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

時間 2021-05-06 21:50:06

1樓:Alice Li

是老子所說的道

是黑格爾踏入的先驗

是特斯拉求助數字渴望獲得的啟迪

是伊隆馬斯克說的構建出表象世界的背後力量

是平庸的人只能借助書本渴望探知,可書本被平庸的頭腦劃為了知識失去的背後所指

是尚不能完全認識於是人類創造各類學科究極千年的探求而殊途同歸渴望求得的圖紙

是表象世界的神,於是人要敬畏

而我的疑問與困惑

你們能否回答我

如果乙個人從物自體被丟擲到表象的世界

表象的世界對於這種人來說是不是只是一種自己的反射表象世界對於這種人是不是只是一種了解自己的途徑而對於這種人,最複雜的所在就是她自己本身

而她發現她蘊含了表象背後的根源而困惑

如果她理解物自體,但她不能理解表象世界裡不理解物自體的人們她是不是本就不屬於這個表象的世界

現世只是她認識自己的途徑

如果教過她的所有教授,無一例外會在最後被她啟迪你告訴我,她將如何面對這樣的自己呢?

2樓:先鋒

嘗試用簡單語言回答一下:

叔本華曾在《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裡面作過這樣乙個比喻:人像走在大理石球表面的螞蟻,只能看到花紋,卻無法了解球內部的情況。

這裡的大理石球花紋-就是經驗可以認知的部分(叔本華體系中的表象)大理石球內部-就是不可被人知的部分,用康德體系解釋就是由「物自體」決定的先驗內容。叔本華體系就是意志的部分。

讀多了你就會發現。這些哲學家或許在對人可以認知和不可以認知的定義上,以及面對它們的態度上有彎彎繞繞的區別。但基本原則其實很相似。

3樓:趙冬

我以為,康德的物自身,有點類似,僅僅是有點類似《道德經》中的「道」。

畢竟中中國人有認為可以站在道的角度看道。於是有,「道生於無」「道生一」「道法自然」等等。

物自身被稱為認知的極限等什麼的!假如站在物自身的角度去認識物自身,物自身會變成什麼?康德甚至黑格爾等西方學者沒說。

儘管他們有所謂的「主觀」這個術語。也就是用主觀去看主觀,用主觀去理解主觀。西方哲學至少是沒有深思?

關於先驗,直觀等的理解,我以為,用中國的道、德的論述也可以涵蓋。

單純從認知的角度看,他是我們擁有的知識的一部分。對於已經擁有的知識,他是被中中國人稱為「德」的。

「德者,得也。物得以生生,知得以值道之精也」這一句表明。德是事物生生變化的基礎,也是知覺體會到道的精微的基礎吧!

如果,我們從得入手。定義,一切能為我們所得的東西都是德。

那麼,這個德和康德所謂直觀何其相似!

4樓:驚蟄

我來告訴你什麼是物自體

盲人摸象你知道吧?假設我們是盲人

眼前有一頭象

我們摸象,通過摸到的部分來推測象的形狀。

但是摸到的象是經驗的,不普遍的。

這個摸到的部分怎麼能被稱為象本身呢?

但是我們物件的探索,只能通過盲人摸象的辦法。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這個象現在就是物自體

物自體:先天知識之外,後天只能通過經驗感知,而無法完全認知。

5樓:

老師:我們人本:現象我:物自體

6樓:

(我怎麼就碰見這個問題然後突然心血來潮回答了呢……)拋開一切具體的經驗,只依據我們抽象的理性,得出乙個直接的斷言是:

主體(我)不是客體,因此我無法得知客體的「真實」(在任何意義上都被承認為真的、無懈可擊的、絕對的真實)。

主體進行的是對……的認知,而非主體就是……,因此主體只能得知……的各種性質而非觸及……的存在本身我們頂多感受到客觀實在性而非客觀實在本身,前者屬於現象界,後者乾脆就劃分為不可認知的物自體的範疇好啦。因此,不可真正地被認知和思考的、不設前提地自在的實在是物自體,不是物自體的就是現象;我們所能感知和認知的是現象,而我們不能判斷說現象是實在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最本源的問題或許是主觀客觀是否具有同一性,主觀能不能反映「真實」。拋開經驗和直覺的話,我們對此似乎毫無頭緒,沒有任何足夠絕對的根據去證明或者證否這一問題。康德哲學給出了康德對這乙個及相關問題的一種深刻解答。)

7樓:Tiantian

因為經驗是雜多的,是不確定的,而我們如何在這樣乙個不確定的世界得到乙個確定的東西?

如果把經驗世界看成是「雜多以因果形式的集合」,這些「因果鏈」是不是需要乙個出發點,其他東西才能以它為根據而建立?

8樓:

首先要知道,在康德那裡,我們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符合論的,即主體的思想符合客體本身,而是恰恰相反:我們之所以能如此感覺和認識到這些事物,是因為我們被預設或者說被給定的框架和先驗的條件是這樣的。舉例來說,我們看到一張桌子,知道它是有廣延的,佔據了一定的空間。

這並不是說桌子本身存在於空間中,而是由於我們的認識能力被限制在了空間這種「感性直觀的純形式」當中了。

康德的認識論被稱為「先驗哲學」,所謂先驗指的就是先於經驗而且能成為經驗的基礎和條件的東西。對於人類的感性而言,這種東西康德認為就是時間和空間。我們所有的經驗都不能逃脫時空的框架。

試想一下:你能否想象出一種不在時間中又不再空間中的事物?我們無法想象這種東西,我們所有的想象,包括對於神、對於超自然的能力的想象,也都是限制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再時空內感受和思考。

不僅如此,我們的知性(康德的知性其實更接近我們日常口語中的理性或者理智)也是在一定範疇的領地內活動的,這些範疇也都是先天給定的。

由於這種侷限性,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認識不是完美的,它是有一定限度的。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給出了四組二律背反,來說明我們的理性有無法認識的東西。這樣一來,一方面為理性的使用劃定了疆域,另一方面,按康德的說法,也為信仰留下了餘地。

所謂的物自體(Ding an sich),就是我們認識的限度,也就是康德為理性劃定的邊界,超過這個邊界的東西,我們無法再去認識。為了表示這種境況,於是引入了物自體的概念來說明。

舉個栗子,我們看到一直白兔是白色的,而乙個紅眼病病人卻看到的是乙隻紅兔,那麼到底誰的認識是對的呢?兔子到底是什麼顏色呢?如果科技足夠發達,我們每個人一出生都在晶狀體前面被植入紅顏色的鏡片,那麼誰是對的呢?

繼續想下去,假如有另一中和我們完全不同的生命體,他們可以看到高維度時空中的東西,它看到的兔子又是什麼樣子呢?

那兔子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的認識,從感性到知性、理性,都是受到制約和束縛的,物自體就是從另乙個角度,或者說從我們收到的限制的外面,說明了這一點。

9樓:藏鏡人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我補充一下幾個FAQ:

1、康德說物自體不可認知,那他怎麼對物自體知道那麼多?

答:物自體不是一種實在,是一種設定,相對於主體先天認識形式的設定,世界萬物都有乙個樣子呈現給我們,我們了解這個「樣子」的過程,就叫經驗。

比如狗是長毛的,會叫的,有四肢的……我們認識到了這些東西,就形成了經驗,這個過程,也叫經驗。

但是經驗是相對的偶然的,你覺得這是藍黑的,我覺得是白金的,所以經驗靠不住,在這個基礎上人類無法獲得具備普遍必然性的知識。

但是人類確實擁有歐幾里得幾何學和牛頓物理學,哲學無法解釋它的普遍必然性,就是古典哲學自己水平還不夠,人類的知識大廈,地基(哲學)是不穩固的。

那麼經驗靠不住,有沒有比經驗更靠得住的東西呢?或者說經驗背後是什麼呢?有可能有兩種情況:

1、有乙個東西,它向我們提供了「可靠的」經驗(康德),或者它才是實在的,經驗都是靠不住的(柏拉圖)。

2、經驗背後啥都沒有(貝克萊)。

康德承認經驗的相對偶然性,但是這種相對偶然性不是毫無意義的,是有乙個東西,刺激人的感官,在人類的先天認識形式下,形成了經驗,這個東西就是物自體。

而不是康德發現了物自體,然後提出了先天哲學。

所以康德不是「知道」物自體不可知,而是設定了有乙個不可知的東西叫「物自體」。

2、物自體是主體的認識物件嗎?

不是,如果是,那麼物自體就是可以被認識的了,就和它的設定相違背。

那麼認識物件是什麼?是物自體向我們的顯現,以什麼方式顯現呢?就是先天認識形式,感性的先天形式就是時間與空間,知性的先天形式就是範疇。

3、物自體和柏拉圖的理念有啥不同?

簡單來說,物自體可感而不可知,理念可知而不可感。

柏拉圖認為理念世界才是真實世界,人類是可以認識到它的,但是人類感覺不到,能感覺到的是理念在當下世界的「投射」。

而物自體是不可知的,它直接刺激感官形成感性材料,知性整理加工感性材料形成知識,但是這不是對物自體的知識,而是對物自體向我們的顯現(顯象)的知識。

10樓:加拿大哲學系瘋子

哈哈,瘋子又來啦!

(哇。。。這麼老的問題又被復活了?大家就這麼喜歡物自體?那我就來哲普一把。。。2333)

康德的對物自體的描述在這裡:

(英文版的,德文我不會。。。2333)

看到了嗎?

(物自體)thing in itself 是 (未知某物)unknown something。

所以就根本不在經驗、不在可知的範圍內。這好似一種「假設」,一種「信仰」。

所以就別老問:「既然物自體不可知,那麼康德是怎麼知道的?」,這種蠢問題。康德特麼不知道,也沒人知道,也不可能知道。

別試圖用「經驗」敲它,敲不動的啦~~~我老是看到一大群小白沒事幹就想敲它。。。就因為與馬哲衝突是嗎?。。。23333

吐槽完了,

「物自體」就好比一顆有「無限層」的洋蔥。

我們所能看到的最外面的一層洋蔥叫:現象。

然後我們就開始剝洋蔥,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每加深一步,洋蔥就被剝掉一層。把已經被剝掉的部分裝籃子裡叫:經驗。

但是洋蔥的層數是無限的,無論剝下多少層,總有乙個「最外層」,這個最外層依舊是「現象」,我們只能看到現象,而無法透過現象看到「更裡面」。

無論怎麼剝,該洋蔥依然屹立不倒,這「洋蔥」就叫物自體。

然後!重點來了哈!

已經剝掉的幾層洋蔥,我們就真的認識它們了嗎?它們真的在經驗的「籃子」裡嗎?

遠遠沒有!

已經被剝掉的每層洋蔥都可以「無限再分」,也就可以又看成「一顆新的洋蔥」。

我們依然只能看到最外層的「現象」,那麼把這個「洋蔥」的範疇擴大到「宇宙」的所有事物的話,就意味著我們永遠深陷「現象」,根本出不來。

我們永遠無法觸及事物的核心:物自體。

大概就這麼個意思。。。

所以一大堆後人老是反對的原因,不是在「物自體」這個理論本身,而是在反對物自體所搭建的「橋梁」,通向「造物主」的橋梁。

因為再往深處追問一步,就必須祭出「造物主」。。。。。23333

比如這些問題:

「為什麼物自體會存在?」

「物自體是怎樣存在的呢?」

「它自己就那樣了?憑啥?」

「那為什麼它非得是這樣,而不是那樣?」

以上問題要麼就不回答,想要強行回答的話就只能這樣:

造物主使萬物自在,所以萬物自在。

像康德的物自體(存在但不可知)中的存在是僅指狹義的物質方面的存在,還是廣義的物質,精神兩方面的存在?

八零後愛明史 物質體這個概念是狹義的,首先,他不可被感知,所以形容物質體時候就不能有其精神核心或者深度含義。物質體是什麼樣的?有時間嗎?有空間嗎?我們不得而知。跳脫這些基礎認知我們不可能得到所謂的廣義定義!所以我們提到物質體時,必然只是說其本身!其廣義的概念並沒有被發掘。也許佛家三世論是物質體的本體...

康德為什麼要設物自體,既然不可知,如何知其有?

劉紫旺 因為康德認為顯現一定要有顯現者。顯現就是現象,顯現者就是物自體。其實這個理由挺蹩腳的,誰說顯現一定要有顯現者呢?人類共同出現幻覺不可以嗎?至少佛陀認為可以 所以我覺得,與其說康德認為物自體存在,不如說康德願意相信物自體存在,更不如說康德不願意物自體不存在。他為什麼不願意自在之物不存在呢?因為...

康德物自體不可知與自然科學研究的客觀規律的矛盾如何解決

肯定不是屬於物自體啊,都是人的表象界的東西。但是其中有一種 先天的 東西保證了它的必然性,所以也可以被稱作客觀。康德的客觀和從前主流的看法不一樣,它可以指的是客觀必然性,也就是我們個體的想法不能隨便轉移的。補充一點 康德並非把物自體和現象割裂了,物自體和現象相同,但是在認識這裡處於不同的關係。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