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覺得語文課本上沒有什麼好東西

時間 2021-06-01 14:25:42

1樓:擎天柱

有好東西。

文言文和詩歌就不說了,都是歷代傳下來的精華,如果你認為這些基本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只能說,你還沒見過不好的東西,你的口味被好東西慣壞了。

白話文產生的時間還不長,產生的經典還不夠多,只能找一些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也就是流傳時間長的,但這樣的東西實際上質量不一定(我說的是不一定)特別地高,就算高,也不一定符合你的口味。比如說大家公認的經典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余光中曾經在文字技巧上批判過,竊以為十分有理。楊朔的《荔枝蜜》語言也不夠優美,坦白的說,一些高考的優秀作文都比他寫的好。

但是仍然有一些好東西《十三歲的際遇》、《春酒》等等。

2樓:

讀《詩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乙個憨厚的小夥子,為了心愛的姑娘,表現出的呆傻,但後面「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男子變心,女子「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女子不願忍受屈辱,決心放棄,難道你沒有感受到一名剛烈女子的敢愛敢恨嗎?

讀《蘭亭集序》,「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一輩子總是在苦苦追尋自己想要的,得到的時候難道你不是快然自足嗎?可人心又總是這麼善變,得到久了,自然又厭倦了。

難道你不會感慨嗎?

中學課本上的東西對於十多歲的孩子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但或許十年,二十年過後,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之後,才更能深切地去體會詩中的真意。

3樓:

語文課本上的文章,也不一定都是一流的。

這些文章,只是用來學習語文的。

不要因為質疑,而忘記了學習語文的目的。

得魚忘而不忘筌。

4樓:

我時常回憶起我的中學生涯,那時候有我最喜歡的語文課。

記憶裡語文課上官方是發了兩本教材的,一本語文書一本語文讀本,我都讀得津津有味。那個時候遊老師總是教我們看課文中的細節,有一篇課文叫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在文章裡面寫道舞女的形象,遊老師給我們吐槽說剛出家門,腦海裡就有舞女的形象,簡直該打。有一篇文言文叫觸龍說趙太后,遊老師說那個老臣的話語裡有攢政治資歷的意思,其實太陽底下並無新事的。

那個時候,其實我很叛逆的,就算在語文課本上讀得津津有味,過後了也不願再翻起,反而更偏愛自己課桌底下武俠,不過老師這麼一解讀,我當時倒是很害臊,原來是我自己不得法而入。

中學語文課本上有儒家,有道家,為什麼沒有關於佛教的課文?

草根劉 佛教不上課本其重要的源由在兩三方面。先是佛教以心學唯心主義色彩太過濃厚。這於主流唯物科學科技時勢時代衝突較大,而顯的有些自相矛盾而令學生無所適從。佛教以因果論說教託辭。而這因果論的哲學大前提,其顯的未比自洽洽圓而或漏洞百出。於是佛教其本質上與以易經主導的道家和儒家並非同一層次。即道家和儒家其...

中學語文課本為什麼不選林語堂的作品

謝逸之 我上學的時候,胡適 我的母親 在初中課本,梁實秋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在高中課本。這二位都不在大陸了。梁實秋和魯迅也沒少論戰。所以為啥林語堂不入語文課本呢,我也想不清楚 但我覺得現有兩位知友的答案可能未必是全部原因。修改答案,問題不成立。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 散文部分第一...

為什麼要記筆記而不記在課本上?

Chern 啊。你見過那種大部頭的書嗎?和很厚的書相比,你是願意揹著薄薄的筆記本,複習著滿是考點的知識,還是更願意,揹著厚重宛若板磚,掄起來虎虎生威,記著亂七八糟的隨手記,密密麻麻的知識點分不清個輕重緩急的,乙個不小心看了三天的必補考內容的書? 五月無歡 可以用目標導向的方法倒退這個問題的答案。先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