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如何理解?

時間 2021-05-12 00:59:26

1樓:吃書的紅色男爵

歷史上所有敗因皆為感性與理性失調錯位。唯有磨鍊理性的劍鋒,鍛造感性的盾牌,才能殺出重圍。訓練自覺和覺他才能脫苦離難。

沒有理性的感性,釀成大禍,身陷囹圇;沒有感性的理性,泯滅人性,人情冷落。

感性是人的本能,多一點感性就多一點情感生活的滋味,體驗喜怒哀樂 ,使人溫暖,發奮,力量也非常強大。詩人和藝術家的感傷歡喜,都是非常有用的。心經中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傳遞出來的感覺。

理性也是動物本能,多一點理性就多一點智慧型生活的便利,體驗 ,使人精明,圓融,力量也非常強大。思想家和科學家的執著思考,都是非常有用的。心經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傳遞出來的理性。

2樓:大路

心經很簡單,主要說兩部分內容:五蘊空和法空。

前面五蘊皆空,五蘊空就是無我,色受想行識都是空,這個空是因緣有,有相而無自性。

後面一大段是法空。從空中無色到無智亦無得都是說法空,法,思維與文字義,這個空是無中生有的龜毛兔角。

最後說修行,依著五蘊空和法空,自然就無所掛礙,就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簡單粗暴的一目了然。

之所以稱之為心經,就因為一切佛法,不論大乘小乘密乘,翻來覆去其實都是說這點事,明白這個,一切經書都不用再讀,照著去做就好了。

3樓:德遵普賢

般若波羅蜜多翻譯成中文是圓滿的智慧型,因為心經篇幅太短了,這圓滿的智慧型沒有展開來說,那麼那裡有講呢?無量壽經裡面有講,無量壽經的中心是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是法藏比丘向自在王如來求法,經過千億歲學習到諸佛國學習,修行五大劫後而發的,成就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自性全部的顯現。四十八大願含藏了所有佛度眾生的方法和辦法,含藏了所有佛的智慧型,慈悲,德能,所以是圓滿的智慧型。

受持無量壽經,依據四十八大願,可以修得和阿彌陀佛,也就是所有佛一樣的無量功德,修的圓滿的智慧型,這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正確的方法和辦法。

受持,受是接受,要先聽經明理,明白了才能接受,持是用上,自己懂的了,明白了,也依據佛經幫助別人懂,幫助別人明白,這就是用上。

4樓:陳實

【上篇】

1)觀照自心大修士

2)以深刻般若智慧型求解脫而完成:

〔附註:多,達到,完成。時,古義通是。

是,確定。〕3)徹悟一切現象、感知、意志、做為、欲念(五蘊)都是空幻〔附註:五蘊,拉丁文梵語pan~ca-skandha,又作五陰、五眾、五聚。

蘊,音譯作塞健陀,乃積聚、類別之意。即類聚總一切有為法之五大類別,包括:色、受,想,行,識。

〕4)於是而超越一切苦厄——

5)舍利子(說):

6)明白現象與空幻無不同

7)空幻與現象無不同

8)現象就是空幻

9)空幻就是現象

10)一切感受、意想、行為、意識

11)無不如此

(附註:以上舍利子說)

12)舍利子!

13)存在本體也是空幻表象

14)本體不產生也不消滅

15)不汙染也不乾淨

16)不增加也不減少

17)所以本原真空無現象

(附註:以上觀自在說)

【中篇】

18)不存在感受、念想、行為、意識

19) 不存在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身所感、意所念20)不存在現象、聲音、味道、感觸、本體

21)不存在眼睛所見世界

22)也不存在心靈意想世界

23)無見黑暗(無明)也無見光明(無明盡),24) 無見衰老、死滅

也不見不衰老、死滅者

25)出離痛苦、聚散、死滅、修行(四諦)

26)無知智也無世界(不得之空,十八空)

27)由於知智求不得

28)所以修行者啊!

29)只能依照般若智慧型渡向彼岸

30)那麼,內心再無障礙

31)內心無障礙——

32)那麼,即沒有恐怖的事情

33)就遠離真幻顛倒的夢想

34)而達到終極解脫圓滿之境界!

35)擺脫過去、現在與未來(三世諸佛)

36)以般若智慧型渡向彼岸

37)得到超越無上之大智慧型

(以上觀自在說)

【下篇】

38)所以,以般若智慧型而渡向彼岸——

39)就是廣大神通的祝願!

40)就是廣大光明的祝願!

41)就是至高無上的祝願!

42)就是普遍無限的祝願!

43)消除一切苦難

44)達到真實不妄之境

(以上佛說)

45)所以念誦,般若智慧型而渡向彼岸的祝詞

46)誦讀祝詞——

47)「歸去!歸去!

48)超越,歸去!

49)尋找智慧型,寧靜,超越一切!

50)渡向彼岸,醒覺生命」

(以上佛領眾人說)

《心經》唐玄奘

1觀自在菩薩,

2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3照見五蘊皆空,

4度一切苦厄

5舍利子:

6色不異空,

7空不異色,

8色即是空,

9空即是色,

10受想行識,

11亦復如是

12舍利子!

13是諸法空相,

14不生不滅,

15不垢不淨

16、不增不減,

17是故空中無色——

18無受想行識,

19無眼耳鼻舌身意,

20無色聲香味觸法,

21無眼界,

22乃至無意識界。

23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24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25無苦集滅道,

26無智亦無得。

27以無所得,

28故,菩提薩埵,

29依般若波羅蜜多,

30故心無掛礙。

31無掛礙,

32故無有恐怖,

33遠離顛倒夢想,

34究竟涅盤,

35三世諸佛,

36依般若波羅蜜多,

37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38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39是大神咒,

40是大明咒,

41是無上咒,

42是無等等咒,

43能除一切苦,

44真實不虛。

45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46即說咒曰:

47「揭諦揭諦,

48波羅揭諦!

49波羅僧揭諦,

50菩提薩婆訶。」

5樓:

《心經》很神奇,我中午因為工作需要有午睡的習慣,每次時間不長就二十分鐘左右,不午休下午工作效率低下。 但是有時候中午睡不著,後來我午休的時候都要默念心經,然後基本念完一遍就睡著了。至於為什麼,不知道。

6樓:心智玩家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1、「觀自在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兩種不同的翻譯,哪個更準確。

《心經》有不少翻譯版本,有的翻譯成「觀自在菩薩」,有的翻譯成「觀世音菩薩」,這兩個,哪個更準確呢?

「觀自在菩薩」更準確,抓住了本質!

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來看"完整的我們"結構圖:

「完整的我們」由感官能感覺到的「肉體」(上圖左邊的甲骨文「人」字),還有感覺不到的「身體」(上圖中間的甲骨文「身」字)與「真體」(上圖右邊的古漢字「思」字)組成。

「真正的我」是「思」字上半部的「囟」字。

這個「囟」字所表示的,就是孔子誠意的意、道家的元神,佛教的如來藏、真如自性。

「思」字下半部的「心」字,表示無意識,包括了前意識、潛意識。

讓我們回到佛教的語境來看,釋迦牟尼並不等於如來,而是承載如來的肉體色身。如來是釋迦牟尼的如來藏、真如自性。

同樣道理,「觀世音菩薩」這個稱謂,就像釋迦牟尼這個稱謂一樣,是世俗社會對「觀世音菩薩」肉體色身的稱呼。那麼,「觀世音菩薩」的如來藏、真如自性該怎麼稱呼呢?

翻譯者翻成了「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表示那個肉體色身被我們稱為「觀世音菩薩」的如來藏、真如自性。

「觀自在菩薩」後面一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主語,並不是指「觀世音菩薩」的色身,而是「觀世音菩薩」的如來藏、真如自性。

所以,翻譯者翻成「觀自在菩薩」是費了很大心思的。

2、「觀自在」與「親民」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把「觀世音」翻譯成「觀自在」呢?

翻譯成「觀自在」也是很有用意的,《心經》後面的內容都是「觀自在」的結果。

我們要真正理解「觀自在」的內涵,必須要搞明白這個「觀自在」是個怎樣的觀法,而「自在」又是個什麼樣的自在。

要理解這兩點,我們須借助《大學》。

「觀自在」的內涵,與《大學》中的「親民」是同乙個意思。

我們先來重新認識一下這個「民」字。

我們在之前的文中,解讀過,這個「民」字的具體意思,須由「君」字的意思來確定。

如果「君」字表示人類社會中的君王,那麼「民」字就表示人類社會中,由君王統治的民眾、百姓。

如果「君」字表示我們的元神意識,那麼「民」字就表示我們的欲神意識、識神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以及承載這些意識們的肉體、身體、真體。

「親民」的「民」字,很明顯是後面乙個意思,也因為這個意思,學習《大學》的儒生都稱為「君子」。

所以,「觀自在」的「自在」,包括了「民」所包含的這些內容:慾神意識、識神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以及承載這些意識們的肉體、身體、真體;更包括了「君」元神意識自己。

除此之外,我個人感覺「自在」的內涵,似乎比「民」還多了一層意思,那就是慾神意識、識神意識、元神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以及承載這些意識們的肉體、身體、真體,在整個執行過程中的各種各樣的反應、表現,也都屬於「自在」的範圍,而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不能忽視。

「自在」比「民」更為完整。

但是,那個「親」字卻要比「觀」字更到位。

「觀」字我們一般都會理解為「看」,不管是怎麼仔細、認真的看,看總是「看的模式」。你在那邊、我在這邊,拉開距離才能看得清,太近了,反而看不清。

而「觀自在」的「觀」可不是「看的模式」。而是「親的模式」。

我們怎麼去理解這個「親」的模式呢?

我們打個比方來看:

有乙個問題團隊,其中充滿了問題員工,而這些員工又不能開除換人,這個問題團隊的領導該怎麼辦呢?

TA不能採用那種鎮壓反革命式的疾風暴雨去對付自己的員工,那樣只會越弄越糟,TA只能去親近那些問題員工,用《中庸》裡說的「寬柔以教不報無道」的姿態去教化TA們。

在現實中,也是這樣的,不管是問題員工、問題學生,你都不能簡單的開除TA們,而是要親近、團結TA們,與TA們交心、交流,在指出TA們問題之前,先要自我批評,發現自己的不足,承擔自己的責任,如此這般的感化TA們,之後,人家才會接受你、聽你的、也去改變自己……

我們人本身也是乙個問題團隊,慾神意識、識神意識、前意識都是問題大得不得了的問題成員,而我們自己:元神意識,也是個問題很大的昏君。

所以,這種情況,就不能「觀」,而是要「親」,只有「親」這種模式,才能真正有效。「觀」在「觀自在」中的真正含義,也不是看的意思,就是「親」的含義。

我們在開始練習打坐入定的時候,並不是往那一坐就完了。那樣的打坐,坐再久,也只是拗筋骨而已,並不是真正的打坐入定。

真正的打坐入定,元神意識需要去感知、親近慾神意識、識神意識、前意識,以及承載TA的體,還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

有些情緒、反應在打坐中是非常強烈的。這個時候,元神意識需要用「寬柔以教不報無道」的姿態與TA們進行溝通,教化。心智玩家之前寫過一篇《身體,是我們的學生;打坐,是給身體上課|體悟孔子「南方、北方之強」》

這樣的打坐,就是在「親自在」。

經過這樣的練習,你坐一段時間才能讓內在的自己寧靜下來,打坐的時候才能做到什麼都不想,享受那份超越時空的寧靜體驗……

3、「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是一種什麼狀態?

這句話中的「多」字,就是打坐入定的「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般若波羅蜜,定」行深了以後,人是一種什麼狀態?

如果,想當然地以為,就是我們平常的那種「打坐入定」,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以往對《心經》認識的侷限也在於此。

我們還是借助《大學》來認識,請看下圖:

《大學》「止於至善」後的「定」,並不是那種打坐中的「靜態定」。而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動態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明德」是一種「動態定」的狀態。

所以,我們對於「定」的理解,不能只侷限在「靜態定」。在「靜態定」之外,還有一種更高階的,或者用佛教語言來說,是大乘的「動態定」。

觀自在菩薩行深的,般若波羅蜜多,並不是「靜態定」,而是「動態定」。

這是,我們真正認識、理解《心經》的關鍵。

4、在釋迦牟尼的認識中,「五蘊」是種什麼影像?

照見五蘊皆空,認識這句話的關鍵在於這個「蘊」字。

「蘊」字有「陰、眾」的意思。所以,有的版本翻譯成「照見五陰皆空」。

《心經》這一段的後面,就有「是諸法空相」的說法。「空相」並不是沒有相,而是另乙個時空世界中的影像。

這個「蘊」字,翻譯自釋迦牟尼所講的某個古印度語,而這個古印度語所對應的,是存在另外乙個時空世界中的某種影像。也就是說「蘊」是一種特定的影像,這種影像同時具有「陰、眾」的特點。

那麼,這種影像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可以借助「心智系統的結構」來認識: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套心智系統:

第一套心智系統:由慾神意識、識神意識與前意識組成。在這套心智系統中,元神意識完全就是個昏君,基本上啥作用都不起,臣子們做什麼都同意。而潛意識則處於靜默的狀態。

不經過心智系統的訓練,所有人一輩子都只會用這套心智系統。

第二套心智系統:完全是以「元神意識+潛意識」起主導作用。而慾神意識、識神意識、前意識也同時發揮作用,人體上最基本的感、知、覺、行為仍然由TA們負責,只是不再起主導作用了。

這個「蘊」字所對應的就是我們的心智系統!

「蘊」字包含「陰」的意思,表示心智系統存在於另外乙個時空世界中,在這個時空世界中,是看不到的。

「蘊」字包含「眾」的意思,表示心智系統中成員的眾多,我們心智系統中確實包含了很多的成員。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都有兩套心智系統,《心經》又是如何區分兩套心智系統的?

「五蘊」就是表示第一套心智系統。

「五蘊皆空」實際上是「五空蘊」的意思,「五空蘊」就是表示第二套心智系統。

「五空蘊」並沒有在《心經》中直接點明,但是,這個意思其實已經包含在裡面了。

五蘊皆空,並不是「五蘊」沒有了,而是「五蘊」都空了,成了「五空蘊」。

五蘊皆空就是轉換心智系統,從「五蘊」轉換到「五空蘊」。

5、人在「五空蘊」中,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段話是對人在「五空蘊」中心理感受的描述。

我們還是來看「完整的我們」結構圖

「色、受、想、行、識」是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受到外界刺激以後,心理感受的全過程。

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五蘊)中,「色、受、想、行、識」的每乙個過程,都會受到前意識的影響,這種影響再與欲神意識、識神意識、元神意識相互作用,會發生「相互影響,反射放大」的變化。

這種情景,用《心經》語體來說就是,色異念、念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樣的情景,我們在打坐中能體驗到。

比如,在打坐的過程中,經常會感受到口、鼻、耳中的癢癢。在平時,我們的注意力比較分散,並不太在意這種癢癢。但在打坐時,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少了,注意力集中在了自己身體上,這種癢癢常常會變成難以忍受的奇癢……

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心智系統依然處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五蘊)中。

這種癢癢,一開始只是乙個小小的外來刺激,但是,在色、受、想、行、識的心理過程中,讓前意識與欲神意識、識神意識、元神意識相互影響,反射放大,小小的刺激被反覆放大、放大、再放大,最後變成了一種無法忍受的奇癢。

這個時候,如果你懂得轉換心智系統,進入第二套心智系統(五空蘊),這種奇癢,一會兒就變成不太癢、有點癢、不癢、最後就變成了一種小感覺,再過一會兒,就什麼感覺也沒有了。

所以,人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五空蘊)中,色、受、想、行、識依然存在,只是沒有了前意識的干擾,完全處在元神意識與潛意識的掌控下,相互之間既不會反覆影響,更不會被反射放大。

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那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是什麼意思呢?

長期以來,我們都誤讀了「是」字。

這個「是」字,不是「是不是」的「是」。

對這個「是」字的理解,我們要借助《論語》的幫助。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是」也是「正」的意思,對應前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異」字,「不異」即為「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同乙個意思,是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再強調。

6、在「五空蘊」中,度一切苦厄的過程,人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感受一下:從心所欲不踰矩,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網友們感受到什麼了嗎?

怎麼理解心經?

心經是佛菩薩在果地對 心 為何物的白描,普通人雖然可以從字面意思去做邏輯層面的解讀,但終究會因為沒有相應的證量而無法真正的體會其中含義。經典很重要的乙個作用是印證,印證不是基於文字去揣度後面的境界與狀態,而是達到相應的境界與狀態後拿與經典印證。所以,題主不必糾結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不妨以不求甚解,不...

我對《心經》的理解?

施財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舊譯,鳩摩羅什所譯。觀自在菩薩是新譯,玄奘法師所譯。觀理事無礙之境,而了達自在,觀一切眾生之機,而化渡自在,這是觀自在的含義,智悲雙運,自覺覺他。菩薩是梵語音譯,全稱菩提薩埵,菩提是覺的意思,薩埵是指有情的眾...

怎麼去理解心經的含義??

這算是乙個很經典的月經問題了。心經 是 大般若經 的摘抄。裡面佛教關鍵的知識點都提到了。比如菩提薩埵 般若 波羅蜜 五蘊 三科 空性 四諦 十二因緣 這些知識點後面所連線的都是大經大論。比如三科四諦十二因緣,對應的就是阿含 婆沙或者俱舍論順正理論。般若 空性與之相關的是大般若經 中論 大智度論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