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經》裡面的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時間 2021-05-31 14:32:10

1樓:

談不上對你的指導意義。心經從第四段以後開始,就進入到佛對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弗尊者對話的評價了,也即對般若波羅蜜的評價。既然第三段已然上公升到勝義諦的高度。

那麼以邏輯上推測,第四段該是對應到大乘五位修習位(?我不確定,但境界肯定已經很高了)。這一段,談得上對修行指導的意義,很難談對日常生活知道意義。

因為日常生活是七情六慾的,如果乙個人連五蘊皆空還不明,也談不上斷除什麼障礙。(當然我只以我個人的視角談,實際上理論上條條大路通羅馬)。

最好好好生活,或者一心精進修行,別好高騖遠。

以上僅代表個人知見,可能存在偏頗,希望辯證看待(修般若波羅蜜的人,我相信辯證應該能做得到)

2樓:慧明

因為遠離了我,遠離了我這個虛假的概念,我是虛假的,我只是個虛假的名字。『我』只是提出來的名詞。意義就是,只有為一切眾生去工作,才能最終解脫生死,往生極樂世界。

3樓:點亮這黑暗

要帶上上面半句,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很多時候恐怖是煩惱的根源,你心裡有掛礙,你就會有煩惱,好比你出門穿了髒衣服你就會不自在,你心裡有妄想分別執著你也一樣不自在。只要心無掛礙,就不會對逆境產生恐怖,正所謂心能轉境即同如來

那麼如果你內心沒有了分別執著,並且遠離了妄想,你就可以成就了。

4樓:臨野水看浮雲

您問對生活有什麼指導意義,是否可以理解為您還很在意這個「生活」?《心經》是講空性的,佛法是教眾生出世的,而不是指導世間法的。人道的「生活」只是乙個虛幻的相,人道眾生因共業而共同感知到這個世界。

就是說,這句話並不是用來指導您的所謂的現實生活的,而是教您證悟宇宙人生實相的。要是執著於眼前的「生活」,那必然是不能了悟心經所言的。當然,凡夫常常對佛法講的空性做相似理解(在開悟前也只能如此),那這個「指導意義」無非就是教你凡事不要太執著,這樣煩惱就會少一些。

5樓:坐在屋頂看著你

哎,《心經》是給立志成佛之人閱讀的,屬於開悟入道的法門。

開悟入道的標誌是照見五蘊皆空。

開悟入道的第一步,就是要研究透徹為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開悟入道,即從根本上了解世界萬物究竟是如何構成和運作的。

開悟入道,意味著一通百通,不再有未知恐懼

開悟入道,會對功名利祿(顛倒夢想)失去興趣。

開悟入道,意味著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徹底涅槃。佛教講究四大皆空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何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沿著上方鏈結找)

6樓:牧童

每個人讀心經,其實都會有不同。年齡經歷所理解的和感受到的應該是不同的。

心經讀的越多,你會越來越理解這個世界。心量會越來越大。

以下只是代表個人的經驗和理解,只是一家之言。

心經是般若的精髓,我們通常都會把現有時空的乙個能量集結的承載體。也就是人。會視作乙個我。

並認為我,和外界是有區別的,有界限的。但實際上這個界限本來就沒有,是人為意志所劃定的。

人本質上是乙個流動的生命。被我們用來投入學習和體驗生命。的乙個具體形式。

當然如果往回溯,也許可以看到他在。各個生命階段所體驗的程序。但這一部分往往不為人知,而且是個人經驗。

這個流動的我並不是真實的我。也就是我不是我的思想/我的意識/我的身體/我的肉體/我的語言和我的動作,如果你細心的去觀察這一部分,會發現我並不會隨著他們消失而消滅,我的知覺並不會消失。

聲音消失了,我還在。感覺消失了,我還在,我可以和任何一件合一,去感受,去創造。當這些一件一件的消失了。可是我還在。這說明我並不是我的。

因為這些所有流動的生命體,都不是我的本體。而我這個本體就是可以稱為般若。他是永恆的。

而那些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部分,只是我的。我們在整個體系裡面不斷去體驗生命各種形式。並與其合一來感受和體驗。

在宇宙中有時間和空間的框架。時間和空間是可以互換的。而且裡邊有多個層次,層次裡邊都是有秩序。

這種秩序的波動和更迭其實就代表了物質世界。各種各樣的週期波動的現象。這種波動的,就是產生生命的基礎。

如果你可以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那就會好一些,因為相對論最後的結論就是這個世界的時間是不存在的。所有的事情是同時發生的。

其實他揭示了乙個世界的真相。這個真相我就不講了,你慢慢自己琢磨。

至於心經256個字,到底在講什麼?他說的是一種返回到生命本體的方法。

接地氣一點來講,也就是我們通常是帶著自由的觀點和價值觀去看待外面的世界,這也就是生命體本身進入這個空間時間節點的時候被設定的。這種設定其實也是人與人之間不同的乙個特徵。看待外面的東西不同,其實就是一種濾鏡,每個人的濾鏡是不同的。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本質上是不真實的,它只是你眼中的世界。更是個人價值觀的一種投射。這種投射實際上是一種幻覺。

心經是一部經,更是方法。依法所行,是可以把人生幻覺穿透的。

不過,從生命體驗的設計初衷來看,這種幻覺的設計,可以讓生命體驗不同的角色,而且各有特徵。總體來講,無需因煩惱,而對生命本身產生偏見。

更中性的看法是,人的生命就是一種體驗。不涉及好與壞,這種體驗會帶來個體的昇華。這是集體生命程序所決定的。

通常,如果個體有禪定的經驗。對心經所描述的這個現象應該是容易理解的。

從四禪八定,一路進去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色受想行識,是一層層都可以自然剝落的。而可以最終只留下乙個知覺的本體。如此而已。

講到佛也是戲論,更何況人。

心經的意義,是引導人們看清自已。

7樓:honghaier08

首先本貓認為心經不是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實用教材。

心經是講給菩薩們聽的。菩薩是誰?你讀心經你就是菩薩。

這裡涉及到菩薩的定義:在金剛經中,並沒有給出菩薩的定義。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即非菩薩。

反過來說,菩薩是心中無相的人。

心經講「觀」,觀我們心中的「相」,就是念頭。其實更多的人見不到自己心中的念頭。觀到念頭是怎麼來的,怎麼發展的,怎麼變化的,怎麼消亡的。

觀察清楚了,就是「觀自在」,這個自在就是「舍利子」。有許多人把這個舍利子解說為「舍利弗」,這種解說是「依文解意」,不對的。

在這個「觀自在的狀態下」,沒有恐怖與夢想。

心經裡面的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徐敏 我看高手們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用郭德綱相聲裡撿錢的段子解釋就行了。地上有一張百元鈔票,別人沒看見,你首先看見了。旁邊有人不好意思撿,用腳踩住先,等沒人了再撿。這一腳踩下去,心怦怦跳起來。這是一種有掛礙的狀態。現在把錢換成廢紙 還踩嗎?心還怦怦嗎?這就是無所牽掛的狀態。 護法居士 爾時眾中有一...

如何理解佛在心經中所講的「無老死無老死盡」

m310 老死盡 的意思是 無老死 老死是生老病死,是苦,覺悟的人可以離苦,所以說 空中無老死 為什麼又說 空中無老死盡 呢?因為空就是離一切相。無老死 也是相,也要遠離,故曰 無老死盡 所以說 空中無老死無老死盡 心經 的這幾句是在告訴我們什麼是空,對我們的警示就是要離一切相。 芥舟 不對。對於心...

如果擁有了無限恐怖裡面的主神空間並可以無條件的兌換各種能力 寶物 血脈,那麼我可以橫掃知乎宇宙嗎?

半百的動力 事實上不可以,但你已經擁有這個可能性了,腦洞夠大你就行,你應該考慮的是要是來乙個靠自身就能做到和主神一樣的能力層次如何應對,超科幻等級科技文明,玄幻側創世者,大能,大神通者,幻想等級中,主神並不是最頂級的, kingfor668 可以,繼續做夢去吧。橫掃宇宙,無外乎殺人放火奴役斂財後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