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本上有儒家,有道家,為什麼沒有關於佛教的課文?

時間 2021-10-22 15:06:18

1樓:草根劉

佛教不上課本其重要的源由在兩三方面。先是佛教以心學唯心主義色彩太過濃厚。這於主流唯物科學科技時勢時代衝突較大,而顯的有些自相矛盾而令學生無所適從。

佛教以因果論說教託辭。而這因果論的哲學大前提,其顯的未比自洽洽圓而或漏洞百出。於是佛教其本質上與以易經主導的道家和儒家並非同一層次。

即道家和儒家其二者的哲學大前提大致自洽洽圓,而幾近無懈可擊。

佛教在社會的主要功能或是提供了一定心理意念寄託和精神麻醉。因社會生活在相對幾度壓力困迫下,人終的需有根救急解除安裝導草才行。於是佛教也以其較高全面的包容性,從而一定程度助人寬懷容恕,也就極大限度的於道儒兩家互融益彰,而成為道儒的良搭補輔。

佛教原本源於外來,而其譯語文本並不好懂。人又好若望文生意,這易鬧出許多笑話,以致謬論千里反生誤會而誤人子弟。綜觀等等原因佛教不選入科本也正常不過。對此,那大家覺的呢。

2樓:一葉清涼

有的,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猴子撈月就是出自《法苑珠林》,還有一些成語和詩歌,但是也只是一小部分,可能是佛教教義和國家教育部的方針不相符合。

3樓:親中

語文課本幾乎沒有原文佛經,但是《壇經》《百喻經》《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在文化學者中有很高的知名度,而辯證法就是源於佛教,那是馬克思還是恩格斯的原話

4樓:庸人

其實也是有的,前赤壁賦最後一段就是,只不過去掉了佛教的符號,從哲理的角度在學。———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5樓:宗鏡先生

儒家不用多說,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受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影響極深,古代科舉考試也以四書五經為基礎,論語作為儒家主要經典,入選課本理所當然。

至於道家,如題主所說《逍遙遊》,作為莊周的代表作,其文學藝術價值和哲學思想價值也極高,但是文章通篇也只是表達了一種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價值觀和浪漫主義情懷,不涉及任何宗教內容,是春秋戰國時期偉大哲學思想流派的代表作,只是因為其文學價值入選的。中國的宗教政策是信仰自由,但公開傳教是明令禁止的,雖然道家經典變成了課文,但以道家思想為依託的道教典籍同樣不見於課本。

同樣的佛家,雖然文學界對於佛家和佛教有一定的界定,但深究起來佛教和佛家還是相互纏繞不好分別的,而且佛家典籍隨便拿一篇出來都不免有佛說、菩薩、羅漢等字樣,或多或少會對未成年人有潛移默化的宗教影響和導引,這是與中國的宗教政策相違背的。

中學語文課本為什麼不選林語堂的作品

謝逸之 我上學的時候,胡適 我的母親 在初中課本,梁實秋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在高中課本。這二位都不在大陸了。梁實秋和魯迅也沒少論戰。所以為啥林語堂不入語文課本呢,我也想不清楚 但我覺得現有兩位知友的答案可能未必是全部原因。修改答案,問題不成立。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 散文部分第一...

中學語文課本裡有哪些課上不作重點但頗值得玩味的細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中,學生們被老師叫回教室後,大聲讀書的場景 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5 的,有念 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 的,有念 上九潛龍勿用 的 語出 易經 原為初九潛龍勿用 有念 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 的 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

為什麼我會覺得語文課本上沒有什麼好東西

擎天柱 有好東西。文言文和詩歌就不說了,都是歷代傳下來的精華,如果你認為這些基本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只能說,你還沒見過不好的東西,你的口味被好東西慣壞了。白話文產生的時間還不長,產生的經典還不夠多,只能找一些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也就是流傳時間長的,但這樣的東西實際上質量不一定 我說的是不一定 特別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