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與莊子提出的絕聖棄智

時間 2021-05-12 04:43:40

1樓:山木君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如果有了所謂得「高人」「神人」,那麼我們這些低人又如何自處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讓世界有了優等得人,那麼就讓世界也有了低賤的人。

但是誰人又是生來就低賤?誰人又不是娘胎裡出來的。有了「聖人」,世人的良知便泯滅了,於是就有了為求名利而無所不用其極的人。

因為沒有人想做下等人,所以「智」就被需要了,因為智可以讓人往上爬。於是世界從此為了爭權奪利戰亂不止,人心不古。

這是老莊的慈悲,所以老莊的文字裡,幾乎是不會提到「神」這種東西。相反,他們在世的時候甘於做個普通到塵埃裡的人。我想老莊如果現在還在人世間,他們更希望我們把他當作乙個普通人,乙個朋友,而不是所謂的「聖人」

2樓:無心道人無恥之徒

這個問題,很簡答,大乘起信論就是談這個問題的。

不懂報個班。

王陽明的心學,也是談這個問題。

更傻了吧。

3樓:知音

其實國家良好,人社良好,出不了聖人,雖然這個與借聖和披假聖的剖析不同,實則這個才是根本的根本,而若絕聖棄智了,社會國家也就良好了,也就不用倡導或標榜於絕於棄。

4樓:Seth Hsu

絕聖這個我不太清楚,但是我知道為什麼要棄智,這裡的智是指知識、邏輯和思維,只有放下這下,才能容納智慧型。

墜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

才能上善若水,才能因勢而成形,這和佛家講的放下我執是一樣的意思

5樓:玄易道人

不請自來,slay全場。

友情提示一下下:對於任何論述,都要放在論述者的整體思想框架去理解。舉乙個我舉過的例子,「要想甜加點鹽」,這如果是個廚師說的,他一定是在說做菜的小技巧;如果是黑格爾說的,則很可能是在講辯證法。

對於《老子》而言,講的是為政中處理君民關係時君王的自我認識與自我約束。其中,(感謝 @長風 的回答中的基礎資料)普遍意義上的聖,即賢明的治理方法,並不是老子否定的物件,相反,是他推崇的物件。老子所要絕棄的聖與智,是君王為政過程中所自以為的自己的聖與智。

老子所一再告誡的,是君王在為政過程中不要自以為聖賢,不要自以為比民眾高明。要做到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所以,相比較而言《老子》的絕聖棄智是在政治哲學的立場上對於君王的自我約束的要求;而莊子則是從認識論的基於人與世界的時空跨度的區別所得出的不可知論而闡述的絕聖棄智。

6樓:坐在屋頂看著你

簡單粗俗的解釋,就是少裝B。

文明一點解釋,就是不要滿嘴ABCD之乎者也,貌似很有學問的樣子,實則愚弄矇騙邏輯跟不上趟的廣大民眾。

從客觀邏輯角度解釋,就是不要道貌岸然地用所謂信仰或知識圈禁他人。

7樓:遲程陽

看你從那個維度去理解了。

絕聖棄智是《道德經》一體思想的表現。

例如,不尚賢啊。

簡單來說,就是不有不尚。不分別。不有美醜賢愚。

在道清靜,絕聖棄智。別說是智了,連知都要無知呢。智是知的累積和昇華。

8樓:hu-ou

別學樣,沒有模式,沒有標桿。每乙個人都有自己特點,模式化學別人樣好麼?

「智慧型出,有大偽」,什麼模樣是智慧型?什麼形式不是?形式化教條化套路了,就是空殼了,就不是智慧型。

9樓:

沒有什麼神秘可言,其實很簡單。

根據唯物歷史觀,乙個人類社會,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的。

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道德經》,就是一種個人感悟,有關於當時存在的社會矛盾,並且作者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

那麼,社會矛盾是怎麼引起的呢?作者認為,是因為人的慾望而引起的。因為慾望,而生出貪計。同時,作者還認為,等級引起了社會矛盾,所以要不尚賢。

《道德經》沒有什麼神秘的,學一點社會學,你會發現,今天關於社會學的學說,遠遠將《道德經》甩到十萬八千里了。

實際上,古希臘的柏拉圖也有理想國這麼一種想法,很多東西很相似。所以,真實的情況就這麼簡單。

10樓:

牧羊邏輯。

羊群只能有乙隻頭羊,其他羊可以很強壯,但不能有做頭羊的想法。

這樣羊群永遠只有乙隻頭羊,和諧社會,大同世界。

也就是君主立憲制。

目前,很多國家仍在採用的權力模式。

11樓:道一居士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價》直接把文字改動了,去掉了「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而是依據《楚簡本「老子」》改為「絕智棄辯、絕偽棄詐」,老子的原意盡失。

《楚簡本「老子」》出於儒生書吏之手,以俗儒意篡改頗多,卻被視為老子「原本」,這樣中華文化就失去了深刻性。誰想篡改或毀滅文化,只要挖乙個洞足夠深,埋下篡改的經典,並等待二千年就可以了。

此章與十八章有密切聯絡。「仁義、智慧型、孝慈」三者是相同的議題上章是立論,此章是證成和修法。語言的關聯性是十分明顯的,並不存在文字傳抄錯訛。

此章與二十章亦是一氣貫通,老子說自己是「愚人也哉」。十

八、十九二章只有「愚人」才說得出來。愚人正是針對「智慧型」而言。「常使民無知無慾,夫子智者不敢為也」,(第三章)百姓之苦,正是「智者」造成的。

老子所說的智慧型是俗智,是智巧,也可以說是巧取豪奪的代名詞。「智者」就是智巧之士,老子這樣的愚人出現,心中如如不動,一把明鏡照射世間,任憑「智者」巧舌如簧,終究原形畢露。所以說智者「不敢為」

老子的純樸智慧型才是真智,是大智慧型,是佛教中般若智慧型。《心經》說「無智亦無得」,與老子「絕聖棄智」完全一致。俗智最後都用於自私,不能用於無私。

「上善若水」(第八章),水的智慧型才是大智慧型,無私的智慧型才是大智慧型。無私的智慧型不應該棄絕嗎?

12樓:梭羅的湖

看到一堆一堆的回答,感覺都挺囉嗦的,其實老子想說的是絕聖棄智,就不會有不聖和不智,這就是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有無相生長短相隨的另一種說法,類似於聖經裡的亞當夏娃偷吃智慧型果,知道了善惡美醜,就這樣吧,至於對錯,自己體會,老子的思想我認為還是比較純粹的,不是為了個人謀利的工具。

13樓:圓琢

他的意思是,有為的行為都是以私慾做動機的,有私慾就會出現爭奪,欺壓,殘害等等一系列行為,你要做聖賢,就會指責別人不聖賢,做聖賢也是個人的私慾,會可以出現和別人不一樣,求異等等一些舉動,但自認聖賢人就是真的是真理嗎?不一定吧,好多聖賢的話,孔子的話現在就好多不對是吧。他要是不說男尊女卑是禮的話,我們還用經歷解放婦女嗎?

有女子無才便是德。說他中國落後罪魁禍首,都不為過。這就是聖賢幹好事影響大,幹錯了影響也大,功與過比一下,還不如不要聖賢。

無為而治才是真的天道。

但是老莊也是聖賢,他的話也是有為之言,和他的無為也是矛盾的,這就有點尷尬了……

我個人認為,中庸才是好的,太絕對都不好。沒有絕對的東西。有為和無為,也是相對的。

14樓:

孔丘理想中的聖人之類的,什麼周公旦啊,還有古老的三劍客之類的。聖,這種聖特指一種偶像,即提倡人們要這樣要那樣的即在一種規矩下生活的,;老子認為他們是人為的給小民戴上枷鎖,只有不提倡他們,人們才能像魚兒生活在水中那樣自由自在,這便是理想中的社會。至於智,也就是所謂的愚民之術了(這裡的愚不是褒義),即使公升斗小民都崇拜偶像的一些權術伎倆,像什麼搞出「仁、義、禮、智、信」這種來使大家規規矩矩的等候調教等待奴役而為一人或少數團體服務的,這種東西只會滿足提出的人的意淫和統治者的利益,而實際上人民戴著各種鐐銬,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5樓:丘知

我覺得這話不是給普通人一般人說的,給修道人說的,老子,列子,莊子都不搞功名利祿的。除非自己想要飛公升,然無卵用。絕的應該是聖凡的概念,俗人不懂聖,不去修聖而是追求聖,就亂了。

16樓:長風

老子說過的「聖」多了:

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聖人被褐而懷玉。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老子是跟聖人、智者有仇,要把他們全消滅麼?

絕的棄的,是「聖」「智」「仁」「義」的名義和旗號,那是爭議的源泉,是能讓人為這點名頭而喪失本來面目的「名」,而非「道」。

老子贊同的,是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自然而然,不起波瀾,不豎旗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老子和莊子提出的絕學棄智中,學和智,具體指什麼

領悟道德經 絕學棄智。分別 對立 相對 有限之學,之知 老子提倡學,欲。學不學,不 復眾人之所過。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是那些絕對的,需要體悟的根本的整體的一。是不役於物,也不役物而兩不相傷的真常。是虛己以游世,體盡無窮,而游無朕。 歸舟 意思同 大智若愚 或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當你...

如何理解孔子論語的 知其不可而為之 與莊子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

123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這句話才是完整的,單拎出來第一句就是斷章取義,顯然孔子在莊子眼裡不是德者。生命在於折騰!折騰不動了也就老實了。 Ethan Crisp 孔子講的是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莊子的思想是 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儒家是溫熱的,而莊子是冷漠的。好比鄰家失火,自己有一桶水。...

如何理解佛法四聖諦之八正道的正精進與三十七菩提分的四正勤?

慧明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在家正淫,不出軌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誹謗,不貪欲,不嗔恚,不痴愛。反過來就是惡業。如何是四聖諦,苦諦 愛苦,行苦,念苦,求不得苦,貪嗔痴苦。集諦 相聚義,和合義,集起義。因苦而有貪嗔痴,從而有八萬四千種種煩惱,種種惡業因緣相聚。所謂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