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本裡有哪些課上不作重點但頗值得玩味的細節?

時間 2021-05-06 22:55:42

1樓: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學生們被老師叫回教室後,大聲讀書的場景:

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

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5」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語出《易經》,原為初九潛龍勿用),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這段可以被稱為讀書名場面了,只不過教材只是單純注釋了下出處;

回到當時場景:

一群小猴子一樣的學生上課時間跑到後院去玩耍,被壽老先生吼了一番,才開始讀書,看看他們讀的東西,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被老師訓了,就說「仁」遠乎哉?

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哈哈哈,這兩句有點太直白了,別管老實說什麼話,多數學生可能都覺得是「狗竇大開」

上九潛龍勿用——這個更逗,想用《周易》的卦像安慰下自己,但是不小心還唸錯了,應為「初九潛龍勿用」,幹嘛潛龍勿用,要隱藏起來,靜待時機呢?還不是老師太囉嗦,出去玩也不讓,那就靜待時機,再跑到後院捉蟲子玩吧

後面讀《尚書》那個,反正基本都讀錯了,但心裡想的就是人民群眾上賦稅,上貢品,各種被「剝削」的事。

老先生也開始吟誦了,魯迅先生還特意使用了「~」的符號,笑死了,老先生乾脆唱起來了,後文魯迅自己也說,「我疑心」這是很好的詩吧—— 還真應該疑心,這是作者劉翰大概當時在浙江有名,到了現代,也只是因為《從百草園道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才被大家注意到。

所以,書塾老先生的文藝品味究竟如何?

魯迅已經通過少年迅哥兒的視角,給了答案。

但這並不妨礙,老先生依舊有自己的志趣與愛好,什麼功名利祿,還有書塾門口放的那幅古樹梅花鹿圖(紹興地區科舉放榜好將人名繪製成梅花圖,鹿則諧音祿,古樹即古書),統統都被老先生拋在腦後。

2樓:東極教主祖神荼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以前上學時就有兩個疑問:

1,詩人當時在哪?孤城是不是指玉門關?

2,羌笛為什麼不能怨楊柳?

老師沒講,當時沒網。

3樓:

高一的時候,語文老師講巴金的《小狗包弟》。

「晚上附近的小孩時常打門大喊大嚷,說是要殺小狗」。

乙個民族的下一代就染上了仇恨。可憐,可怕,可悲。終於知道了wg十年的原因,這只是一場浩劫的縮影。

4樓:謝東方

項脊軒志裡有這麼一小段:「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後半部分那句,曾經在語文考試中考過翻譯。翻譯的分雖然拿到了,但是卻有一點想不明白,明明是北向缺少Sunny,為什麼還要建牆來遮擋南面直射的Sunny,這樣不是很矛盾嗎。日影反照,說的是將Sunny反射進室內。

這是個什麼姿勢,我當時琢磨了很長時間。

後來有一天我在自己的設計中運用了類似的方式來獲得柔和的光線,我才突然想到,那個「反射」指的應當是漫反,於是卡了很多年的問題終於通了:粗糙的牆面充當了漫反射面的角色。那其實只是乙個很簡單的小手段。

「當」翻譯為「擋」,取阻擋之意也許會使人產生誤解,因為阻擋Sunny很容易讓人理解為遮陽的手段。也許理解為作為受光面「承受」Sunny,於是順理成章地將Sunny漫反射入室內,可能更為準確。

剛剛乘興擼了一發渲染,簡單測試了一下,大致還是有些效果的吧。

5樓:阿零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裡的這一段: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乙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

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高中語文老師在講這篇文章的時候,總會重點欣賞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確實寫景很怡人。但多年之後,最讓我觸動的卻是這段對自我的剖析。年紀越大,深諳「禍從口出」的道理,恣意張揚的說話行事早已成為奢侈的行為,不知不覺中練就察言觀色、小心說話的本領,可是人哪有不厭倦的時候,朱自清尋到了荷塘月色來寬慰自己,感恩的是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從他的《荷塘月色》得到了心靈的慰藉。

6樓:勾文君趙小燕

說一則《孔乙己》裡面的吧!

「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

結合這兩次「笑」,可以推測,在孔乙己沒來的「平時」,「笑」這種再自然不過的動作(或者說表情)是不被掌櫃允許的。這裡就有乙個問題:掌櫃為什麼不允許「我」笑?

什麼樣的人會責備別人的快活呢?我想,是自己沒有快樂的能力的人罷。如果無力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能享受自己的生命,便看不得別人活得快樂。

由此可見,掌櫃對平時的「我」的「笑」的不允許的原因,正是他「不責備」「我」笑孔乙己的原因。——人們把對孔乙己的嘲笑當做了生命中幾乎是唯一的亮色。

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只有無力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時候,只有生命中充滿麻木和痛苦的時候,我們才會將他人的「比我們更痛苦」當做心靈的解藥和麻醉劑,或者,說含蓄一點吧,叫「慰藉」。人性中最惡劣和悲哀的一點是,不僅只能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還見不得別人的快樂。

7樓:神一樣的存在

《荷塘月色》,分明是作者精神出軌的自我剖析,跟做夢一樣的想象。

你看,從這幾天心理頗不寧靜,到,亭亭舞女的群到,江南採蓮姑娘,到,回家後看到妻子已經熟睡。

整篇就是嚮往婚外生活的精神逃遁。不是嗎。

8樓:綠綠綠綠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陶淵明————馬致遠,字東籬!!!

初中語文課本裡的,在同乙個古詩X首里第一篇《飲酒》,最後一篇《天淨沙秋思》,翻一頁就是啊qwq!!!

————————可怕好汙啊——————辣眼睛——————PS:答主知道他倆差幾個朝代,圖個趣罷了qwq考究黨勿噴…QAQ

9樓:溫暖

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喂!出來》

這篇課文老師根本就沒講,但卻是我最記憶猶新也最喜歡的一篇文章開頭,小孩子往洞口裡扔了一塊石頭,洞裡沒任何反應結尾,建築工人被天上的石頭打到,但天上也無任何其他反應真的回味無窮...

10樓:懷舊空吟聞笛賦

※記得書上有提到大觀樓長聯。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

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11樓:徒嘆

我記得有一篇課文,課後題引用了一句

」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初讀即伏拜神往,手舞足蹈,後來查到是江淹的《別賦》,開心的不得了,翻來覆去的讀看。

回想起來都覺得很愉快。

12樓: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蘭亭集序

然後翻了幾頁課本

嗚乎!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滕王閣序

13樓:席之越

初中課文《香菱學詩》,裡面林黛玉論詩,恐怕很少有老師詳講吧。還有每個人說話時,有的用了笑道,有的沒用笑道,直接用了說道,也是值得玩味的。

14樓:貓薄荷先生

「你打罵人便罷,何苦摔那命根子!」「姐姐妹妹們都沒有,單我有,如今來了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你妹妹原本是有這東西的…」

15樓:Liu Liu

課文裡很多注釋都是有歧義的,訓詁學就是研究這些的。比較有意思的乙個注釋,比如《陳情表》裡面的銜環結草,典故本身就很精彩。

中學語文課本為什麼不選林語堂的作品

謝逸之 我上學的時候,胡適 我的母親 在初中課本,梁實秋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在高中課本。這二位都不在大陸了。梁實秋和魯迅也沒少論戰。所以為啥林語堂不入語文課本呢,我也想不清楚 但我覺得現有兩位知友的答案可能未必是全部原因。修改答案,問題不成立。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 散文部分第一...

中學語文課本上有儒家,有道家,為什麼沒有關於佛教的課文?

草根劉 佛教不上課本其重要的源由在兩三方面。先是佛教以心學唯心主義色彩太過濃厚。這於主流唯物科學科技時勢時代衝突較大,而顯的有些自相矛盾而令學生無所適從。佛教以因果論說教託辭。而這因果論的哲學大前提,其顯的未比自洽洽圓而或漏洞百出。於是佛教其本質上與以易經主導的道家和儒家並非同一層次。即道家和儒家其...

有哪些大學課本知識將來會被下放到中學課本?

Crisyu 這是中國教育的體系的問題,結業後從事本專業的人只要40percent,現在你就要為學習而學習,假如想讀研進修更要這樣學好基本常識。假如想結業作業就過去參與社會活動吧,專業課的常識說實話沒什麼直接用處,就算從事專業作業也要再訓練的。咱們同學挺認可教育科學出版社的試卷,如中學語文試卷有4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