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論語的 知其不可而為之 與莊子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

時間 2021-05-11 02:21:14

1樓:123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這句話才是完整的,單拎出來第一句就是斷章取義,顯然孔子在莊子眼裡不是德者。

生命在於折騰!折騰不動了也就老實了。

2樓:Ethan-Crisp

孔子講的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莊子的思想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儒家是溫熱的,而莊子是冷漠的。好比鄰家失火,自己有一桶水。孔子會毫不猶豫去潑,因為他講同情,求心安。但是莊子不會,他知道無濟於事。

孔子的「德」是各種道德規範,倫理綱常。莊子的「德」是紛擾之中的不動心,是對自己心靈的說服。說服心靈接受形體對世俗社會的妥協,形體的委屈,甚至自殘吃虧(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以保持平靜。

莊子不會說服和改變世界,但他能說服和改變自己。人不是世界的尺度,人應該成為自己的尺度,而世界自有其執行的規律,也就是「道」。

孔子講「禮」,其本質是「別」,是差異化,等級化。莊子信奉「道通為一」,不講對立,相信最高端別的儒和道是相通的,而不是對立。

3樓:「已登出」

個人以為,「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中的「不可為」,是客觀意義上的「不可為」。這是莊子「緣督以為經」的全生智慧型、莊子的對於「逍遙」和「間世」的人生智慧型的體現。

而與之相對的,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論語中所描述的「晨門」所評價的,其中的「不可為」是主觀意義上對於事情的判定,而在論語中,所強調的則是「在常人眼裡幾乎不可能但依舊去做」的精神與使命。

兩者雖句式相似,但所指不同。

4樓:無何鄉居士

相對而言,我更愛論語的"雖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蘇軾《上梅直講書》引用史記記載:

孔子厄於陳、蔡之間,而弦歌之聲不絕,顏淵、仲由之徒相與問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

」顏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病?

不容然後見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夫天下雖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

與後世儒士的憂患意識不同,孔子是乙個非常豁達的人,"君子固窮","不怨天,不尤人。″其對道的堅持,可謂是"知其不可(奈何)而為之(,且安之若素)。″正是這種堅持與心態,使人油然生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敬意。

5樓:右夜鳴

其實這兩句話說的是同一回事,現在人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給道家經典斷章取義,然後安上消極悲觀的情感基調,不然就是曲解儒道兩家的言論,硬比個上下高低出來。

《莊子·人間世》是這樣說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悟其可以縱橫而行之無忌,道之極也.。」前半句對應的是「知其不可為」,後半句對應的是「為之」。

設身處地想一下,乙個人知道一件事不可奈何而沒有安知若命的話會怎麼樣?他會覺得,這不是我的命,我還能人定勝天,像這樣自欺欺人不能稱作「知其不可為」,知其不可為裡面的知指的是實知,不是像「別人告訴你這件事做不到,而你自己也覺得沒什麼希望」這樣曖昧不清的態度,而是你很清楚這件事情的結果,甚至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並且能坦然接受。而在接受了的基礎上,你考慮清楚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放心大膽地去做,這就是道之極。

可能會有人說,既然是知道不論做不做,都已經知道結果的事了,為什麼還要去做?沒必要的。

但是這裡也可以反問一句,既然已經知道事情結果了,那就沒什麼好怕的了,如果做和不做都一樣,那又有什麼理由不做呢?

就好像「死」是所有人都無可奈何的事。

於是有人覺得人終歸一死,那不如現在也別活了。

而孔子和莊子要表達的就是,既然人終歸要死的,你也就別擔心死的事了,與此同時,趁你還活著的時候放心大膽地活出極致。

6樓:千千

知其不可而為之出自《論語憲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這是看守城門的人對孔子評價。

為自己追求的事業目標不懈努力,鍥而不捨克服困難。佛祖度人,發願度盡世人。孔子傳教,為實現社會大同。

這兩件事都是極難完成的,幾乎無法完成!人智慧型高低,機緣不一,豈能全部脫離苦海頓悟成佛?孔子宣傳的大同社會更是人類難以企及的最高目標,至今無法實現,未來實現的可能也極小。

他們都是這種精神的典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出自《莊子人間世》事情結果自己無法改變就順其自然像命中註定一樣,是一種品德。我們為了事業積極努力,希望結果滿意,但終事與願違,那我們就應該灰心喪氣不思進取,不去作為不去努力了嗎?

當然不是,莊子告訴我們要放下執念,用淡然的心態去面對成敗,修好自己的心,讓內心平靜些,不要患得患失,順其自然,尊重事物發展規律和最終結果。平靜的接受結果(無論好壞)。

做事應該具備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面對事情的結果應該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平靜心態。兩句話乙個說的是努力進取的精神,乙個說的是平靜淡然的心態。

7樓:凌初

兩者或許是辯證統一的。莊子的安之若素指的是在亂世中對內尋求自我的安寧與救贖,孔子的有為或是險象環生中孤獨衛道者的使命感。兩者皆發於對世人的悲憫,對亂象的痛恨。

莊子的眼光重在個人之安寧,孔子則選擇延澤萬代千秋。方式不同,但皆是為了更好的世界。

8樓:

記得聽易中天老師講座,講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時候,說「乙個社會,只有當知其不可而為之受到人們的普遍敬重的時候。那些可為之事才會有人去做。因為在這裡有乙個選項,可為,不可為。

所有人都去做可為之事。不可為之事誰做?沒有人去做,將來的結果就是,可為之事也變成了可為可不為。

更何況,孔子他們是有為而無求。」

建議題主聽一聽易中天老師的先秦諸子系。裡面《儒道是非》那篇裡講了你問的問題。講的真的很好。

9樓:聽飛鳥說

兩者是統一的。

孔子有天命,莊子有道。天命和道都是不可抗拒的必然結果。

面對不可抗拒,儒家強調主觀能動性,誠心正命,善良的動機高於一切。

道家認為一切都是道的安排,如何努力都逃不出道的手心。順從命運即可。

10樓:

我說的孔子,是虛化的,由這句話反射出來的人,僅為嚴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性格決定不同的命

孔子的性格,單按這句話說,就是雖千萬人,吾亦往矣。

所以對孔子來說,命就是為之

那麼對孔子來說,這兩句話是一句話。

對不為之的人,這就是兩個態度了。

所以道法自然,人各有命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則主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你如何評價這兩種處事方式?

許煙雨 這個也要看對方了,你已經知道誰喜歡你那你就看你喜歡他嗎?如果喜歡給他乙個靠近你的機會,畢竟不是所有的愛情都是男生主動來的,你說對吧 平凡自由成人 二者不同的觀點 孔子說的或許應該闡述或者改為 有意正道,則兼濟天下,無意則獨善其身。有意則知其不可而為之,無意則知其可而不願為。無關能力和強弱,根...

如何反駁孔子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是是是 什麼話都要考慮語境的。舉個例子,一幫子混混欺負良家婦女,你就一屌絲,根本幹不過人家,你心裡也有數。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所以你報警後默默走開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聖。所以你報完警後毅然決然的跟混混打起來了,然後被吊打。警察來了他們跑了,你也倒下了,但你的英勇形象樹立在婦女和警察的心目中,經久...

老子的自知者明與孔子的知不可為而為之有何區別,如何理解?

聯絡上半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懂得換位從實際出發了解別人,也懂得反省自己進行自檢,系統起來了解規律就能盡量避免糊塗。聯絡上句。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了解別人是戰勝別人的開始,了解自己自我更新疊代公升級,勤修BUG就可以在更長的時間軸上盡量護住盤子。不知不可為而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