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時間 2021-05-10 05:02:49

1樓:m310

我簡單講講《心經》:

摩訶般若大智度,自在色受五蘊身。

觀自在故名自在,菩薩成道度眾生。

覺悟即證空不二,離一切相即是空。

五蘊及空非兩物,但離世間莫言覺。

兩者為一玄又玄,不可思議離戲論。

聞思修慧觀五蘊,方知本來無一物。

云何空能成涅槃,空中無得離相故。

2樓:龍思

心經今譯-帥美訣

帥哥靚女們,在變帥變美的路上,發現啥都是浮雲,帥美也是浮雲,於是煩惱也化為浮雲。

朋友們,帥不異浮雲, 美不異浮雲。浮雲即是帥,浮雲即是美。

榮華富貴,酒色財氣,也是這樣。

朋友們,一切都是浮雲。

不懂得惡,就不懂得帥。不懂得醜,就不懂得美。沒有舍,就沒有得。

所以說,空中皆浮雲,心中皆浮雲,七情六慾也是浮雲。

浮雲裡,眼界不受限,意識不受限。

沒有不明白,也沒有不明白的困擾。

生老病死也是浮雲,自然也沒了生老病死的困擾。

苦痛如浮雲,權錢如浮雲,於是無所求。

真心想變帥變美的朋友,依此帥美訣,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痴心妄想,回歸本分。

3樓:

首先我不是學佛的,我只是聽說背一下心經可以提公升記憶力,所以抄了抄,為了更好理解記憶強行解讀了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察世事而超脫在外的大能,在深入的修行中,看透了五蘊皆是虛妄,便超脫了一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真是大智慧型啊!人對事物的認知並非是他真正的樣子,它本來的面貌也不一定會被人所熟知,當人去給乙個事物定義獲取名,此時,個人(內部)認知裡的定義的「它」便代替了它(實際)。不管是感受、想法、行為、認知,皆是如此。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真是大智慧型啊!原來我們主觀感受都是乙個虛無的表象!真正的執行規則沒有什麼生死之別,不分善惡,無謂多少。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所以,真正的規則沒有表相,不受你的主觀判斷和行為所影響,包括你的五感及意識,不要表相所迷惑,也不要被自己的意識(認知)限制,沒有評判,也沒有必要去評判,不用想生命的意義,也不用去擔心時間(輪迴)。消除自己的喜好、道德、經歷、業障,排除所有的意識,才能真正的去感知真相。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成就者,便是經過了如此的修行,心中無礙,便無所懼,抽身於世間慾望,追尋超脫。過去、現在、未來的大成者,都必須經過如此修煉,才能成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所以說這種修行,是超脫、智慧型、無上、等成就的妙法,能化解所有問題,真是太重要了。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優化了幾小時,還是感覺多有不順,我本身是對道家心有所向,所以感覺其中和我理解的道德經略有所通,不知是不是誤讀。而且隱隱感覺其中有哲學科學的影子。

先記著吧,過幾年應該會有新的感悟。

4樓:陳昱達

因為色即是空,所以沒有什麼事值得煩惱。因為色即是空,所以沒有什麼事值得貪愛和執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因為不再貪愛和執著於得到任何事物,於是獲得了菩提覺悟,也就是如何生活在有情世間的覺悟。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因為依靠智慧型到達了彼岸的緣故,心裡面沒有了牽掛和障礙,因此,心中也就沒有了恐懼害怕,從此不再被虛幻的痛苦和慾望折騰,達到了涅槃的心境。

另一方面,因為空不異色,所以忽視物質和物質現象的行為,是以偏概全的。

物質的的確確是由「空「演化而來,但是也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世界。

物質發揮的作用,的確不值得貪愛和執著,但是也不容忽視和逃避。

物質由緣(規律)所繫,所以用不著貪圖物質,去結善緣(善加利用規律)即可。

我不試圖占有色,只是試圖利用好規律,處理好和色的關係,便是「菩提薩捶」了。

5樓:本無心

南懷瑾|《心經》把所有的佛法都給你了-喜馬拉雅FM

觀世音菩薩,昨天晚上用音聲下雨幫幫忙,現在我講的也是他的本事。他還有個名字,叫觀自在菩薩,就是他。你用眼睛這樣看光,一定住了還是觀,自己的,自己就在這裡。

這個眼識神光一迴轉來,一返照一內視,看得很清楚,什麼都沒有空空洞洞,你就在這個上面定下去。這就是觀自在的入門的方法。當然不是究竟。

究竟的觀自在,觀什麼呢?由這個道理再看,找到那個能觀的,原始的明心見性,最初那一點功能找到了,就是他的法門了,觀自在菩薩。

慢慢你這個眼睛定住,回來內視返照,「照見五蘊皆空」,身心內外一切是空的,「度一切苦厄」,你們不是會唸嗎,心經。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行,就是做功夫。你這樣深行去做,深了,功夫深了,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智慧型開發了,自己內觀返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就得度了。

那麼他怕舍利子不相信,又講了,舍利子,我告訴你,是諸法空相。你這樣一返照了以後,你就曉得了,一切法,你內觀以後一切皆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在這個本位上,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為什麼講,是故,古文,現在講所以,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你看,他告訴舍利子你這樣一空,一定了以後,下面,無… 無… 都是空,一路空到底,你們所學的佛法,十

二、六根的六根六塵十八界,苦集滅道,一掃把統統掃得乾乾淨淨。無智亦無得,什麼叫智慧型?空的,亦無得,得道得個什麼道,空,無智。

你看他都告訴你了,這是他老人家自己說的,無智亦無得。不過他又來了,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你達到了以無所得,空這個境界,才是菩薩境界,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他說舍利子,你不要輕視了這個東西,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昨天有個女同學上來,還問心裡有恐怖,你這樣一了,有個什麼恐怖,恐怖是你自己,自己搗鬼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智慧型的觀察清楚了,心無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把妄想都丟掉,就究竟涅槃了。他就告訴說,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都要靠這個觀自在這個法門,智慧型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能成佛,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你們學什麼咒語,密宗啊,以為有什麼稀奇,沒有稀奇的。

然後,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顯教的好像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揭諦,菩提薩婆訶。差不多,愛怎麼念就怎麼念,可是你要懂得觀自在,返觀。

與其看人家的面孔,還不如看自己的面孔。

心經就不要寫了,要你們去影印誰都會, 不然小本子拿一本子,給不會的朋友們就行了,二百六十個字《心經》所有佛法都給你了

——《南禪七日》

6樓:董夢雪

心經金剛經解讀:破業障,開啟無上智慧型!

7樓:幻滅覺圓滿

心經在說什麼?

答?一切法不離心,心經,是覺悟者對心靈的闡述。

你看見了世界,並不等於你看到了世界,

比如你從Sunny下,進入漆黑的房屋內,你雖然在看,卻什麼也看不到,你什麼都看不到,並不意味著,你心中見世界的清醒消失了,你依舊見到了「看不到」,你內心覺受看到,與看不到的明了,並不會因為見到Sunny下而有所增加,也不會因為見到漆黑而有所減少。

你聽到了聲音,聲音並不等同於你的聽到,

你進入寂靜的隔音房,什麼聲音都聽不到,心依舊聽到了「聽不到」,聽到,與聽不到,只是清醒的明了,對所分別的覺受,分別心牽引清醒,所現聽到或者聽不到,能聽到,或者聽不到的清醒心,卻不會因為聽到而有所增加,不會因為聽不到而有所減少。

你意識到我在說話,你的意識到,並不等於你聽懂,

如果我說的語言是你未曾掌握的,你只是意識到我在說話,並未聽懂我在說什麼,你雖然聽不懂我說的意思,可是你內心深處,對於聽不懂的反應,與你聽懂我說話的明了,是同一種清醒在辨別,能辨別聽懂,或者聽不懂的清醒,不會因為意識到我說話的意思而增加,也不會因為聽不懂語言的內容而減少。

你聞到了香味,香味並不等同於你的聞到,

你的鼻子失靈了,聞不到任何氣溫,可是心靈覺受中的明了,並沒有失去,你依舊聞到了「聞不到」,聞不到也是「聞到「中到的明了在體驗,聞性,不會因為嗅到味道而有所增加,也不會因為嗅不到任何味道,而有所減損。

你嘗試了美餐,味覺豐富多彩,味道並不等同於你的嘗性,

你口中沒有任何味道,不等於你嘗味道的嘗性消失了,你依舊嘗到了「沒有味道」,嚐到滋味並不能使你,嘗性體驗中,辨別嚐味的清醒增長,什麼都嘗不到的覺受,也不能使你心靈覺受中,分辨覺受的清醒減少。

你的身體接觸火焰,感覺灼熱,

灼熱的感受並不是,感受中辨別灼熱的清醒,你的身體不接觸火焰,沒有任何感受的身體,也是心靈對身體的感受,依舊是心靈清醒,對沒有感受做出的分別,感受中的明晰清醒,不會隨著身體的感受,而增加了清醒的程度,也不會隨著感受的淡化,而減損了明晰的性質。

我們因見聞覺知所現世界,依所見而生能見,能與所原來虛幻;

我們因色聲香味觸法所現境界,依自我,而生我所有,我與我所,性自如夢,夢境源於心靈深處的明晰,明晰熄滅夢境就是覺醒,覺醒中實無自我與世界;明晰取捨夢境,夢境中呈現明晰之分辨,就是心中見一切的見性,見性分別所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中,隨見聞覺知分別,隨色聲香味觸法感受,而不變不動的清醒。

一切法唯心所現,色不自色因心而色,心不自心,因色而心,心幻而色性空,色性空而心本寂,故明心則諸色無礙,無礙心則不掛色,見諸相非相即見諸佛;

於一切諸幻相中,見諸相非相名清醒心,

清醒心是見性的困頓,見性是覺性的眯盹,

覺性倒影著自性,依覺性倒影,而假說出有自性如來,

倒影本不可得,言語道斷,諸幻熄滅,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不可得著,亦不可說,不可思議,當下清靜,周遍圓滿,不動十方,名如來。

這就是心經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世界生死,公升起於心中見世界的清醒,而心靈清醒的明晰中,卻原本沒有見世界的你我,是清醒的見,攀緣了所見分辨,根塵相對,業轉心識,而有我們的能見,所見;能聽,所聽;能聞,所聞;能嚐,所嘗;能觸,所觸;能想,所想;

而在我們的見聞覺知中,落落無掛的明晰,是隨緣不變的佛。

體驗到覺受中的清醒,清醒中離清醒的分辨,就是覺性,覺性性空,脫落了自我的感受;

覺察到意識中的明晰,明晰的自由廣袤中,無生熄滅了自我的認知,心中的明了,脫離自我的感受與認知就是圓明,明晰自身心中覺醒,身心從清醒中脫落,就是心經中,「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何為觀自在菩薩?

菩薩者,心體也,性明圓十方,無得亦無礙,「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心緣六根,六塵牽引心為「看「,

心覺察六根,清醒無掛六塵為「見「;

清醒心離六根塵惑,清醒的分辨,於心靈明晰中展現,明晰熄滅清醒為「觀」,

清醒熄滅於明晰,六根六塵如雲霧消散,虛空中太陽普照,明性無雜即空中無色,無生無滅,純明十方為「照」;

清醒中並無分辨者,明晰中並無覺照者,幻滅覺空,能所雙亡,我人盡除,性空無得,不可說,當下無掛的圓滿,是大覺者。

行住坐臥間,心靈清澈明了,念頭帶不動明晰,明性無生無滅,覺照圓滿,原本具足,是為「自」。

見聞覺知中,心靈落落安詳,覺受體驗,掛不住心靈清醒,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來無去,當下不易是名「在」。

觀自在,是你本自圓滿的覺性。

全神貫注,認真聆聽:

所見,是明晰的障礙。

聽到,是清醒的障礙。

嚐到,是清淨的障礙。

聞到,是周遍的障礙。

意識,是圓滿的障礙。

感知,是普照的障礙。

安詳在,離分別的寂靜中。

心無所作,則無障礙。

無障礙故,無有恐怖。

無需修飾,就是本來。

生滅寂滅,就是如來。

幻滅覺圓滿:修行實證:靈魂跟神識是兩樣東西;《心經》屬大菩薩修行的成就和修行的過程,是三摩地整個的修行次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是什麼意思?

有道則安 梁漱溟翻譯為 往哉往哉,往彼岸哉,共往彼岸之覺哉!我們的翻譯只是從求知這一角度來說的。但是也有說法是不應翻譯,否則可能失去不可思議之效用。 菩提老鼠 傳統上咒語是只音譯不意譯。因為梵文中每個字母都由特定的含義,其組合又有衍生的含義,這是中文無法體現的,意譯之後就失去了這些密意。曾經看到一篇...

般若波羅蜜?

海闊天空 問 如何是般若波羅蜜?答 去掉妄想心。問 如何修般若波羅蜜?答 不住無為,不盡有為。摘自 維摩詰所說經 菩薩行品 問 如何以般若波羅蜜觀察一切淨土穢土?答 如觀自身實相,觀佛亦然。摘自 維摩詰所說經 見阿閦佛品 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 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懮,不礙不沒。摘...

心經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指禪定嗎?

m310 不是。般若波羅蜜的意思是智度。般若講的是智慧型,而非禪定。但是定慧一體。心經講的是諸法皆空,是用智慧型觀照諸法後的感悟。行深般若波羅蜜指的是智慧型反照。 普波居士 心經不是指觀音菩薩對禪定的感悟,是教授修行人如何在禪定中所起觀照的方法。行深波羅蜜多是指禪定,但更準確的說是如來正定或入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