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史記真的公正嗎?

時間 2021-06-02 21:19:06

1樓:

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記錄事實並不是唯一的目的。

成一家之言,就必須要展示自己的判斷。

從這個角度來說,史記不可能絕對的公正。

當然,也沒有任何史書絕對公正

2樓:易知易行

司馬遷是一位擁有史心,史德,史識的史家,司馬遷同樣也是乙個人,作為乙個人,所知所思都是有限的,是否公正,只能通過司馬遷的敘事,自己評判。

3樓:

公不公正從來都不在於太史公,而在於今人是怎麼看的。

正如太史公表面上讚揚項羽,但其實在評語中是極盡嘲諷之語,偏偏很多人就只看到了太史公吹捧項羽的話,因此便大罵太史公不公正,所以究竟是誰不公正?

太史公的那幾個表裡面的內容極其嚴謹,但是有幾個人會看?大部分人看的只是太史公寫的人物故事,然後就拿出一些明顯是太史公參考其它記載後假設的內容,便指責太史公瞎寫,那麼究竟是誰不公正?

另外太史公說他寫的就是百分百原模原樣的歷史了嗎?並沒有。太史公只是為我們盡量呈現了那個時代的一部分歷史,至於真實歷史到底如何,則還需要我們後人自己努力,而不是以為靠著一本史書就能夠獲取到全部的歷史資訊。

就像我昨天寫的關於韓信謀反的事,太史公也的確記錄了韓信確實謀反了,並且在評語中也認為韓信謀反了,但是大家就是不信,而且也有幾個知友提出了他們自己的觀點,我認為都說的很不錯,也很對。

所以這就是歷史的趣味所在,也是歷史的無奈所在。很多內容,哪怕是史書中明文記載的,但真正的公正也只在每個人自己的內心中,你信他是公正的,那他就是公正的,你如果不信他是公正的,那麼無論他是怎麼說,你還是會認為這是不公正的。

並且還有乙個問題就是,史家的一句話,你放到不同的環境中去進行解釋,很多時候都能得出不一樣的觀點,所以怎麼才算是公正呢?

再如李廣李陵的問題,別看很多人痛罵太史公很不公正,可問題是你們指責李陵和李廣的時候,不還是參照的《史記》中的內容嗎?或者是參照《史記》的擴充版《漢書》中的內容,因此左右這不都是太史公的記載嗎?

4樓:

試答,我的一些看法。

先肯定《史記》的歷史地位及其價值!

我個人以為魯迅先生對《史記》的那句著名的評價絕不過分,只要你看的中國史書多了,自然會有這樣的感覺!

但是,《史記》非他一人所寫,「司馬氏世典周史」(《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就像《漢書》很多都是照抄過來一樣。如《史記》中提到的《五帝系諜》,《春秋曆譜諜》,《春秋》,《國語》,《呂氏春秋》,《秦紀》等,即便如此,其史料價值頗高。再看《漢書藝文志》就更加明顯。

二歷史是什麼?

這個問題,很多學者都說過,可謂各有各的理解。李大釗《史學要論》中有這樣的話:

歷史不是只紀過去事實的紀錄,亦不是只紀過去的政治事實的紀錄。歷史是亙過去,現在,未來的整個的全人類生活。換句話說,歷史是社會的變革。

再換句話說,歷史是在不斷的變革中的人生及為其產生的文化。那些只紀過去事實的紀錄,必欲稱之為歷史;只能稱為記述歷史,決不是那生活的歷史。

在這本書中作者也闡述了,史學,哲學,文學可稱「三姊妹」的學問,關係極為密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看,一本很薄的小冊子,只有幾十頁。

而我覺得可以先把它理解的簡單一些,不妨由淺入深,時間久了自然會有乙個新的認識!

歷史是記錄人和事的過程,有人才有事。當事人不說,很多人是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的!那麼就只有看非主要人物(也參與了,但不是主要人物)後來的類似日記或口述,再有誇張的就要去問那些人物的家人或僕人,聽他(她)們講「當年」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種東西相當不靠譜!同樣一件事,同是經歷者,可能會有不同的說法。這還沒把利益因素,政治因素,自保因素等多種因素放進來。

最主要的人物他自己不說或不能說或想說但已經被埋在地下了。所以,只要是有那些值得懷疑的地方,你都不要試圖找到答案,那是徒勞。當事人費盡心機地掩飾真相,怎麼可能讓你知道!

所以如果在讀史的過程中你有所收穫,那很可能是歪打正著!

三歷史寫的太枯燥了又沒人愛看或看了也跟沒看差不多,對,就是《春秋》。本來事情亂的一鍋粥,記錄的語言又晦澀,字還少的可憐。還被聖人修改過!

你知道聖人他老人家哪天不高興刪了什麼?改了什麼?總之,他就是要表達他自己的觀點,想大力推廣他自己的思想,堅守《周禮》。

所以,想讓別人愛看就要加點「佐料」。比如《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的乙個著名段落:

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

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

」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

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

「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

「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 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這件事應該只有張良和老父是經歷者。但為什麼作者好像在那個Sunny明媚,鳥語花香的下午,也在那個橋上,看到了一樣。他的這些文字畫面感極強,我們讀時好像看電影!

又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裡的著名段落:

會梁孝王卒,相如歸,而家貧,無以自業。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長卿久宦遊不遂,而來過我。

」於是相如往,舍都亭。臨邛令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見之,後稱病,使從者謝吉,吉愈益謹肅。

臨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程鄭亦數百人,二人乃相謂曰:「令有貴客,為具召之。」並召令。

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數。至日中,謁司馬長卿,長卿謝病不能往,臨邛令不敢嘗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強往,一坐盡傾。

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竊聞長卿好之,願以自娛。」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閒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兩次用到「繆」字,終於成功把卓文君「勾搭」跑了。

又一次如其身臨其境,好像就在那裡,看著他們「表演」一樣!這公正麼?如果連這些細節都不「公正」,那又怎麼談大的歷史觀公正不公正?! 歷史觀從何建立?

如果寫歷史著作又寫的都像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那樣,估計也沒幾個人要看。寫的像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那樣,倒是很多人喜歡看了,但你可能閒暇時會問自己,「這是真實的歷史麼?我要不要去看看《明實錄》!

」四自帶信念的「公正」你能接受麼?

假設,寫的很公正(很多歷史學者和讀者都這麼說,於是你信了),但像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開篇所說,「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史記》的前面也給你來這麼一句,你要具備某種信念才能讀這本書,那你會不會覺得讀不讀兩可!更不必談什麼書的內容公不公正了。

司馬遷的《史記》是否做到了絕對公正客觀?

ANDYSUN 史書類的圖書,它的特性是 客觀 全面 如實的記錄歷史。但是人畢竟是有血有肉有體溫有感情的動物,即便是心冷如鐵的史官,作為乙個人,一定有自己的好噁。所以,自古至今,但凡是史書,它的歷史的真實性都會受到後人的懷疑。這部史書是不是真正的歷史?那部史書是不是真實的記錄?所以,史記 作為這類史...

司馬遷受宮刑後繼續寫《史記》值得麼

暗香 司馬遷的父親託付司馬遷完成史記的時候是這麼說的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 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

司馬遷的史記有哪些錯誤?

蘇拉夏爾 趙氏孤兒嘍,原本是趙氏讓嫡的後遺症,導致趙氏內亂,被晉王室聯合其他幾個執政給滅了,被虛構人物岸屠賈承擔了所有的罪行。趙氏孤兒也沒有被偷梁換柱,趙氏孤兒趙武在趙氏被屠滅一年後就重建趙氏,成年後躋身晉國執政大夫的行列。 Beryl 太史公一直有乙個問題。他在編寫 史記 的時候收集閱覽的不僅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