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司馬遷寫三國會怎麼寫?

時間 2021-06-02 21:10:47

1樓:黃初八年的小司農

他大概會這樣寫魏武本紀:

見紹死,且喜且憐之。

太史公行文十分幹練傳神,他向來擅長撰寫人物的結局,落筆狠絕,凌厲又淒涼,寥寥幾語便痛徹心扉。劉邦知道韓信死後,心中是有很多無法用文字表達清楚的情緒在裡面的,如果換做感性一點的史官來描述,絕對弄一大段評語,可太史公只用「且喜且憐之」這五個字就把劉邦此刻所有複雜的心理活動表現出來了——忌憚很久後的如釋重負、消除隱患後的高枕無憂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無奈、憶往昔共榮辱的悲涼、曠世將才隕落的惋惜,以及不易察覺的孤獨。

且喜且憐,陛下喜,劉邦憐。

因為太經典了,後來竟成為了乙個句式,以前流行的「且行且珍惜」就是根源於此。我們再來分析袁紹死後曹操的心理活動,徐興無教授的這段話特別深刻:

他讓人煮了牛頭羊首,來到袁紹的墓前,灑酒於地,不等手下文臣宣讀文縐縐的祭詞,便放聲大哭起來,本初、本初地叫了一通。這種祭弔故然是做給別人看的官樣文章,可曹操屆時卻動了真情。因為他意識到:

他和袁紹的心目中,相互都有兩個袁本初和曹孟德,一對是少年時就結下深交的情同手足的朋友,一對是爭奪名利、廝殺於疆場的死敵。現在,兩個袁本初都消失了,只剩下了乙個孤獨的曹孟德,仍在為名利廝殺。——《大漢帝國的衰亡》

袁紹死了,曹操高興嗎?當然高興。從此他在北方霸主地位坐穩,可以盡情地勾勒自己的平天下藍圖了。難過嗎?當然難過。昔日的密友如今拔劍相向你死我活,只剩下冰涼的墓碑。

見紹死,且喜且憐之。

從小我們就是親密無間,想當年,兄台帶著我玩遍了洛陽城……

你說這人啊,要是永遠不長大,該多好。——《新三國》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2樓:槓次

按照他寫史記的那個調調,再加上他本是漢臣,曹老闆大概會成為巧取豪奪、禍國殃民、趨炎附勢、一路靠著陰謀伎倆發家的篡漢惡徒。

劉老闆的出身大概會被認真考究,但考慮到當時漢室確實衰頹無力自保,劉老闆力挽狂瀾於亂世、扶大廈之將傾,深刻貫徹了「匡扶天下匹夫有責」的政治綱領,所以在司馬遷的筆下劉老闆可能會成為一名曠世偉人,哪怕偏居一隅也是天下無敵的存在,只是天道不允、劉老闆不得其時而已。

至於孫權司馬懿等輩,哼哼,不過是苟延殘喘的渣渣而已,非我大漢正統,不值一提。

司馬遷寫史記真的公正嗎?

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就是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記錄事實並不是唯一的目的。成一家之言,就必須要展示自己的判斷。從這個角度來說,史記不可能絕對的公正。當然,也沒有任何史書絕對公正 易知易行 司馬遷是一位擁有史心,史德,史識的史家,司馬遷同樣也是乙個人,作為乙個人,所知所思都是有限的,是否公...

司馬遷受宮刑後繼續寫《史記》值得麼

暗香 司馬遷的父親託付司馬遷完成史記的時候是這麼說的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 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

司馬遷寫史記是不是夾雜了個人的感情,因此歪曲了歷史?我們應該這麼看?

戰國霸王 不是司馬遷寫史記夾雜個人情感。是讀者讀史記,夾雜了個人情感。因此同一本史記,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同一段歷史故事,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所以我們讀史記,切記不要夾雜個人情感。 布斯屯格 歷史在尊重真相的前提下本來就有一定個人感情的,二者不衝突。司馬遷若真是郭沫若之流,也不會因為李陵一案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