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莊子?

時間 2021-05-12 12:51:40

1樓:Hugo

最近在一篇講左右的文章裡學到,那個答主把老莊化為既右(即極度保守)。

這樣劃分特別適合這種口號式的回答問題,因為畢竟,問這樣的問題的人和看這樣問題的人都希望通過幾個回答把這個事兒就看明白了。

個人覺得那個答主的回答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為極度保守從某種角度確實被包含在老莊裡,極度保守某種解讀可以是管理層不去干預基層,讓基層自由生長,那這樣相當於讓基層極度保守(潛在基層本身傾向於聽從自己的意志),管理層創造讓基層極度保守的環境。

那從這個視角理解老莊,是否有哪怕一定的合理性呢?

2樓:zhouyao19870204

我仰慕的智者,或者說覺者蔡志忠先生在莊子系列動畫片開頭就用以下幾句話簡明扼要的介紹了莊子:人必須自覺人的存在。不要從他人的臉上畫出自己,不要從過去或是未來畫出現在,不要從無價值畫出價值,不要從無限畫出有限,不要從死亡畫出生存,這樣才能超越束縛從而達到自由。

人世的生活在莊子看來是無生命的秩序,而莊子所要追求的卻是是有生命的無秩序。

你看,智者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3樓:知音

莊子是向道者而不及之子。他崇向自然,他投以灑脫,奈何不達聖人學識之一半的一半,特別是在絕巔之學之途之識上,少得幾乎沒有什麼分。

4樓:墨子連山

如果把佛教中「輪迴」等神秘主義切割乾淨,剩下的幾乎就是莊子,而禪宗則是對莊子的注釋。如果中中國人不是早早讀了莊子,佛教恐怕很難被後人所接受,會由於基因差異太大導致物種隔離。

但是話說回來,莊子也確實把人虛無化了,把道德、價值虛無化了。

但是莊子卻並不消極,從這一點看,倒是尼采更懂莊子,他們同樣追求「超越」,當然尼采還是更猛烈了些。我甚至懷疑,尼采那句「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是不是抄襲了莊子的「鼓盆而歌」?

所以,雖然老莊並稱,但是老子是並不主張虛無的,否則也不會有什麼「德」了,這一點莊子與老子簡直南轅北轍。

倒是孔子更像是老子的繼承人,而莊子則更像是禪宗的開山鼻祖。

中中國人所理解的自由,是莊子的自由。中中國人的審美,是莊子的審美。如果沒有莊子,佛教可能都沒辦法被引入,就更別提禪宗了。

不過《莊子》這本書的文學性太強,寓言也多,讀起來很容易跑偏,不自覺地會認為自己看得只是文學藝術,而忽視了表象之下深刻的哲學思辨。

加之莊子時不時表現出對邏輯的蔑視,以至於從小接受邏輯訓練的我們,乍看之下很難接受。哪怕沒有氣急敗壞、拍案而起,也必然會將之束之高閣,從此對其嗤之以鼻。

總之,《莊子》之難以理解,在所有哲學論述中差不多可以算是首屈一指了。

康德、黑格爾、叔本華雖然也不好讀,但是人家都是「老實人」,規規矩矩、不厭其煩地發明概念、解釋概念,生怕自己說的不精確,誤導了讀者。

莊子卻正相反,他完全不管讀者死活,只要我自己寫爽了,管你懂不懂呢?這一點尼采倒是隨莊子的,因為他們的目的都是超越,超越自我、超越物質、超越精神。既然超越了,我乙個高維生物,怎麼還會在乎你們這些二維螞蟻的感受呢?

很多人因此讀不懂莊子,正是這個原因。但是咱們也要明白,咱們不懂人家,未必是人家不行,更大的可能是咱們自己不行,不能望其項背。當年羅素都對莊子推崇備至,咱們大概率應該是不如羅素的吧?

對於《莊子》這部書,咱們如果實在讀不進去,我出個主意,唯讀《內篇》七篇就行,《外篇》和《雜篇》學界已經有了定論,並非莊子所作,其中魚目混珠者不在少數,讀了難免節外生枝。

如果還嫌多,那我再出個主意,唯讀《內篇》的前三篇,也就是《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多讀幾遍,理解之後也足夠了,其他篇可以不讀。

如果還嫌多,那就這樣,理解「逍遙遊」、「道通為一」、「庖丁解牛」這三個概念也就可以了。

如果還嫌多,那我再翻譯一下?

逍即是高,遙即是遠,逍遙便是高遠無極的自由,是絕對自由,追求這種自由便是人生的意義。遊,自己意會,這是追求過程中需要的方法。

道通為一,即是我與他人無分別,我與萬物無分別,我與天地無分別,便是叔本華的「生存意志」,也是佛教所說之「因果」。這種狀態叫做「無待」,類似於佛教的「去我執」。

庖丁解牛中體現出來的美學,就是中國傳統美學,事事做到極致便都是藝術。茶道、花道便是,還有現在日本所說的空手道,皆源於此。這就是叔本華認為的通過藝術追求美從而完成對「意志」的超越。

這也是佛教所言,八萬四千法門,皆可成佛。

三十年來《道德經》實踐總結

5樓:Squirrel Hau

《莊子》其實就是告訴你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一種東西的不同表現形式。

老子裡面說這個東西叫做道,然後其實也不是道。

莊子沒有說是道

你說它是什麼就是什麼,總之是萬物是歸一的

就是所謂的「齊物」

宇宙的四大要素:時間、空間、物質、能量實際上都是一種東西,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並且是可以相互轉化。你要按四大要素分類也可以,要按照別的分類再分出反物質、暗能量、資訊流也可以,反正都是「齊物」的。

從莊子那裡,你幾乎可以看到物理學發展的極限,以一種很樸素的方式道出。再高等、再先進的文明最終都會滅亡,因為文明、秩序和混沌也是「齊物」的,本身也沒有區別。

今天我們都喜歡談格局。但是,《莊子》從格局上達到了頂峰,格局再大大不過《莊子》

6樓:金剛吃貨菠蘿蜜

不理解,只是喜歡!

一如我喜歡東坡紅燒肉

白天努力搬磚吃飯。

晚上無意讀庄心安!

讀不讀得懂無所謂

北冥有魚有蝦,鯤啊鵬啊草履蟲啊死去活來都是變幻世事有起有落,苦啊甜啊成啊敗啊治亂興衰皆是風光

7樓:

和天地自然融為一體,盡量簡化人類的社會性,彰顯自然屬性。

人類的思考過度和文明過度其實是一種負擔。

這些年我讀過很多書,但是最終我在逐漸將這些東西簡化和盡量忘記。

這是因為,我在養貓的過程中,發現貓的簡單和記憶少,保證了它每天都可以很寧靜地看著天和雲,可以寧靜地面對一切。我從它身上,看到了簡化大腦帶來的輕鬆和寧靜。

這種迴避,並不意味著像和尚那樣出家或者做乙個仙風道骨的人,而是盡量用自然屬性來克服人類文明對自然生命強加的精神累贅和世俗累贅。

自然給動物以交配捕獵飲食玩耍的自然本能,要充分利用起來。

我覺得這就是「出世」。

而如果選擇「入世」,那麼最好像漢娜阿倫特談從事政治活動時需要的基本品格那樣:必須有準備為了公共事務隨時流血犧牲的覺悟,要有勇氣。

8樓:浩哥愛讀書

如何理解?

剛好最近正在參加一家書店的《莊子》共讀,兩周時間,讀完了《逍遙遊》、《齊物論》和《養生主》,多少也有些心得體會,寫下來,給自己也算是思路的整理吧。

一、有所待/無待

只要多少聽過莊子的人,基本都會說到逍遙遊,說到大鵬、鯤,還有人會提到御風而行的列子,狀態令人羨慕,然而,我覺得,這裡說的有所待和無待的問題。開篇直接就是通過比現實大得多的事物入手,一下子抓住人的注意力,然而很難說有人能夠達到無待境界,至人無名、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大家都覺得好厲害好厲害,不過距離我們好遠啊。但是又說,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所以可以看出來,這些東西其實都有條件的。

什麼條件呢?

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所以,我倒是覺得,更應該是認清現實,有所待的活著才是普通群眾的常態。

修心去讓自己內在的世界更加豐富,也是現實考慮的。

二、對比

大小的對比,說到了怒而飛的鵬,蜩與學鳩笑之曰,這裡說的是大小的對比,而我個人認為更多的是格局。

如果蜩與學鳩不是「笑之」的話,而是各安天命的活著,還有錯嗎?所以歸結起來,我更願意稱呼為格局的不同。

三、警醒

在天下之大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中,很不好理解,感覺應該是說反了吧。

這部分,我個人有兩個想法,一是說的是兩個參照系之間的對比,很有點強制拉平的意思,比如說是四個物品進行兩兩相對比的,然而莊子故意把兩個參照系打散,放在一起並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觀念上的衝擊非常強,也是警醒吧。

二是說的,很有點方生方死的意味。這個說起來稍微有點複雜,比如說秋毫之末和泰山之間的對立面進行的比較,這裡就又涉及到莊子說到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去看看對立面,或者說再借用《老子》裡面說到的「名,萬物之母也」。定義很重要。

9樓:青石

我姑且瞎寫一寫,把我淺薄的看法寫出來。

我雖然沒法從中讀出什麼,但是每次讀完莊子都有一種自然之感。

我讀莊子,就感覺像是離家千里的遊子聽聞到故鄉的訊息那般歡喜啊。

10樓:

《莊子》最值得珍視的是那些珍貴的文學意象。例如《逍遙遊》: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幾十個字,卻描繪了一種完美的人物形象。

魏晉時代,名士們正是一邊學習著《莊子》,一邊精修容止。他們傅粉塗朱,飲露服散,縱酒放歌,袒服裸距。他們隨性而為,厭事功而耽逸樂。

莊子賦形而由名士實踐的人物風格,塑造了中國古典仙人的形象。

這是不朽的美的形象,正如古希臘的雅典娜,古羅馬的維娜斯一樣,已經成了中國美的符號。

美白,纖體,對於武俠/古偶/修真/玄幻/漢服來說,誰能脫離莊子休的執念呢。

11樓:祤晨

《莊子》是一本覺悟之書。

莊子行文有時是反邏輯的,它裡面的說理會讓最講邏輯的名家、辯論家、邏輯學家大皺眉頭,直斥為胡攪蠻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些說理更近乎詭辯、強盜邏輯,充滿反智主義味道。所以,不要詫異多數人對莊子的否定,尤其學識素養深厚,通過專業科學思維訓練的專家學者。

莊子完全可以不這麼寫,他的一些篇目也同樣充滿著縝密的邏輯思維,對事物全貌有著全面且深入的認識。比如《齊物論》這節,「大知閒閒,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鬥。縵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這一段就將智識、言論、心性、閱歷不同的人他們的不同表現都分析到了,可以看到莊子的眼光是老辣且犀利的,沒有深厚人情世故的歷練是難以寫出的。

但老辣犀利的莊子卻沒有用大段邏輯清晰,條理清楚、由一推二符合現代科學思維規範的論述充斥在他的文章中,反而說了很多恣意汪洋、大而無當甚至借助神鬼傳說的話,難道莊子不知道他這樣會遭人誤解嗎?

不,莊子很清楚,不但很清楚,莊子甚至有意為之。《逍遙遊》肩吾問連叔一節就講到了,「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

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

莊子之所以說這些使人驚怖甚至反邏輯的話,是為了什麼?為了。破的是什麼?破的是腦海中根深蒂固的成見、偏見或自以為正確或客觀也相對正確的見解。

他告訴你泰山與秋毫沒什麼不同,長壽與早夭沒什麼不同,事實也確實如此,從宇宙的角度觀之,泰山就是小若秋毫,以宇宙動輒百億年的衍化史觀之,彭祖800年壽命就和殤子一樣短暫,所以要破頭腦僵硬的二元對立的觀念,而齊物觀之。

為什麼要破?是為了使你擺脫任何思想觀念對頭腦和心的束縛,讓你真正的見道。

唯當你一無所有,你才能看清宇宙。

唯當你毫無私見,你才能見到天地。

當所有二元對立概念消失,我們內心才能趨向如如不動的那個一,從而做到心與道毫無二致,徹底的融入道進而才能真正的游於道,忘我、忘時間也忘天下。

這是莊子寫《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的真意。這些篇目所有的重言、卮言、寓言都在不厭其煩地反覆告訴你,跟著他這麼做,做同樣的事和他一起游於道。

我們學習的一切知識、技能、思想觀念在幫助我們的同時也在束縛我們,這是事物的一體兩面,它們就像柏拉圖中的「洞穴神話」,洞穴幫我們抵禦風寒,給我們溫暖,卻也使我們體會不到真正的太Sunny。我們的私見也是如此,它們幫助我們成為更好更優秀的人的同時,也使我們無法真正的體會更寬廣的道的存在。若想見道,你就必須拋下自我,拋下各種各樣的心思念頭,做到無所憑依無所待,無所待然後才能悠遊於道。

接下來,莊子有一大堆篇目都在講悠遊於道的人,他們是怎麼行事處事的,他們是怎樣對待生命、對待萬物的。也有一些篇目講失於道的人,他們是怎樣遭來更多麻煩禍亂的。

然而以上總總,習慣邏輯思考、習慣用各類思想觀念幫助自己處事行事的人不會懂,而這也是我們大多尋常人甚至社會精英、專家學者的狀態。我們習慣有乙個自我去接洽世界,而無法真正做到忘我喪我無我,所以對於莊子,向來大笑的人多,而不笑,與莊子會晤齊心的人少。

但這也無妨《莊子》這本書的地位,因為歷朝歷代,識貨的人,從莊子這本書真正覺悟的人一直都存在,在他們的傳承下,《莊子》這本書也就《道德經》一起,被認為道家思想的總根源。我們哪怕今天再怎麼看不上、不理解,也不影響它們繼續流傳下去。就如杜甫那首詩寫得「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從歷史角度看,我們再閃耀,都只是其中一朵小浪花。

從道的角度看,我們雖是小浪花,但我們時刻與道的海洋合而為一。

畢竟構成我們的,與構成宇宙的,毫無區別。

如何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迷途書僮 1 南郭子綦對 敢問Teana 的回答,並不只是一句話,而是延伸到通行本第九章結束 無適焉,因是已。顏成子游提問時,說了 人籟則比竹是已,地籟則眾竅是已 那麼Teana則什麼 是已 呢?2 齊物論的核心論題在通行本第十章。提出論題後,再通過幾則寓言進一步闡釋,整體的文章結構類似逍遙遊。第十...

如何正確的理解莊子的思想?

Yvoire 莊子的思想可概括為十二個字 齊萬物,齊是非,齊生死,逍遙遊 齊萬物 莊子認為萬物無論大小,都是平等的 大鵬和蓬間雀盡自己的心力,都問心無愧。平等 齊是非 莊子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反對獨斷論 對與錯沒有絕對的標準且是逐漸變化的。要用寬容之心,齊是非的觀點看待世界。寬容 齊生死 莊子...

如何理解莊子《逍遙遊》的思想?

文蒼 別人周莊真身就是鯤鵬 你說他作為妖祖怎麼不能談天說地 南華丨東華 地位是一樣的 東華帝君 東王公 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君王玄甫 純陽演正警化採佑帝君呂洞賓 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王重陽 南華真人 莊子 四大真人 莫生莫死丨莫虛莫盈丨是謂真人 南華真人 即先秦道家學者莊周 通玄真人 據傳為文子,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