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語中以 t 為韻尾的漢字借到韓語後變成以 收音,而 k 尾和 p 尾都能保留?

時間 2021-05-12 05:19:51

1樓:慶曉筱

題主說的這個問題,應該是韓語中的漢字音保留了當時北方漢語的實際發音,而不是以《切韻》為代表的韻書讀音。

目前我查文獻找到-t韻尾字對音-l的例子中,最早的是在宋曦的《妙法蓮華經》對音研究》中提到的鳩摩羅什的譯經中有將"缽"(puɑt)字用來對音pal。

鳩摩羅什生活的年代,是在東晉後秦那段時間,他之後的經師的譯經中一直有這種語音現象。

儲泰松先生在《梵漢對音與中古音研究》中系統研究了從東晉的鳩摩羅什到宋代初年的的天息災等多位譯經師的梵漢對音,其韻尾表現如下:

我把他們的生活年代和出生地簡要標註一下:

鳩摩羅什(343~413),龜茲

僧伽婆羅(460~524),扶南

闍那崛多(523~600),犍陀羅

玄奘(602-664),洛陽

義淨(635~713),山東?北京?

不空(705~ 774),獅子國

慧琳(736~820),疏勒

施護(?~1017),迦溼彌羅

天息災 (?~1000),迦溼彌羅

除僧伽婆羅外,其他經師均生活軌跡均在中國北方。根據生平推測這些經師所講的漢語有些是以汴洛音為代表的東部方言,有些是以長安音、沙洲音為代表的西部方言。不管怎樣,中古漢語北方的方言總體上都呈現入聲消亡的趨勢。

這一趨勢大概從漢末東晉,去聲-s基本消失,平上去入四聲格局徹底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就開始了。最早是-t零星變成流音(也可能是近音,這裡不具體考察音值),逐步擴散到所有入聲字,至宋代,大部分入聲已無塞尾。

從六朝開始北方漢語入聲退化現象,尤其是-t的變化,在中古漢語和其他語言的對音中也有諸多體現,除了韓語和前面各經師的梵漢對音,漢日、漢藏和漢夏等北方漢語的對音文字都有體現,而且是時間離現在越近的文字,入聲消失現象就越嚴重。

在範淑玲的《日語上代、中古音韻與漢語中古音的比較研究》中提到:日本晚唐真言宗法師矽慈弘氏編寫的《天台宗聖典》中的《法華懺法》和《歷時作法》中,薩有tsatu、tsa兩讀,「佛」只有「Fu」的讀音,「一」只有「i」的讀音。這種-t脫落的漢字音,正是真言宗創始人空海法師從長安帶回的盛唐漢音。

同樣在日本,公元948年的《漢書·揚雄傳》中,出現用-mu表示-t韻尾,如:突tomu、忽komu、蔑Femu等,充分說明當時有部分-t結尾漢字不收-t尾,日語用假名難以標示真實讀音。同時代的《蒙求》也有類似問題,-t韻尾字存在無標記和-n標記。

敦煌漢藏對音文獻中,-t消失或者變成-r的字很多,我這裡隨便舉幾例,比如:

八 pa par

蜜 bjir

別 par per pjar phar ber

節 tsar tser

《番漢合時掌中珠》中的從漢夏對音所體現出的宋代西北方音中,-t也基本變成-r或者消失了,我也略舉幾例,比如:

不 pi pie

恤 si

刮 kia

北韓半島與中國文化上的系統接觸,最早也是在東晉十六國。當時北韓與中國北方和東晉其實都有接觸,但是北韓的地理位置看來,和北方的北魏、北齊、北周接觸更多,自然也將漢語當時北方方言的諸多方音帶入北韓漢字音中。

回到《切韻》,中古漢語對音和詩韻與之不符,更多是實際語音的體現。我個人覺得,《切韻》本身並不是反應的某地真實語音,而是相互妥協和包容的一種混合音系。比如《切韻》中的西音特色就比較少,也針對北方東部方言和吳方言各種實際語音現象進行了取捨或者細分,最終形成一種大家都能認同的綜合音系。

最後,我們看看前面的僧伽婆羅的入聲特徵。僧伽婆羅主要生活在南方,但其入聲還有很多類似鳩摩羅什的北方漢語特徵。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六朝是四聲格局剛形成的時候,南北地區方言入聲格局差異還沒有今天明顯,有些漢字的聲調可能還沒有最終定型,所以僧伽婆羅還有部分北方漢語入聲的特徵。

但在此後,南方和北方在入聲開始沿著各自的軌跡演化,北方諸方言的入聲演化軌跡是阻塞礙越來越弱,而南方方言演化大方向是保留阻塞,但是收音合併。

日語宋音反應的是宋代吳音,同樣是在《日語上代、中古音韻與漢語中古音的比較研究》中,宋音入聲字全無韻尾。這可以認為當時吳語入聲已經全部變為喉塞音,日語無喉塞音,所以無法用假名標記。這說明宋代吳語格局已經與現代吳語幾無差別。

2樓:jacb

漢字音韻尾變成的原因我有一種猜測有兩種因素導致第一中古漢語有較多語流音變現象導致t尾在下一音節中變為l 當時古代北韓人學發音的時候可能學的是中古漢語中語流音變後單詞的實際發音然在整理出每個單字的發音或者說選擇了語流中的發音

第二韓語與發音位置接近在弱讀的時候發音較弱音值接近我覺得原因在於古代北韓人知道尾應為所以在訓民正音中設定轉寫韻尾(的收音)表示

所以選擇了更多存在於實際發音的來替代

以上兩個因素促成變成

3樓:Seine Freiheit

這個現象很有意思。我目前還不曉得為什麼,但是有個例子可以分享下,希望可以拋磚引玉:

大學本科期間,乙個室友是江西南康人。他的方言裡數字「六」讀作/djut/,連作聲母的子音都不和漢語各方言保持一致作l, 而是d(當然也可能是我還沒分清不送氣清音和濁音)。入聲韻尾不是-k 而是-t 。

不知道有大神可以研究下這是為啥嗎?

4樓:kagerou

自己讀就會發現,「t」韻尾與「l」韻尾收音時都是舌向上抬,只是「l」舌略向後捲曲,「t」舌較平直,「l」收時聲帶繼續發聲,「t」終止發音

5樓:大熊哥哥

t l 發音部位相同。。極有可能可能南韓學習的本身就是一種發 l 尾的中古口音。。

韓語固有詞有 t 尾巴。並且上古漢語輸入韓語的藉詞,中古 t 尾有讀 t 尾的。筆= put

後期演變說無法解釋這個現象。。

以 t 尾對譯外語 r/l 尾中古太常見了。

為何現代漢語 ng 韻尾字的日語音讀多為長音 拗長音而非撥音?

已登出 在有的中古擬音裡,後鼻音都是母音加子音的韻尾。說白了,比如現在的ang當初是aung。按照那種理論,可以解釋成日本人嫌不好發把子音丟了。 花火Noir 首先先從漢語本身的特點來說。部分方言裡面沒有完整的 ng 韻尾,而是採用鼻化的母音,如閩南語的 生 senn 感謝 Tinhun 指正,月娘...

為什麼漢語口音的英語裡,以 t 結尾的詞通常會加乙個母音 e,而以 p 結尾的會加乙個母音 u?

melborpon 我們那裡口音,k t p後全加 所以有個老段子,Sit down please,我們當時學英語時常笑稱 褲襠please 經常形容乙個男生的褲子大前門開了,褲襠啪裂死 方言發音相近 CHARLIE 高讚兩個回答無懈可擊,充分回答了為什麼要在子音尾後 擅自 加具體的母音,而不是其他...

我們思考的時候大腦以漢語為基礎,那沒有語音基礎的嬰兒思考時以哪種方式在大腦表達?

邏輯學中把現實生活中抽象的具體的都統稱為概念,概念稱之為思維的起點。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換言之就是大腦思維的具象化表示。比如愛這個概念,英語可以用love來表示這個概念。除去人類的低等動物,憑本能,經驗,天性遺傳。比如繁殖,天敵,食物。但好像平常見雞,猴子,這些動物的交流最多也就是哼哼幾句,並沒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