佛教對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很講究因果關係。若要毀滅果,就必須找到因。

只有找到「因」,才能打破、毀壞它。「因」毀壞了,「果」就會自然消失。這是乙個非常理性、合理的做法。

8樓:一形三昧

說來簡單,實則不易。

貪嗔引發煩惱、苦。明白這個後,就不那麼痴了,有基本的見解(認識)了。要斷除貪嗔時,仍舊是很難了知細的、最細的貪嗔。因為不能完全了知,那麼其實還是痴的。

為了了知,持戒修止修觀。戒是制住粗的貪嗔。細的亦須認識到,若一時不能,止觀來幫助,也即是修行。

9樓:

貪嗔痴不需看太透,適應的不是好與壞,是習慣。好壞都是互相轉化的。

改變乙個人的習慣很難,特別是階段過度的時候,但這形勢基本無法逆轉。

如何理解女人的貪嗔痴?

抽菸喝酒不燙頭 貪嗔痴,這是從佛家的角度說,眾生皆有自己的所求所願所愛所恨,無關乎男女,老弱幼小,本性所致,佛家修心修身修眾生,以求無貪嗔痴。倒過來看,如果乙個修行的人從一開始就是想著,我要成佛,我要修成正果,我要戒掉心中的執念和過往的種種,其實也是貪嗔痴的表現,貪圖修成正果的名,修行過程的種種自我...

貪嗔痴當中的「痴」究竟如何理解?

陳剛 不同境界會有不同的說法。痴就是不覺。就是把虛妄的相當真,並深陷其中。再換個說法,就是執持有的虛妄相,亦或執持無得虛妄相,不得出離。 珂玎 比如有種光明的力量,可以讓人直觀地明白事物的本質,包括發現自己的各種情緒是如果影響自己的,讓自己體會到自己的煩惱的運作過程,甚至讓人明白宇宙成住壞空的過程,...

閒聊 貪嗔痴 怎麼理解?

樂寂靜 三毒貪 嗔 痴。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名 三毒 這也是一切煩惱的根本。FROM 佛學常見辭彙 陳義孝編 三毒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謂貪嗔痴皆能破壞出世善心,故名毒也。一 貪毒 引取之心,名之為貪。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