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互動設計中「少就是多」?如何理解從造「物」到成「事」?

時間 2021-05-06 22:55:42

1樓:大學生乾貨收集獅

個人認為這是簡約設計的流行趨勢。

少即是多是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說過的一句話,意思是「少即是多」。這是一種提倡簡單,反對過度裝飾的設計理念。

"少就是多",這句話的含義你可以很輕易的從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中品味出來.國畫大師最有意境的東西往往不是塗滿筆墨的畫幅,而是在於那一大片空白之中.

當"少就是多"從密斯口中說出來時,當然沒有東方人悠閒與怡然,有的只是德中國人的嚴謹與理性.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簡,"多"不是擁擠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築藝術依賴於結構,但不受結構限制,它從結構中產生,反過來又要求精心製作結構.

平面設計簡約風格怎麼做?這份攻略請收下!

作為一名UI設計師,如何設計好引導頁?

2樓:喻贊

互動設計即使用者從接觸到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設計。

個人理解「少就是多」即幫使用者挑選出使用者最需要的資訊,減少使用者的操作,能讓使用者在最短的時間完成某一目標,這樣的話在相同的時間內使用者完成的目標就會越多。

造「物」到成"事」,

其實不管是互動設計還是工業設計,造物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成事。舉個例子你就好理解了,製作水杯是為了喝水,水杯是「物」,喝水是「事」。如果以喝水為目標,物的話可能就不一定是杯子了,形式就可以多樣,遠古的時候有用荷葉盛水喝,貝殼的殼盛水喝。

所以平時設計的時候我們需要更多的考慮最終目標是什麼,而不要僅僅侷限於某物之中。

3樓:

少,不是越少越好的意思,而是要判斷你的使用者與你提供的資訊是否匹配。匹配則能幫助使用者快速了解你希望他幹什麼、知道什麼。

對於外界來說,設計師經常說少即是多,只是因為讓絕大部分人取捨乙個東西特別困難,所以大概率會都要。。。。這種都要就是嚴重降低資訊匹配效率的一種做法。所以你懂啦。。。

4樓:小餅當

少就是多

你得留出充足的空間,讓消費者有機會融入到作品中。設計預留空間和消費者的融入感有時成反比,畢竟人有前面,設計元素越少,實際就越像,最大公約數。

造物是工廠幹的事。

造事是當今創意文案的核心:脫離低階的買賣貨物,要賣的是概念。

共情力是第一生產力。故事是感同身受的溫床。

5樓:

將使用者為中心,設計核心的體驗和使用過程,使用者會長期黏在產品上,體驗隨著時間也會發生變化。造物只是單純生產了乙個產品,作為設計師可能就是設計了乙個功能性產品,而成事是指設計出的體驗或者產品對人,環境到社會有很深遠的影響。

你怎麼理解互動設計?

互動設計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使用者行為設計,他定義了人在使用硬體或者軟體解決某個問題時採用的行為,而行為則包括了做出動作,發出聲音,作出反應等等,人的行為一般是連續的,所以連續的行為設計就成了流程的設計,總結來看互動設計就是引導使用者在任務週期內中繞過所有障礙,做出一系列有效的行為來幫助使用者達成任務目...

如何精通互動設計?

再見卡卡西 人機互動,首先邏輯清晰 其次細節處理,多次使用多次修改,最後還是要綜合平衡,沒有什麼產品是一次到位的,都是在不斷的改進。 互動設計是個跟人與科技打交道的行業,注定沒有最完美,最優化的方案。只能不斷的積累,不斷的打磨,不斷的修改。你覺得自己已經做得不錯了,經驗也積累的挺多了。但這世界上總有...

互動設計專業的前景如何?

設計師大戰藝術家 首先呢,對於一些傳統設計專業 室內設計 平面設計 服裝設計 來說,互動設計是乙個新興專業,所以國內很多院校並沒有專門開設相關專業,有的也只是工業設計裡的乙個小分支,這也是很多同學出國學互動的原因,但這並不意味著互動設計在國內沒有前景可言。由於互動設計是一門跨學科專業,所以互動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