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單純為了劉備的信任和自己的理想擔起治理蜀國和北伐的責任的嗎?

時間 2021-05-10 19:57:31

1樓:陸彬

這麼說吧,劉備死後在諸葛亮面前擺著兩條路,一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果能做到復於舊都,三興炎漢。那之後諸葛亮在史書上是可以跟周公比肩的能臣第一。

特別在劉備說了君可自取的話之後,諸葛亮如果還能謹遵臣子之道,那超越周公成為中國史書上名臣第一人也是可以預期的。而哪怕最後蜀漢未能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只要兢兢業業的盡職盡責走完一生,也能在歷朝名臣上留有自己的一頁。保底在後世勸誡讀書人要學好的名篇裡面留下一句:

蜀有武侯諸葛孔明。

一條則是取而代之。在現代人看來似乎取而代之馬上能讓利益兌現,但諸葛亮的名聲就徹底臭不可聞了。看看隔壁的司馬懿歷朝歷代是怎麼評價的。

甚至別說司馬懿了,看看曹操的歷朝歷代評語,如果不是到了這個只推崇最後的勝利者的扭曲時代,司馬懿和曹操還在京劇裡面當著他們的白臉呢。

所以翻譯成重利的現代人能理解的話語,實際上就是你是選擇要作乙個前無古人的名臣諸葛亮第一,還是做乙個哪怕在三國這短短幾十年都不罕見的篡位者,獲得乙個類似曹操第三,司馬懿第二的評語。然後在身後的幾千年臭不可聞?這需要回答嗎?

2樓:小J

古代人的正統觀念是很強的,甭管草鞋皇叔的法統多麼不靠譜,但是跟姓曹的相比,還是很多人選擇姓劉的。所以為什麼劉備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在群雄之中打出這麼一片天地,皇叔這張牌絕對加了不少分。

其次就是當時經歷了秦漢兩個大一統的朝代。統一的觀念已經很深入人心了。不統一感覺就是大業未成,任何還對漢朝抱有幻想的人,根本不會有偏安一隅的任何想法。

這也是蜀漢前赴後繼都要北伐的根本原因,不止是諸葛亮,之前有關羽,之後又有姜維。思路都是一脈相承的。

3樓:豆沙包

北伐不單純是為了理想,還有乙個更現實的因素:時間拖得越久,魏對蜀的優勢就越大。

所以諸葛亮不僅要北伐,而且急著打,至少要控制住洛陽以西才有資本讓四川足食成軍,和魏耗時間。

4樓:

知乎上越來越多能提出這種問題的兒童,可見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舉國上下都為了雞滴屁,禮崩樂壞。士為知己者死,報先帝知遇之恩的精神反倒成了令人質疑的物件呵呵。

5樓:葉公子高

三國我演義看的多,正史了解的少,不過最近看毛選的時候,我覺得似乎真有那麼一類人,他們就是把一些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理想當做人生信念在做的。雖然我給不出那些大神們一條條有理有據的史料,但是一來「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最後沒反,自然就是沒反;二來,真有我也信「知遇之恩」這回事,諸葛亮就是整天想著光復漢室,這點我深信不疑。

6樓:陳自豪

四百年大漢,乙個前所未有的帝國,輝煌,文明,它的榮光傳播四海,它的神聖人人敬仰,這是一段我們從何而來的歷史,無人可以拋下,在這個帝國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刻,那群還堅守這個國號的人中,必須有乙個人成為大漢最後的注角。

大漢,大漢。

季漢這批人終於成為了大漢歷史的句號。

7樓:飛霞精靈

瀉藥(這是規矩來的……)

諸葛亮的思想,現今留存作品太少,但勉強能管中窺豹,察見他的人格。

誡子書是他臨終前寫給幼童時期的諸葛瞻,大約也是他一生的想法集合。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段可以看出他對人生有這樣的看法:要做君子,要淡泊慾望以明確人生志向,要排除干擾以實現長遠目標。人要認真,學習,不能懶散急躁。不能一輩子不接觸社會,死宅在家裡。

貫穿他一生,的確是按照這個走向來的。立身為君子,勤奮好學,博學多才,不追求個人生活富貴,為蜀漢政權的安定和興復漢室的理想,殫精竭慮奮鬥了一輩子,即使面對蜀漢內部或是曹魏外部的政敵攻擊,也做得光明正大。所謂「行君事而中國人不疑」。

足見其為人。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我認為基本上是的。諸葛亮承擔起治國和北伐,在自己的出師表裡已經寫得很明白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而後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三顧茅廬一事,在史書和出師表裡都有印證。因此在史書上是比較可信的記載(魏略那個略微離奇了點)。至少,懷才不遇的諸葛亮,是劉備多次前往才把他請出來。

後人有分析諸葛亮待時而動,專等劉備這合適的老闆才有自己的發揮空間,未免有些結果倒推原因。畢竟諸葛亮出山時,荊州靠山劉表病危,內部投降聲四起,劉備困守新野,一度被曹操逼到險些喪命。拿著這個時間點去賭在劉備集團做一把手的可能性,風險太大不說,一不小心就得死在長阪了。

何況曹老闆和孫權又不是沒有過招募諸葛亮的想法。曹老闆送雞舌香,孫權向諸葛瑾試圖招募。但都沒能成行而已。至少在曹孫二人那裡,對諸葛亮的才能是有足夠認知的。

所以歸根結底,諸葛亮跟劉備死心塌地混了一輩子,到獻完青春獻子孫的地步,劉備這一知遇之恩,不可輕視。三顧乃見這件事的禮賢下士程度,不亞於先秦諸多著名的山野之間選出賢者的美談。因此換來諸葛亮的赤心以報,並不為奇了。

當然劉備諸葛亮在想法上合拍也是極重要的一點。從政治理想的角度說,諸葛亮和劉備都有興復漢室的巨集願。這一點不管後人看來多扯淡或者不現實,至少二人是在這一點上找到共同語言的:

天下大亂,歸根結底是源自桓靈二帝的昏庸,撥亂反正,重回四百年治世的漢王朝是解決方案。畢竟這個王朝整個中國歷史都影響深遠直至今日,何況當時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而兩人的政治理想,更多的是要追求文景、光武朝的治世,而不僅僅是光讓老劉家人重新登上皇位這麼簡單。

這也正是為什麼,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高興得像個50歲的孩子,說自己如魚得水一般,在臨終前那個被後人陰謀論了無數遍的永安託孤裡,他認定諸葛亮才能十倍於曹丕、必能安邦定國成就大事,而之後諸葛亮治理蜀漢,夙夜憂嘆,苦心孤詣,把蜀漢治理到井井有條,民風清正,竭力想表現出即使小朝廷也能做到乙個治世的地步,乃至把自己累死了也在所不惜。

也許諸葛亮未嘗沒有私心,但在史書裡實在難以覓得蹤跡。而其行則多數光明磊落。如果他打算有私心,先讓自己和自己家族過得舒坦點,總歸不是太難的事情。

結果實際上諸葛亮的生活是一生相對清貧的,諸葛均一生也只是到長水校尉的級別,養子諸葛喬派去前線同甘共苦(後來又送回了東吳),家裡也沒有餘財。

論跡不論心,諸葛亮一輩子的確用行動來證明了自己。當然的確可以陰謀論一些私心,比如我小人之心揣度一下,諸葛亮為了圖一代賢相的名聲——可這終究是也只是揣測而已。何況人家一輩子配得上賢相還綽綽有餘。

這想法在更高的理想和更偉岸的人面前,顯得太渺小而脆弱了。

8樓:半步天堂

知道一句話嗎。?

文人相輕。

古人度聖賢書,習儒家絕學,觀百家典籍,到頭來一身才華不都是想賣與帝王家,讀書人幾人不想名留青史。?

一概而論,諸葛孔明基本都實現的差不多了,劉備活著的時候,已經官至丞相,在亂世中闖出了名堂。

可是,難道劉備死了,官就不做了。?蜀國的江山社稷就不要了。?大漢不興復了。?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出師表》可是這麼說的。

還有一點就是開頭想說的文人相輕,裡面有暗地裡的較勁,和司馬懿較勁,同魏國的文武大臣較勁。我諸葛孔明自詡臥龍,怎麼會連你們這群凡夫俗子都收拾不了,小鳥不是已經墜亡於落鳳坡了嗎。?

是諸葛亮成就了劉備還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

當然是互相成就。先說劉備,劉備前半生像是乙隻無頭蒼蠅一般,到處亂撞,撞得不止一次頭破血流,蹉跎了大半生。在和劉景公升吃飯的時候,曾經看著自己大腿上的贅肉痛哭了一場,那個時候感覺自己這一輩子就要這樣過去了,看不到自己實現階級跨越的道路。他有取天下的度量,卻沒有取天下的才能。直到遇到了孔明,補上這塊短板...

如果諸葛亮成為了曹操的謀士,劉備和孫權還可以聯合破曹嗎?

胖公尺花 首先,諸葛亮估計會被冷落,甚至被殺。依照曹操的性格,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諸葛亮心思太多,曹操不會放心。反之諸葛亮要求主公對自己言聽計從,還愛賣關子,也就劉備能包容,如果產生分歧,直接撂挑子不幹,看看劉備在夷陵無軍師可用的窘迫。所以曹操,諸葛亮兩人分道揚鑣是必然的。但是,孫劉破曹,不可能的!...

諸葛亮和劉備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諸葛智庫 君臣如魚水,同袍不負心。諸葛亮與劉備的感情,除了君臣之間的耿耿忠心,還有知己之間的知遇之情。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臨終託孤的這段話被陰謀論者解讀為劉備的假意試探,實在貶低了這對君臣之間的關係。當年諸葛亮離開草廬時,曾對對弟弟諸葛均說 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