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烏合之眾》中的關於群體心理的描述

時間 2021-05-12 13:45:54

1樓:叉丫

在乙個人從事某項活動的時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場,他或她就會感到有一種刺激,這種刺激會影響他或她的活動效果。他人在場對於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作用。

2023年,F.H.奧爾波特讓9名被試在不與別人競爭的正常情況下,對內容相同的短文寫出反駁意見。

結果發現,從完成作業的數量上看,有6人和大家一起做比個人單獨做效果好,3個人單獨做比集體做效果好;從完成的質量上看,個人單獨做比一起做效果好。 這說明,社會促進現象是有條件的,在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工作中,社會促進作用顯著。在工作難度大的工作中,社會促進現象是不明顯的,或者是不存在的

2023年,扎榮茨研究發現,有他人在場是產生社會促進作用還是社會干擾作用,取決於個體從事活動的性質。如果乙個人從事的活動是相當熟練的,或者是很簡單的機械性動作,則他人在場使之動機增強,活動更加出色。相反,如果他所從事的活動是正在學習的、不熟練的,或者需要費腦筋的,他人在場使之動機增強,反而會產生干擾作用。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人多力量大」是有條件的,它只在人們從事簡單或者熟練的活動時才表現出來。

勒龐在他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把群眾描繪為一種負面的心理現象,表現出四種特徵:

失個性或侍眾性,當一人獨居之時,對其本能衝動,不免有所抑制,而一旦合成群時,則在擾接之中,無人負其責;

傳染性,使情緒與行為趨於同一方向;

被誘性,暗示默喻可以使眾不言而動、感而遂通;

極端性,對於所受暗示有立即施行之傾向而無懷疑之念,常趨於極端。

他從群眾的這些特性出發,將十九世紀末歐洲大陸風起雲湧的群眾運動視為一種社會病態。

然而,勒龐所描述的群眾只是集群行為之中的群眾。集群行為確實具有自發性、狂熱、非常規、短暫的特徵。但是,群眾運動與集群行為存在著根本差異。

不同於集群行為的自發性,群眾運動是有組織、有行為規範的;不同於集群行為的狂熱性,群眾運動有目標、有綱領、有策略。我們的自由主義精英勒龐則混淆了集群行為與群眾運動的差別,進而給勞動群眾扣上「群氓」的帽子。

現代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應證了塔爾德的觀點:

能做出明智決策的群體人人都有話語權,成員關係和睦,能輪流發言。

各種觀點都有的群體會勝過觀念類似的專家組。與想法不同的人打交道會讓你感覺不舒服,但和令人舒心的同質群體相比,多樣性群體會產生更多想法,也會激發創造力。

可見,勒龐筆下狂熱、盲目並不是群體的全部。群體給予人們支援與安全感,增強人們的意志力,擴大人們的溝通交流,做出更加合理的決策。

社會心理學 (豆瓣)

社會心理學 (豆瓣)

推薦閱讀:

叉丫:男女思維模式/考慮問題的關注點的差異是如何形成的?這和社會環境有怎樣的聯絡?

有哪些好書關於群體心理學?除了《烏合之眾》

wbn1997 由於人類是社會動物,徹底喪失了獨自生活的能力,個人的衣食住行,生殖繁衍完全依賴於人群。取悅人群是長期社會進化帶給人類的本能,這種本能到了近代,已經演進成令人痴迷的慾望。人類的所有群體行為都圍繞取悅人群而展開。按照這一邏輯基礎演繹,就能很容易解釋群體心理學中遇到的種種困惑。 彼岸南溟 ...

如何評價《烏合之眾》這本書

共和國V 公尺歇爾斯所說的 無能的大眾 將不復存在。因為這種無能狀態並不是每乙個政治系統中大眾的必然特徵,而是特定的經濟和技術條件帶來的結果,是特定文化背景和教育條件的真實反映。在未來社會,有組織才能的人將會源源不斷地湧現,統治集團的封閉性將因此遭到動搖。把布哈林這句話中的公尺歇爾斯改成古斯塔夫就行...

如何評價勒龐的《烏合之眾》?

大駕光臨的某某 強烈推薦買來看,看完你就會知道胡說八道有多簡單。沒邏輯沒實驗沒統計資料,一切結論全靠蒙,順便找兩個特例作為論據。如果這是心理學,麻煩將心理學移出科學範疇。 黃金雞 去看看現在中國和西方國家對疫情的處理就知道勒龐說的確實有道理 普通個體知識粗淺,目光短淺,情報匱乏,感性衝動,讓他們去干...