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心經》的理解?

時間 2021-06-01 16:25:17

1樓:施財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舊譯,鳩摩羅什所譯。觀自在菩薩是新譯,玄奘法師所譯。

觀理事無礙之境,而了達自在,觀一切眾生之機,而化渡自在,這是觀自在的含義,智悲雙運,自覺覺他。菩薩是梵語音譯,全稱菩提薩埵,菩提是覺的意思,薩埵是指有情的眾生,即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眾生。與《大學》對應,裡面的明明德就是自覺,親民就是覺他,止於至善就是覺行圓滿。

所以《大學》也可以叫《大覺》。「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般若」是智慧型,深般若就是大智慧型,在佛教裡講的大乘,菩薩和佛所入。

「波羅密」是彼岸的意思,此岸是生死,彼岸就是沒有生死。「多」是到的意思「時」是上的意思。整句的意思就是,般若大智慧型是能讓你到達人生的彼岸的智慧型。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也叫五陰,即色、受、想、行、識,就是遮蔽你內心的物慾雜念。結合上一句的意思,就是當你開發了般若的智慧型,就能格除你內心的一切雜念和煩惱,不就明明德了嗎,道理是相通的。議你看看弘一法師解說的版本。

揭諦是去的意思,揭諦揭諦,波羅揭諦。翻譯過來就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

2樓:牧童

心經是「明心見性者」心體感悟宇宙實相的過程,假借文字以作記之。

心經亦即是見道、見佛、親證不二法門的乙個經歷。

心經是由迷轉悟、超凡入聖的重要心腦歷程證明。

心經只是「一切賢聖皆因無為法而有分別」的代表作而已,但其文字之「精簡到位」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真不愧「心經」!

個人憑心而論:心經比金剛經、道德經、易經、聖經,更加簡單易明,堪稱經典。

若能真正心體意會「心經」者,必是明心見性者。

僅供參考。

3樓:一二

非常好,大開眼界!大概有三個問題如下

一。大乘小乘經典之爭問題

二。有自性無自性問題

三。對佛經的理解程度問題

第乙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看出佛經裡的問題。我一定是佛了。

或者是超佛了。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西天取經第一次取的是無名無相的佛經。

這是正法。第二次取的是有名有相。就是我們現在看的佛經。

這是像法。像法佛經以色界為主。為緣起。

所欲開始提醒大家《如是我聞》。見聞覺知。不要用《見》。

見見之時,見不能及。要用《聞》。佛經色界沒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

不能用我們欲界的三要素去要求。

第二個問題。我們要過河。首要的問題是先上船。過獨木橋,坐無底船。人到橋頭舟自橫。不要用有為法去操作無為法,無我法,沒有法。

第三個問題。我們走到懸崖邊的時候只能說《深》。除此以外還能說什麼呢?

4樓:護法居士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5樓:覺正淨

乙個俄羅斯套娃在開啟一層層盒子找套娃, 找來找去發現自己就是套娃, 還是開啟的自動尋找程式,這就尷尬了! 無數個套娃都在自己掌心裡。

6樓:

引用我另乙個答案吧。如果沒有「我」那麼佛教修行的主體是什麼呢? - 知乎

你對「空」「色受想行識」的理解完全錯誤。所以我搞不懂大乘把阿含判為小乘是什麼用意。四聖諦都沒搞懂,直接教人學中觀般若,難道個個都有龍樹的本事嗎?

色,簡單理解為物質,或者眼睛感知到的現象。想理解「色受想行識」,去維基百科查五蘊。

「 無有造業者,亦無受報人。唯蘊自輪轉,此乃正知見。」——《清淨道論》

勝義諦上來說,根本就找不到眾生的穩定不變的支配者/本質(atman),也不是什麼空無。說有乙個「空無」存在,是戲論。

無我(atman)=無自性=空。 空,就是自性空,簡單理解就是一切有為法因緣所生,不存在乙個永恆不變的本質。這個本質(atman,自性)有四個特徵:

「常、一、主、宰」,簡單理解為一種「靈魂」或者「絕對精神」這樣的東西,貫穿了人和名色法,去支配他們的變化過程。舉例,找不到一種穩定不變、貫穿古今的「民族精神」去支配中華民族的發展變化。

一切法無我,南傳認為一切法即十八界(六入+六識+六塵)。無我(atman)就是五蘊非我(atman),非異我(atman),非相在;即色受想行識任何一蘊,或五蘊合起來都不是「我(atman)」,不存在乙個穩定不變的「真我(梵)」。

中觀認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就是「人無我(atman),法無我(自性)」,不論是人或者任何名色法都是有為法,因緣生滅,都沒有穩定不變的本質(atman,自性)。

不論是哪種觀點,起碼理解了「空」的正確含義,只是適用範圍不同。只有在正確理解「空」的基礎上,才能讀《金剛經》。否則就是中國特色錯誤理解,要麼認為成住壞空(例如:

酒色財氣四大皆空),要麼認為真空妙有(例如: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兩種都是邪見。

所謂水滴融入大海,根本上就是婆羅門教的「梵我一如」。這種比喻嚴重誤導學佛人。本來就無atman,勝義諦上何來水滴(atman)和大海(梵)之分?

此乃外道我見。中國「天人合一」與此同類。 所以空並不是「空無」或者「虛無」之類的東西,否則就跟「梵」「道」一樣了。

你的理解,基本上就是「成住壞空」那一套,這種理解在稍微接觸佛法的人身上很常見。等學了一段時間,由於如來藏的流毒,又理解成「真空妙有」。哎,搞判教的那些「祖師大德」真是斷人法身慧命啊。

7樓:

《心經》是般若部的總綱,是老師給你划的考試用名詞解釋的重點。把《心經》背了之後,相當於背下了乙份佛教入門的考卷,知識點涵蓋小乘與大乘的一些名詞解釋,還有大乘與小乘在世界觀上的一些差異。

比如,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般若波羅蜜不做翻譯?佛經一般哪幾類名詞是不翻譯的?

五蘊的蘊是什麼意思?五蘊分別是什麼?為什麼《心經》特意要說五蘊皆空?

空是什麼意思?空與沒有應該怎麼區分?龍樹菩薩的「性空唯名」應該如何解釋。

再問落去可以問中觀應成派與中觀自續派有何區別?等等等等

你要是背考試重點能背出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來當然好,只是

《心經》如何理解?

吃書的紅色男爵 歷史上所有敗因皆為感性與理性失調錯位。唯有磨鍊理性的劍鋒,鍛造感性的盾牌,才能殺出重圍。訓練自覺和覺他才能脫苦離難。沒有理性的感性,釀成大禍,身陷囹圇 沒有感性的理性,泯滅人性,人情冷落。感性是人的本能,多一點感性就多一點情感生活的滋味,體驗喜怒哀樂 使人溫暖,發奮,力量也非常強大。...

怎麼理解心經?

心經是佛菩薩在果地對 心 為何物的白描,普通人雖然可以從字面意思去做邏輯層面的解讀,但終究會因為沒有相應的證量而無法真正的體會其中含義。經典很重要的乙個作用是印證,印證不是基於文字去揣度後面的境界與狀態,而是達到相應的境界與狀態後拿與經典印證。所以,題主不必糾結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不妨以不求甚解,不...

怎麼去理解心經的含義??

這算是乙個很經典的月經問題了。心經 是 大般若經 的摘抄。裡面佛教關鍵的知識點都提到了。比如菩提薩埵 般若 波羅蜜 五蘊 三科 空性 四諦 十二因緣 這些知識點後面所連線的都是大經大論。比如三科四諦十二因緣,對應的就是阿含 婆沙或者俱舍論順正理論。般若 空性與之相關的是大般若經 中論 大智度論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