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怎麼養氣的,怎麼修行的?

時間 2021-05-29 22:33:23

1樓:歸虛子

此身常放在閒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

此心常放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

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便可為萬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患頑金鈍鐵之不可陶熔。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汙瀆之不能容納。

落落者,難合亦難分;欣欣者,易親亦易散.君子寧以方剛見憚,毋以媚悅取容.

情之同處即為性,舍情則性不可見,欲之公處即為理,舍欲則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滅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絕欲,惟期寡欲而已。

忙處事為,常向閒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裡密操持,非心自息。

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處拔除不淨,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紛擾固溺志之場,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學者當棲心元默,以甯吾真體。亦當適志恬愉,以養吾圓機。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無事便思有閒雜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訊息。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虛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身不宜忙,而忙於閒暇之時,亦可儆惕惰氣;心不可放,而放於收攝之後,亦可鼓暢天機。

鐘鼓體虛,為聲聞而招擊撞;麋鹿性逸,因豢養而受羈縻。可見名為招禍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學者不可不力為掃除也。

菜根譚真是字字珠璣,被儒家奉為經典,是儒家的通俗讀物。

修道修佛都難免有出偏的,但是儒佛雙修或是儒道雙修卻難有,何也?

蓋儒家學做人,人做好了,才能做仙佛呀。要不然仙佛做不了,反而還做不好人了。

儒家是怎麼看待愛情的?

儒家文化是沒有愛的。這不是我瞎說,你可以去看看四書五經。當然我覺得這也不怪什麼儒家,我們傳統文化裡有忠有孝,有禮義廉恥,有家國天下,就是沒有愛。儒家以仁為核心,而有情即仁。都說中國是個人情社會,而人情社會其實就是儒家社會。所以儒家對情感的琢磨研究是非常系統科學深入的,在全世界都獨一無二。這其中當然包...

學習大乘的修行者是怎麼實修的?

佛香 沒修行二十餘年,修行只做兩件事 打坐與念阿彌陀佛,其餘什麼也不做,但到一定境界,則一通百通。沒開悟前,講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法,開悟以後,講的是自己的法,即自己的修行境界。如 花開見佛悟無生 這句,講的便是實實在在的境界,即是修至中脈開出陰神的境界。修中脈,一開始內視,中脈只似麥桿一樣粗細,且麥桿...

怎麼判斷寺廟是否是真修行?

靜心 我所見的佛陀正法律僧團所住的寺院是這樣的 1.看教理體系。致力於傳承 巴利三藏 致力於體證四聖諦,踐行並傳承佛陀的滅苦之道 八聖道。2.看持戒是否嚴謹。在家住眾持守八戒或慈心九戒,出家眾嚴持十戒或比庫227條戒,三衣一缽,不持金錢。3.看出家眾的時間都用來做什麼了,尊者和尼師每天絕大多數時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